罕見病多有家族史或遺傳特征,確定后通常要持續隨訪。 02 罕見病:全球形勢與數據一覽 ??
說起來,罕見病的數量其實很多。全球已知罕見病超過7000種,涉及一千萬人以上。一個很直觀的數據:歐洲每2個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至少間接接觸過罕見病患者(Nguengang Wakap et al., "Estimating cumulative point preval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20)。雖然單一病種少見,但總人數并不少。
在中國,罕見病發病率很低,比如某些基因突變的代謝病,全國不足1000人。其實就是每十萬個人里才有那么一兩個。對社會來說,罕見病不是影響大多數人的問題,但因為診斷、治療依賴高技術,對家庭負擔很重。多數患者需要反復就診,甚至東奔西走找權威醫院,很多人經濟和心理壓力都很大。
地區 | 罕見病總患者數 | 常見類型舉例 |
中國 | 約2000萬 | 遺傳代謝病、罕見血液病 |
歐洲 | 約3000萬 | 神經遺傳病、罕見腫瘤 |
全球 | 約3億 | 脊髓性肌萎縮癥、黏多糖貯積癥 |
?? 有慢性不明疾病時,不妨查詢相關罕見病數據庫或向罕見病專科醫生咨詢。
03 疑難病診斷難點在哪里?
其實,疑難病最大的挑戰是怎么查得出來。很多患者最開始只有一點點輕微的身體異常——比如偶爾乏力,反復頭痛,但并不嚴重,查常規項目沒什么結果。有位57歲的女士,就診多年只感覺身體莫名不舒服,直到基因測序才發現罕見的線粒體疾病。這個過程往往讓人身心“跑一圈”。
到了病情明顯的時候,比如反復出現嚴重肌肉無力,劇烈疼痛等,才逐步揭開謎底。醫學界相信:隨著新技術發展,分子診斷、全基因測序、特色影像能幫醫生“撥開迷霧”,提早發現異常。但大部分疑難病還依賴細致分析臨床表現和家族史。有研究認為,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才是最大難題(Boycott et al., "Rare-disease genetics in the era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3)。
?? 檢查建議:遇到持續性、無法解釋的癥狀(例如每月都反復發病,或多處器官一起出問題),建議到大型??漆t院做系統評估,包括詳細化驗、基因檢測以及家族遺傳分析。但只在癥狀加重或反復無果時才需要做基因篩查,一般人無需常規查基因。
04 權威醫院:罕見病研究與服務的“主力軍”??
權威醫院在罕見病診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主要表現為:一是設備和醫生資源,能開展復雜的基因、大數據分析;二是協作網絡,專家團隊定期討論病例,互相交流最新進展。比如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這類醫院都建有罕見病中心,集中全國病例,數據庫資源豐富。
在這里,患者可以接受多學科聯合診治。比如腎病、神經、血液、代謝科共同會診,幫助“串起線索”,找到少見的病因。此外,權威醫院往往第一時間參與國際合作,能獲取新藥和臨床試驗機會。這讓患者真正有希望嘗試新療法。
醫院/中心 | 特色 | 服務范圍 |
北京協和罕見病中心 | 基因診斷、國際合作 | 全國、亞洲 |
上海瑞金罕見病網絡 | 多學科會診、研究數據庫 | 華東地區 |
國家罕見病診療協作平臺 | 共享病例、資源整合 | 全國 |
05 罕見病治療新進展與臨床試驗機會??
近年來,罕見病治療取得不少突破。例如基因療法、靶向藥物、蛋白補充。以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為例,新型基因藥物讓多數患者癥狀明顯減輕(Mercuri et al., "Nusinersen versus sham control in later-onset S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8)。還有一些罕見血液病,已能通過酶替代治療,改善生活質量。
很多新藥都在臨床試驗階段。如果家里有罕見病患者,可以向醫生了解是否有合適的試驗項目。試驗通常能為患者帶來最新治療機會,也有助于醫學研究。有些家族遺傳病,現在已可通過“精準醫療”量身定做用藥方案。臨床試驗需要經過嚴格倫理審查,安全性有保證。
?? 如何參與臨床試驗?
1. 咨詢??漆t生,了解適合自己病種的試驗
2. 訪問國家罕見病平臺或國際藥企試驗網站
3. 注意所有流程均有知情同意和數據保護,不必擔心隱私泄露
06 患者自我管理與支持網絡
管理罕見病,需要患者及家屬參與度高。除了醫生指導,平時可以建立自我監測習慣,比如定期記錄體重、活動、癥狀變化。飲食方面,醫生通常推薦根據疾病類型補充特定營養。例如患有遺傳代謝問題的患者,建議加強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全谷物類、綠色蔬菜),有助于改善部分代謝反應;慢性肌肉疾病患者可以多攝入蛋白質(優選雞蛋魚肉),幫助肌肉修復。自我管理不僅限生活,也包括心理層面。
???♀? 節選真實病例啟示:某位22歲男性家族性肌病患者,每天記錄身體狀態、定期與患者群線上交流,明顯減輕孤獨感?;颊咧С志W絡包括微信社群、全國罕見病聯盟等,能獲得政策、用藥、互助信息。這提醒我們,尋求支持有益于身心健康。
推薦食物 | 支持作用 | 建議做法 |
全谷物類 | 補充維生素B,改善代謝 | 每日早餐加糙米或全麥面包 |
雞蛋和魚肉 | 提高蛋白質攝入,利于修復 | 晚餐主菜搭配雞蛋或煎魚 |
綠色蔬菜 | 促進腸道健康,富含微量元素 | 中午和晚餐各加一份綠葉菜 |
?? 如果感覺壓力大,可以嘗試加入病友社群、參與公益講座、尋求心理咨詢,都有益于長期管理。
結束語
其實,無論是否被確診為疑難病或罕見病,主動關心身體變化、家族史,建立一些健康記錄都是值得的做法。對家有疑難病或罕見病患者來說,不妨多咨詢權威醫院和相關平臺。平時保持良好飲食、多運動,學會尋求社交支持,對預防和改善病情都有好處。遇到找不到原因的癥狀時,不必焦慮,合理安排就醫和檢查,科學面對,才能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家人。
參考文獻
- Nguengang Wakap, S., Lambert, D.M., Olry, A., et al. (2020). Estimating cumulative point prevalence of rare diseases: analysis of the Orphanet database.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8, 165-173.
- Boycott, K.M., Vanstone, M.R., Bulman, D.E., & MacKenzie, A.E. (2013). Rare-disease genetics in the era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iscover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4(10), 681–691.
- Mercuri, E., Darras, B.T., Chiriboga, C.A., et al. (2018). Nusinersen versus sham control in later-onse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7), 62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