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麻醉領域及其應用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果你身邊有親人、同事準備做手術,十有八九會問一句:“麻醉會不會有危險?”其實,不少人對麻醉的真實作用和背后專業團隊的工作并不了解。試想一下,在醫院手術室外等待,大家都希望那句“手術順利”背后,是麻醉安全穩穩托底。
簡單來說,麻醉指的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讓人在手術等醫療操作時感受不到疼痛,甚至暫時“睡一覺”,這一過程能讓醫生順利操作,也讓患者不會“有記憶”。常見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區域麻醉,每種方法的選擇都與病情、手術類型密切相關。就像拍照時選擇合適的光圈,麻醉方案也需要“量身定制”。
?? 需要記?。郝樽聿粌H能“止痛”,更關乎整個手術的安全管理,是醫院里少數需要全程陪伴患者的醫學分支之一。
02 手術中麻醉和安全具體怎么做???
- (1)鎮痛與鎮靜:打個比方,麻醉像一把“柔軟的毯子”覆蓋在患者神經之上,讓人暫時與疼痛隔絕,無需忍受刀割火燒的痛感。正因為有了它,大大小小的手術才不會成為過去那種“硬生生挨刀”的故事。
-
(2)實時生命體征管理:術中,不僅僅是患者外表看似安穩,背后其實還隱藏著麻醉醫生的“分秒必爭”。無論是心跳、呼吸,還是血氧飽和度,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數據。
有一位40歲的女性,因膽囊結石接受手術。整個過程中,麻醉醫生全程觀察其心率(64次/分)、呼吸、血壓,每一個數據變化都會及時處理,正是這樣,安全才有保障。
這種細致的管理并不只是“讓病人睡著”,更重要的是在背后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突發狀況。 - (3)輔助重癥監護:手術難免會遇到意外:突發大出血、循環不穩、甚至呼吸停止。這時候,麻醉醫生像“守門人”一樣守在現場,隨時準備應變和搶救,比如迅速用藥物調整血壓、插管呼吸支持等。
需要強調的是,麻醉醫生常常和外科醫生并肩作戰。有人形容醫療團隊就像登山隊,外科醫生負責“沖頂”,麻醉醫生負責“安全繩”,任何一步疏忽都可能造成風險。
03 為什么有些人對麻醉有更高的風險???
并不是每個人面對麻醉的風險都一樣。有些人屬于“安全系數高”,而有些則需要更加小心。
- (1)年齡因素:年齡越大,身體各項器官功能有下滑,一旦麻醉藥物進入體內,心臟、肺臟、肝腎這些“關鍵零件”可能反應遲鈍。高齡患者出現術中并發癥(如呼吸抑制、血壓波動)的概率更高。??
- (2)基礎疾病影響:比如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或慢性肺病的人群,麻醉過程中更加容易出現循環或呼吸異常。有些慢性疾病甚至長期影響肝腎代謝,不利于藥物排出。
- (3)體重問題:肥胖不只是“多一層肉”,腹部脂肪堆積會讓呼吸道變窄,增加插管和麻醉評估風險。相關研究顯示,肥胖患者全麻時出現通氣不足(即吸不到足夠氧氣)的風險顯著高于正常體重。[Smith et al., 2019]1
- (4)遺傳和個體差異:有些特殊體質或遺傳易感性,比如家族中曾有“麻醉過敏”或“用藥后反應劇烈”的人,要額外小心。
- (5)過敏史和特殊藥物反應:個別人對某些麻醉藥有明顯過敏反應。全面的過敏史問詢,是麻醉前評估重要一環。
這些情況說明,麻醉不僅是打麻藥,更考驗醫生經驗和風險識別。大家手術前,實話實說提供既往病史,讓團隊“心中有數”,有助于避免意外發生。
04 圍手術期監測和重癥管理都做了哪些事??????
麻醉科的工作遠不是“手術臺前打麻藥”那么簡單。真正重要的,是全程陪伴——從患者進手術室到恢復清醒,每一步都不能放松。
- (1)全程動態監控: 進入手術室后,患者會被安置各種監測儀器(心電圖、血壓、呼吸機、血氧儀),實時捕捉每個生命體征的變化。
- (2)及時處置突發狀況: 比如術中血壓下降、心律異常、出血、呼吸抑制,麻醉醫生會用藥物、儀器、甚至手動復蘇,讓患者安全“過關”。一場意外的血壓驟降,常常就在短短幾秒鐘內得到處理。
- (3)術中鎮痛與術后恢復: 手術期間,有些藥物、操作也會影響術后清醒和鎮痛體驗。麻醉團隊會根據手術類型和時長,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盡量降低“術后嘔吐”“全身無力”等不適。
- (4)重癥支持和監護: 對于危重癥或大手術后的患者(如心臟手術等),麻醉醫生也會加入ICU團隊,共同管理復雜生命支持,保障患者平穩度過“危險期”。
說起來,麻醉專業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手術醫學、重癥醫學和疼痛醫學,對所有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關鍵作用。
05 急救復蘇和特殊醫療場景下,麻醉醫生還能做什么???
除了常規手術室,麻醉醫生其實也常常出現在急診和危重病房。
- (1)心跳呼吸驟停搶救: 麻醉專家擅長氣道管理和用藥,可以迅速判斷氣道堵塞、呼吸暫停等情況,及時實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有時也會用特殊儀器(如喉鏡、呼吸機)輔助患者恢復呼吸。
- (2)急性中毒或嚴重創傷: 在遇到中毒、車禍等嚴重急癥時,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體征,快速找到合適的靜脈通路,合理使用藥物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避免器官衰竭。
- (3)術中意外應急: 比如麻醉意外反應(藥物過敏、意外蘇醒、惡性高熱等),麻醉團隊會立刻采取相應措施,減少術中風險。
急救和復蘇情境下的麻醉醫生,就像是醫院的“應急隊員”,分秒必爭地做出正確決策,對患者生死攸關的時刻尤為重要。
06 麻醉與疼痛治療、康復管理的關系
很多人以為麻醉只與手術有關,其實,緩解疼痛也是麻醉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術后疼痛控制、慢性疼痛治療等,都離不開麻醉醫生的專業支持。
-
(1)術后鎮痛:
各種微創麻醉方法(比如硬膜外、神經阻滯等)使患者術后不必再忍“刀口痛”。
專業醫學文獻認為,合適的術后鎮痛不僅讓患者感受更舒適,還能促進康復,減少因疼痛引發的焦慮。[Wu & Raja, 2011]2 - (2)慢性疼痛管理: 有些患者因癌癥、糖尿病、脊髓損傷等出現慢性疼痛,日常生活常年受限,麻醉醫生會采取藥物、神經調控等多手段幫忙緩解,提高生活質量。
- (3)康復期指導: 術后康復階段,合適的麻醉鎮痛能幫助患者盡快下床活動、呼吸順暢、減少并發癥,提升整體恢復速度。
這意味著,麻醉不僅關乎“手術不疼”,更關系到每個人康復的歷程和生活的質量。
07 如何科學預防麻醉相關并發癥???
- ?? 均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如蘋果、橙子)和蔬菜,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有助于提高身體自愈力,減少術后感染風險。建議手術前保持規律三餐,不要暴飲暴食。
- ???♂? 適量運動:日常堅持散步、太極、輕度有氧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適應手術和麻醉的能力。建議每周3-4次,每次30分鐘左右。
- ?? 充足睡眠:保證術前1-2周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能讓身體狀態更“在線”,手術和麻醉風險更低。
- ?? 定期健康體檢:40歲以后建議每年做一次心血管、肝腎等功能檢查?;加谢A疾病的人,應按醫生建議調整用藥方案。
- ????? 手術前溝通與告知:提前向麻醉科醫生告知詳細的既往病史、用藥、過敏等信息。遇到焦慮、疑惑,也可以請麻醉醫生現場解答。
如果出現持續胸悶、氣短、心慌、頭暈這類情況,或出現手術相關嚴重不適,最好立即聯系專業醫院,盡早接受評估和處理。選擇有麻醉專科團隊的正規醫院,對手術安全和恢復尤為有益。[參考 M&M databases for surgical safety]
最后說一句
麻醉并不是“睡上一覺”那么簡單。它關乎手術安全、愈后康復,更是每一次醫療體驗安全、專業的守護者。如果遇到手術或介入操作,提前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坦誠溝通,選擇科學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對順利度過麻醉階段大有好處。
別讓疑慮成為負擔,帶著理性、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醫學過程,安全和舒適其實可以兼得。
主要參考文獻
- Smith, M. D., Jones, P. L., & Turner, J. T. (2019). Obesity and risk of 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8(5), 1055-1063.
- Wu, C. L., & Raja, S. N. (2011). Treat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The Lancet, 377(9784), 2215-2225.
- Neuman, M. D., & Fleisher, L. A. (2019). Perioperative risk and manage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14), 1363-1371.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2014). Anesthesiology, 120(2), 2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