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生齒:拔除的必要性與健康影響
01 什么是阻生齒?
和朋友聊口腔健康時,偶爾會聽到關于“阻生齒”的困擾。其實,這說的就是那些在成年后還藏在牙齦里不肯出來的智齒或者其他牙齒。簡單來說,阻生齒就是指牙齒由于空間不夠、方向不對,無法正常長出來,最后被牙齦或者骨頭“卡”住,只能偷偷躲在牙床下。這類牙齒平時可能毫無動靜,有時候偶爾帶來輕微的不適,比如嘴角附近偶爾有點腫脹、吃硬東西時有一點點隱約的不舒服,容易被誤以為是“上火”或者普通的牙齦不適。
大部分情況下,如果阻生齒位置不合適,它不會參與正常的咀嚼,反而像“隱藏的小障礙”,隨時有機會搗亂,給口腔健康埋下隱患。
02 阻生齒帶來的健康信號 ??
- 持續性不適:王先生,28歲,男,幾個月前開始下頜后方反復隱隱作痛,疼痛持續且晚上明顯影響睡眠,最后確診為下頜阻生齒伴感染。這種癥狀和普通牙痛區別比較大,更容易發作且反復。
- 局部腫脹、炎癥:部分人發現自己刷牙時后面一直“出血”,用舌頭舔隱隱有硬塊,尤其是智齒區。嚴重時,腫脹甚至影響張嘴和進食。
- 牙齦反復感染:女性患者小彤29歲,智齒區域反復鼓包,每遇冷熱刺激、清潔不徹底就反復腫痛,吃完飯需要用牙簽清理,這些都是阻生齒發出的“警示信號”。
- 鄰牙疼痛甚至松動:阻生齒頂著前面的牙齒引發鄰牙疼痛,甚至有移位或松動的風險,并不是單獨“自己難受”。
03 阻生齒為何會成為健康隱患?
- 衛生死角:阻生齒常常長在牙列最末端,與鄰牙之間形成“夾縫地帶”,這里容易積存食物殘渣,就算勤刷牙也很難徹底清理干凈。
- 誘發感染:研究顯示,阻生齒相關的智齒冠周炎,是20-35歲年輕人中最常見的口腔感染之一(Yamalik et al., 2008)。這些感染不僅僅局限于牙齦本身,還會侵犯鄰近組織,引發口腔、面頰腫脹,嚴重時可形成膿腫。
- 影響咬合與鄰牙健康:由于生長方向異常,阻生齒有時頂住前面的牙齒,導致其移位、咬合紊亂,長期壓迫甚至影響鄰牙神經或根部,繼發牙齒松動、齲壞。
- 慢性病變積累:一項隊列研究指出,長期有阻生齒滯留者,鄰牙患齲率和牙周疾病發生率明顯高于同齡人(McArdle & Renton, 2012)。
04 拔除阻生齒的理由與注意事項
場景 | 適合拔除 | 觀察為主 |
---|---|---|
頻繁牙齦腫痛 | ??(多數感染已發作) | |
鄰牙已有破壞或病變 | ??(影響已擴散) | |
完全埋伏、無癥狀 | ??(按期復查) | |
因空間緊張引發牙列擁擠 | ?? |
拔除阻生齒最常見的目的不僅是緩解疼痛,更重要的是給附近的牙齒“減負”,防止進一步受損,還有助于消除細菌滋生的死角,避免長期反復發炎。
當然,部分阻生齒并不會立刻發作,如果沒有明顯不適也可以定期觀察。說起來,每個人牙頜結構不同,拔除的決定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判斷。
05 拔除阻生齒的過程與可能出現的風險
- 局部麻醉操作為主:目前多數阻生齒拔除都采用局部麻醉,患者不會感到疼痛,大約半小時內可完成。特殊情況下可能會用鎮靜或者全麻。
- 術后常見的不適:術后1~3天,部分人會出現輕度腫脹、嘴巴張合有點困難,個別體質者會有淤青。少數情況下,出血或者感染可能概率略高(Nunn et al., 2013)。
- 術后護理:遵醫囑常規冰敷、保持口腔清潔,配合簡單漱口,有助于更快恢復。飲食以流質、軟質為主,避免用力咬合拔牙部位。
- 并發癥警惕:極少數人可能出現“干槽癥”、感染擴散、臨近神經暫時麻木。醫生通常會在手術前作出相應說明。
06 如何判斷需不需要拔除阻生齒?
簡單來講,每年檢查口腔,順便做牙齒X光片,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X光片能清楚顯示阻生齒深度、方向及與鄰牙的關系。
有位32歲的年輕女性,平時沒有明顯不適,偶爾牙床腫脹,常規檢查發現下頜智齒橫向頂住前面的牙,尚未出現痛苦,但醫生建議盡早拔除,避免遲后出現疼痛、鄰牙感染。這說明,有些阻生齒雖然當下沒什么表現,但從影像學檢查已經看出發展風險——提前處理比“臨陣磨槍”效果好許多。
07 阻生齒拔除后的護理與恢復建議 ??
- 飲食建議:術后優先選擇蛋羹、粥、酸奶等軟質食物,有助于口腔傷口愈合。
- 清潔方式:飯后用漱口水溫和清潔,避免用力刷牙或刺激創口部位。
- 復查安排:根據醫生建議,術后一周內復診觀察創面恢復情況。
- 日??谇唤】担?/strong>即使不拔牙,平時也應每天仔細刷牙,牙線、沖牙器都很有幫助。
08 吃什么更有助于拔牙后恢復?
食物 | 功效 | 建議吃法 |
---|---|---|
酸奶 | 提升身體免疫力,有助于減輕炎癥 | 可常溫飲用,避免冰冷刺激 |
煮蛋羹 | 蛋白豐富,有利組織修復 | 蒸嫩后溫熱食用 |
南瓜粥 | 富含β-胡蘿卜素,助于黏膜恢復 | 煮爛食用,溫和入口 |
香蕉 | 能量高、質地軟,可減少咀嚼壓力 | 可切片直接吃,也能拌入粥中 |
09 溫和總結:口腔健康在每一天
阻生齒問題或許讓人頭疼,但只要平時多關注牙齒變化,主動篩查,遇到不適及時就醫,大部分都能得到妥善處理。說到底,每一顆牙齒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小助手”。
別忘了定期口腔檢查,美味和健康可以兼得。用科學的方式呵護牙齒,未來吃喝才能都順暢。
參考文獻
- Yamalik, N., Bozkaya, S., Kose, T., & Ozbilen, A. (2008).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ases with pericoronitis and impacted third molars.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 39(10), 811-818.
- McArdle, L. W., & Renton, T. F. (2012). Distal cervical carie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an emerging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impacted third molars.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13(6), E15.
- Nunn, J. H., Welbury, R. R., Gordon, P. H., & Kernohan, D. C. (2013).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the removal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2(4), 53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