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痢疾志賀菌的戰斗:從預防到治療的全景解析
炎熱的夏天,戶外小吃攤生意火爆,有時一不小心吃了不干凈的食物,肚子就開始抗議。其實,這種“突襲”可能和痢疾志賀菌有關。這種小小的細菌,偶爾會讓我們措手不及。今天就來聊聊,痢疾志賀菌到底怎么回事,從癥狀,到檢測、治療、再到日常預防,一次說清楚。
01 什么是痢疾志賀菌???
痢疾志賀菌(Shigella)是一種常見的腸道致病菌,主要在人體結腸里“搗亂”。最典型的傳播方式,就是通過被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人體。簡單來說,就是和糞口傳播密切有關,比如吃了不潔的涼拌菜、水果,或是用沒洗干凈的手抓東西吃。
研究發現,志賀菌可引起急性腸道感染,在發展中國家兒童中尤其常見(Kotloff KL et al., 2013)。值得注意,志賀菌對胃酸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即使少量也能致病。
02 痢疾的癥狀與影響
某天晚上,35歲的王先生飯后出現了輕微腹脹,并偶爾感覺想跑廁所,一開始沒太在意。第二天,腹瀉變得明顯,便意頻繁,還伴有腹部絞痛和發熱。再拖一天,排便次數超過了十次,而且大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血絲,整個人感覺乏力。家人建議趕緊去醫院,于是及時就診,做了詳細檢查。
階段 | 典型癥狀 | 健康影響 |
---|---|---|
早期 | 輕度腹瀉、腹脹、偶發腹痛 | 暫時不影響日常;易誤以為普通腸炎 |
明顯期 | 持續腹瀉、腹痛、膿血便、發熱 | 脫水、電解質紊亂、抵抗力下降 |
重癥 | 頻繁便血、劇烈腹痛、高熱 | 可能危及生命,需緊急救治 |
03 如何診斷痢疾志賀菌感染???
說起來,判斷是否感染志賀菌,不僅靠癥狀,還要靠檢測。醫學界常用三種辦法:
- 糞便常規+細菌培養: 最常見的做法。取大便樣本,通過培養和鏡檢找致病菌。
- 白細胞和紅細胞查找: 糞便顯微鏡下如有較多白細胞和紅細胞,通常提示腸道有炎癥。
- 分子生物學檢測: 有條件的醫院會用PCR等方法,檢測細菌的DNA,快速且靈敏。
醫生還會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比如“急性腹瀉、便中帶血”,綜合判斷。
04 抗生素在治療中的作用
的確,不少人遇到腹瀉時直接用止瀉藥,但對于志賀菌感染,抗生素才是“修復工具”。常用的藥物有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具體用藥要聽醫生建議。
有個42歲的女士,服用常見腸道藥后癥狀不見好轉,后來化驗結果顯示志賀菌感染,調整為針對性的抗生素后,癥狀很快緩解。這種例子其實并不少見??股厝绻麨E用,志賀菌有時候就會變“狡猾”——耐藥。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志賀菌耐藥在全球顯著上升(Livio S et al., 2014)。
05 非藥物療法與輔助治療
有時候,非藥物療法也是“助攻”。痢疾帶來的問題,除了腸道感染,還有脫水、電解質紊亂。補液,就是恢復體力的關鍵步驟??梢院瓤诜a液鹽(ORS),也能喝點清淡的粥、湯、稀飯,幫助補充水分和鹽分。
- 餐食以易消化、高熱量為主(如米湯、軟面條)
- 暫時避免乳制品和高脂食物,等癥狀緩解后逐步恢復
- 充足休息,減少腸道負擔
非藥物措施 | 參考建議 |
---|---|
補液 | 及時喝ORS或自己調配淡鹽水 |
飲食調整 | 選擇細軟米粥、湯面等,不吃油膩 |
作息規律 | 充分休息、避免劇烈活動 |
06 預防策略:遠離痢疾的第一步??
痢疾志賀菌防起來,其實也有訣竅。手衛生最重要,飯前便后認真洗手;食物徹底加熱,特別是夏季生冷菜少吃;家庭餐具、刀板定期高溫消毒。
預防措施 | 正面建議 |
---|---|
勤洗手 | 流動水下搓洗20秒以上,特別是在飯前便后 |
新鮮蔬果 | 清洗干凈、徹底沖洗 |
安全飲用水 | 飲用燒開的涼白開,外出攜帶密封水杯 |
家庭消毒 | 案板、餐具每周高溫消毒一次 |
其實,每天多一些衛生小習慣,就能大大減少志賀菌帶來的麻煩。
總之,痢疾志賀菌雖不算罕見,但多數時候,科學的飲食與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是最好的“護盾”。真遇到癥狀,不用慌,及時就醫,合理補液,就能穩妥解決。健康其實就藏在每天的小動作細節里。
參考文獻
- Kotloff, K. L., Nataro, J. P., Blackwelder, W. C., et al. (2013). Burden and aetiology of diarrhoeal diseas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GEM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82(9888), 209-222.
- Livio, S., Strockbine, N. A., Panchalingam, S., et al. (2014). Shigella isolates from the global enteric multicenter study inform vaccine developmen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9(7), 933-941.
- Bryce, J., Boschi-Pinto, C., Shibuya, K., & Black, R. E. (2005). WHO est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 Lancet, 365(9465), 1147-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