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狙擊戰:認識志賀氏菌感染及其癥狀
夏天里,開了一瓶冰飲,配點小菜,約上家人好友一起野餐,你可能沒想到,一些不經意的小細節,就可能讓細菌悄悄“潛入”你的生活。其實志賀氏菌并不罕見,生活中隨手不洗手,涼拌菜沒放置好,或者飲用了存放時間比較長的自來水,都有它存在的可能。話雖簡單,這個腸道里的“不速之客”,弄明白它,咱們才能真正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01 志賀氏菌揭秘:不容小覷的“隱形殺手” ??
志賀氏菌(Shigella)是一種主要影響人類腸道的細菌,它之所以難對付,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可以通過微量的污染物就引發大面積感染。比如說,普通洗凈的水果如果在被污染的砧板上切過,志賀氏菌可能就已經“住”上去了。其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感染來源就是受到細菌污染的水源、涼拌食物或者生吃蔬菜。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常見的細節往往容易被我們忽略。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64億例志賀氏菌感染病例,多見于發展中國家,但即使在城市中也無法掉以輕心(Kotloff et al., 1999)。
02 出現癥狀:早期癥狀需警惕
感染初始時,很多人的感覺都不明顯。有的人簡單腹脹,偶爾腹痛,腹瀉次數也不多,容易被當成輕微不適。在學?;蛴變簣@里,時常有孩子“肚子不舒服”,但癥狀并不重,家長一時難以警覺。
癥狀 | 特點 | 生活例子 |
---|---|---|
腹脹 | 時輕時重 | 進食后總覺得胃不舒服 |
輕度腹瀉 | 次數較少 | 一天上兩三次廁所,不算特別頻繁 |
輕微發熱 | 不超過38℃ | 體溫略升,精神可,偶有乏力 |
03 病程發展:從輕微不適到嚴重危害 ??
實際中,大多數成年人的志賀氏菌感染會在一周左右自愈,但也有部分人,特別是老人、小孩或者免疫力偏低的人,癥狀很快會明顯加重。比如,39歲的李先生因反復腹瀉、粘液便、體溫反復上升,高燒達到了39.5℃,入院時身體虛弱,需要補液治療。
- 高熱:持續或反復上升,往往超過38.5℃,身體明顯不適。
- 頻繁腹瀉:每天五六次甚至十余次,伴隨腹部劇痛。
- 血便或黏液便:糞便里帶有黏液或血絲,說明腸道損傷較重。
- 全身乏力、脫水:長時間的腹瀉易導致脫水癥狀。
這樣嚴重的表現主要在身體抵抗力差的人群中更常見。病情加重后,腎臟和神經系統偶爾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引發中毒性休克(Kotloff et al., 1999),這時候需要及時住院治療。
04 診斷之路:如何識別志賀氏菌感染??
說起來,腹瀉、發熱的原因不止一種,如何判斷是不是志賀氏菌呢?醫生常用的辦法是留大便標本送檢。
- 糞便檢查:這是診斷的關鍵,通過培養可以分離出志賀氏菌。
- 白細胞計數:檢測是否有感染反應加重。
- 血液生化:用于了解身體有沒有脫水、電解質異常。
用儀器檢測出的結果最可靠,而不是單靠日常癥狀揣測。有一次,一位8歲的女孩兒反復腹瀉,簡單用藥沒緩解,最終通過糞便細菌培養,找到了志賀氏菌的“真身”,對癥用了抗生素才看到效果。
05 應對措施:打贏這場細菌戰的防線 ??
與其等到發病,不如提前做好預防。多動點“小心思”,勝過看一堆涼藥瓶。預防志賀氏菌,重在衛生、飲食和生活習慣。
建議措施 | 具體細節 |
---|---|
勤洗手 | 飯前、便后、處理生蔬果后用流動水反復搓洗 |
安全飲水 | 飲水燒開后再喝,外出時盡量選擇密封瓶裝水 |
分開生熟用具 | 生食材料和熟食分開操作、分用案板刀具 |
注意食材新鮮 | 采購時優先選擇冷藏保存的食物 |
定期健康檢查 | 如腹瀉反復,建議去醫院做便檢 |
06 恢復之路:從感染到康復的全周期 ??
志賀氏菌感染后,身體需要時間恢復。這個過程里,飲食和休息顯得特別重要。一位62歲的女士因腹瀉后虛弱,經過一周臥床、飲食調整和補充電解質,最終體力慢慢恢復,二便正常,未見復發。
方法 | 具體建議 | 功效 |
---|---|---|
適當補充流食 | 如粥、稀面、湯類,易消化不刺激 | 減少腸道負擔,恢復快 |
補足水分 | 小口多飲,推薦淡糖鹽水 | 防止脫水 |
注意休息 | 睡眠充足,不劇烈運動 | 幫助體能恢復 |
漸進增加固體食物 | 恢復食欲后慢慢加入蒸蛋、爛面 | 預防腸道再刺激 |
參考文獻
- Kotloff KL, Winickoff JP, Ivanoff B, et al. (1999).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7(7), 651–666.
- Sansonetti PJ. (2006). Shigellosis: an old disease in new clothes? PLoS Medicine, 3(9), e35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0030354
- Perez FJ, et al. (2016).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higellosis. 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s, 1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