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志賀氏菌痢疾及其護理要點
有時候,吃完街頭的小吃或喝了不干凈的井水,肚子突然開始不舒服,不只是腹瀉那么簡單。志賀氏菌痢疾就是其中一種讓人又拉又痛的腸道感染。其實,很多人只是覺得“腸胃不適”,卻沒意識到,這種病可能帶來的危害要超出想象。下面就用最簡單的語言,帶大家走進這種常見腸道病的“真面目”,再談談照護和預防的關鍵細節。
01 什么是志賀氏菌痢疾? ??
簡單來說,志賀氏菌痢疾是一種由志賀氏菌感染導致的急性腸道疾?。▍⒖迹篕otloff et al., 1999)。這些細菌多半通過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人體,引起腸道炎癥。它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腹瀉,出現時往往有明顯的腸道反應。
一開始的癥狀也許只是偶有肚子痛或者輕微腹瀉,但如果沒能及時處理,病情可能很快加重,帶來更多麻煩。志賀氏菌痢疾的傳播范圍廣,在夏季和人群聚集的地方尤為常見,是不少家庭和學校集體需要警惕的小“麻煩”。
02 感染征兆與警示信號 ??
平時稍微有點拉肚子也許不算什么,但志賀氏菌痢疾早期并不易被察覺,常見的變化包括:
- 偶爾腹部隱痛,像是吃壞東西導致的不舒服
- 輕微腹瀉,通常次數不多,質地較稀
- 部分人會有短暫的低熱或體溫波動
一位35歲的上班族男性,因為連續兩天偶爾腹瀉,本以為只是“水土不服”,結果第三天開始高熱,糞便中出現明顯暗紅色血絲,整個人感到非常虛弱。這種病程進展提醒我們,早期小癥狀別輕忽,一旦出現以下明顯警示,需主動就醫:
持續腹瀉 | 血便或粘液便 | 高熱和脫水 |
---|---|---|
次數多、持續超過一天 | 糞便呈紅褐色,夾雜明顯粘液 | 體溫升高,口渴明顯,尿量減少 |
03 為什么會得志賀氏菌痢疾? ???
- 污染水源:用于飲用或洗食材的水,若含志賀氏菌,極易造成感染。
- 食物交叉污染:如切菜板、刀具生熟不分,或直接吃未熟的蔬菜、水果。
- 人與人直接接觸:托兒所、養老院等密集場所,手不干凈易形成傳染鏈。
- 免疫力較弱者風險高:幼兒、老年人、慢病患者更容易感染。
其實,平時不注意手部衛生或者進食未清洗的蔬菜水果,都是日常常見的風險。
小孩子喜歡摸來摸去,老人可能體弱未注意細節,這些都是志賀氏菌可趁虛而入的常見場景。
避免接觸污染源才是降低患病率的關鍵。
04 護理的關鍵怎么做? ??
護理要點 | 推薦做法 |
---|---|
補充水分 | 飲用略加淡鹽的溫水,分次慢慢補充 |
維持電解質平衡 | 有條件時小口服用含鉀鈉補液,如"口服補液鹽"等 |
營養支持 | 少量多餐,主食以稀粥、軟飯為主 |
監測體征 | 定時觀察體溫、尿量及精神狀態 |
實際護理時,最重要的是防止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比如,有位67歲的女性患者,發病期間幾乎不喝水,癥狀很快加重,出現頭暈和虛弱。這種護理失誤很常見,所以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意義重大。
05 藥物治療與日常護理怎么配合???
- 抗生素使用:醫生一般會根據病原類型,酌情選用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藥物,能有效縮短病程,減少腸道炎癥(Thompson, 2007)。不過,不能自行濫用,需明確診斷后開始。
- 補液與營養療法:如果腹瀉嚴重且脫水明顯,醫院常規補液靜脈輸注,同時建議易消化高能量飲食,幫助腸道修復。
- 監測與調整: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有無體溫異常、尿量變化或意識混亂。對老人孩子尤其要多留神。
06 如何科學預防與健康管理? ???
- 燉煮食物+促進腸道安全+建議用高溫將肉、蛋、蔬菜徹底煮熟再食用,避免生食。
- 新鮮水果(先洗再剝皮)+助于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可選已去皮的香蕉、蘋果、梨,作為腹瀉時的輔助。
- 清潔雙手+減少傳播風險+飯前、便后認真搓洗雙手,降低細菌入侵概率。
癥狀表現 | 建議 |
---|---|
腹瀉多天不緩解 | 優先就近腸道科、傳染科 |
糞便有血/高熱不退 | 馬上到正規醫院急診處理 |
精神差/脫水嚴重 | 優先補液,同時尋求專業護理 |
志賀氏菌痢疾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不管是路邊攤還是日常聚會的自助餐,都可能成為細菌“上線”的舞臺。遵循科學護理和合理預防建議,主動關注自己的身體反應,就是最實用的健康策略。不用緊張,但也不能無視這些小信號。希望每個人都能用簡單的衛生習慣守護腸道健康。??
關鍵文獻參考
- Kotloff, K. L., et al. (1999). Global burden of Shigella inf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trateg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7(8), 651–66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Shigella. Fact shee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higella
- Thompson, J. S. (2007). Antimicrobial therapy of Shigella infecti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4(Suppl 2), S255–S259.
- Gu, D., et al. (2012). Health Educa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Shigella Infecti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 Infection, 64(6), 53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