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耳聾:看不見的聲音危機
01 突發性耳聾到底是什么?
早上起床,左耳邊忽然靜了下來,像是世界突然只剩下半邊的聲音。你大聲說話、拍手、甚至對著耳朵吹口氣,卻發現這邊聽到的總是比另一邊模糊——這正是突發性耳聾的常見場景。有的人是在會議間隔,發現手機那頭的聲音突然變小;也有人洗完澡后感覺一側耳朵堵住,但用棉簽掏了半天也沒改善。
其實,突發性耳聾是指在72小時內,無明顯誘因下,某一側或雙側耳朵的聽力快速下降,常常來的又急又“無聲”,甚至讓人覺得有些措手不及。
其實,突發性耳聾是指在72小時內,無明顯誘因下,某一側或雙側耳朵的聽力快速下降,常常來的又急又“無聲”,甚至讓人覺得有些措手不及。
?? 突發性耳聾大多只影響一只耳朵,但也有雙側發病的罕見情況。
02 它有哪些類型?
醫學上,會根據聽力喪失的程度和受影響的頻率范圍,把突發性耳聾分成不同類型。這里簡單梳理一下,方便理解:
類型 | 描述 | 常見群體 |
---|---|---|
感音神經性 | 外觀正常、但內耳或神經“線路”出問題 | 成年人 |
傳導性 | 耳道/中耳問題導致聲音傳輸受阻 | 有耳部炎癥或梗阻者 |
混合型 | 兩種類型兼有 | 高齡人群 |
?? 簡單來說,大多數突發性耳聾屬“感音神經性”,這和內耳的小細胞突然“罷工”有關。
03 常見癥狀:別被早期信號忽略了
早期察覺信號
有些人會在安靜環境下,偶爾發現一側聽力變得有點模糊,仿佛“耳朵被棉花塞住”。偶爾的輕微耳鳴,也可能會出現,像是在耳邊有個小蟲子振翅——但一會兒又恢復正常。這階段,有的人可能根本沒太在意。?? 輕微、間歇性的癥狀,要引起一點警覺,尤其是沒有明顯外傷或感冒時。
明顯且嚴重時的表現
一位42歲男性曾在劇烈運動后,突然感到右耳完全聽不到,耳鳴變成持續的尖銳“嘶嘶”聲,還出現頭輕微發暈。他沒及時就醫,后來聽力部分沒能恢復。從中可以看出,持續聽力下降、日夜不消的耳鳴、以及伴隨的明顯眩暈,這些都是更嚴重的危險信號。?? 明顯聽力喪失和持續耳鳴、眩暈,已經不是“小麻煩”,應當盡快就診。
04 誘因有哪些?為什么會發生突發性耳聾
- 病毒感染: 科研發現,流感病毒等微生物有時會侵入內耳,破壞耳蝸組織,引發急性聽損。
文獻:Stachler, R. J. et al.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dden hearing los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46(3_suppl), S1-S35. - 血液循環障礙: 內耳對供血很敏感,微小血管堵塞或血流不暢便可能“斷電”,出現神經功能障礙。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的人,這方面風險會更高。
研究指出,突發性耳聾與心血管疾病間有一定相關性(Chien, C. Y. et al., 2015) - 自身免疫異常: 體內免疫系統有時會誤傷耳朵“自己人”,造成炎癥和損傷。
- 藥物或毒素影響: 個別抗生素、化療藥、或強烈的環境毒素,會讓內耳細胞功能失調。
- 壓力與激烈情緒波動: 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是在重大壓力后(比如突發變故、大型考試)出現聽力驟降的。
?? 要留心,雖然這些誘因不少,但絕大多數患者都沒有明確、可見的誘發事件。
數據支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10萬人中,每年有15-30人患上突發性耳聾,但報告率有上升趨勢(Alexander, T. H., & Harris, J. P., 2013)。
05 如何科學檢查與診斷?
一旦聽力急降,及時到正規醫院做詳細檢查很有必要。診斷突發性耳聾,主要依靠這些手段:
檢查方式 | 作用 | 適合對象 |
---|---|---|
聽力測試(純音測聽) | 判斷聽力下降的程度與類型 | 所有首發、復發患者 |
聲導抗檢查 | 排除中耳疾病,評估耳膜和骨鏈功能 | 耳部無明顯癥狀者 |
耳蝸相關電生理檢查 | 進一步鑒別神經病變 | 懷疑神經受損時 |
影像學檢查(MRI等) | 排除腫瘤、出血等結構異常 | 有頭暈或神經癥狀的患者 |
?? 診斷環節不能省,用以區分不同原因,幫助后續精準治療。
提醒:癥狀出現后72小時內越早診斷,恢復可能性越高。
06 治療與康復,有什么新進展?
治療突發性耳聾,講求“早、快、準”。核心手段包括:
- 糖皮質激素治療: 常用口服或靜脈注射方案,早期干預越有效。研究顯示,激素類藥物可促進炎癥消退、減輕神經損傷(Battaglia, A. et al., 2008)。
- 高壓氧療法: 提供高濃度氧氣,改善內耳血氧環境,尤其適合部分伴有缺血表現的患者。
- 輔助治療: 包括神經營養藥、擴張血管藥物、改善血液流變等,需根據具體病因使用。
- 手術干預: 個別合并特殊原因(如腫瘤、骨折)的病例考慮手術。
?? 早治療能大大提升恢復率,并且個體差異明顯,按醫生建議制定方案很重要。
康復階段
很多患者需要一段時間康復,包括規律復查、聽力訓練、心理疏導等。特別是像60歲以上長者,更要耐心調整情緒,避免焦慮影響康復效果。07 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樣預防?
日常耳朵呵護,其實不難做到??梢詤⒖枷旅孢@些建議:
- 多吃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 :例如橙子、杏仁,幫助內耳細胞抵御氧化損傷。
橙子:含豐富維C,有益保護微血管健康;建議每日一枚。 - 適量深海魚類 :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彈性,對聽覺保持長遠好處。
三文魚、秋刀魚等,建議每周1-2次。 - 豆制品和堅果 :提供優質蛋白與微量元素,對修復損傷細胞有正面作用。
黑豆、核桃每天小把,輔以清淡飲食。 - 養成定期檢查聽力的習慣 :特別是有家族性耳病史、三高人群,建議每年一次基礎聽力篩查。
40歲起可考慮2年一次全面檢查。 - 避免強噪環境 :工作或愛好中若需打擊樂、炮仗、工程機械,記得佩戴降噪耳塞。
- 保持心態平和 :規律作息,避免壓力積壓,同樣可助于耳部健康。
?? 營養均衡和生活規律對預防突發性耳聾有潛在好處,并有助于全身健康。
參考文獻
- Stachler, R. J., Chandrasekhar, S. S., Archer, S. M., Rosenfeld, R. M., Schwartz, S. R., Barrs, D. M., ... & Robertson, P. J.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dden hearing los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46(3_suppl), S1-S35. 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2436449
- Battaglia, A., Burchette, R., & Cueva, R. (2008). Combination therapy of intratympanic and systemic steroid for poor-prognosis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Otology & Neurotology, 29(4), 453-460. https://doi.org/10.1097/MAO.0b013e31816c7dfa
- Chien, C. Y., Hwang, C. F., Chang, N. C., Chang, Y. C., & Wu, P. S. (2015). The risk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following chronic otitis med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2(2), 223-229. 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4556125
- Alexander, T. H., & Harris, J. P. (2013). Incidence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The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6(4), 653-661. https://doi.org/10.1016/j.otc.2013.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