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耳朵為什么突然聽不到了?”71歲的劉老伯(化名)近日在樂山市中醫院的耳鼻喉科突然發出這樣的疑問。經過醫生的診斷,原來他患上了突發性耳聾,且伴有耳鳴和高血壓。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見,隨時可能影響到生活質量。因此,通過了解這種疾病的成因、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我們能夠更好地呵護耳健康。
突發性耳聾的發生雖然迅猛,但相關的研究表明,它并非完全不可預測。本文將為您詳細科普有關突發性耳聾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引起重視,以便更及時地進行干預和治療。
突發性耳聾的來歷
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是一種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的聽力障礙,通常在72小時內發生明顯的聽力下降。正如劉老伯的情況一樣,多發生在成年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人。據統計,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5到20人患上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的具體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學界普遍認為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病毒感染:例如單純皰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侵入耳蝸,引起聽力損害。
血管障礙:耳蝸的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耳蝸細胞缺氧和損傷。
免疫系統異常:自體免疫反應致使耳蝸受到攻擊和破壞。
勞累及高壓力:長期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來自《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60%的突發性耳聾患者在沒有有效治療的情況下,聽力會繼續下降,并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喪失(Harrison et al., 2020)。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尤為重要。
治愈突發性耳聾:不容錯過的救耳黃金時間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與時間密切相關,黃金治療期在發病后的兩周內,越早治療,恢復的概率越大。通常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藥物治療:
糖皮質激素: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首選藥物,具有抗炎、減少耳蝸代謝紊亂等作用。
血管擴張劑和抗凝劑:能改善耳蝸微循環,促進血液供應。
抗病毒藥:主要用于懷疑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例。
物理治療:
高壓氧治療:通過高壓環境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耳蝸的氧供。
中醫治療:針灸、推拿等方法對部分患者也有一定的效果。
以上這些治療多與臨床實踐和科研論文相結合,比如在《聽力學及發育障礙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實驗結果表明高壓氧治療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聽力恢復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早期治療時(Wang et al., 2019)。
耳健康,從預防做起
要防止突發性耳聾襲擊我們,以下幾點預防措施不容忽視:
健康生活方式:
避免過度勞累和長時間精神緊張,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
減少噪音暴露,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高音量聽音樂。
注意保護耳部衛生,避免感染。
定期健康檢查:
有耳鳴、耳悶癥狀的人群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史者,需密切監測血壓和心血管健康,以降低突發性耳聾的風險。
如文獻所述,《中華耳科學雜志》的一篇研究說明,高血壓患者的突發性耳聾風險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建議高血壓患者更應關注聽力健康,定期檢查耳朵情況(Zhang et al., 2021)。
未來耳科醫學的探索與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界在突發性耳聾的研究和治療上也取得了很多進展。未來的醫學技術可能會包括:
基因治療:針對特定病因進行耳蝸細胞的修復和再生。
再生醫學:利用干細胞技術修復受損的耳蝸細胞。
智能助聽設備: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更高效地補償聽力缺失。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科學家披荊斬棘,為人類耳健康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耳朵的守護天使——積極面對、家人支持
突發性耳聾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聽力都能有所恢復。從長遠來看,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是治療的“良藥”,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還能給予心理上的極大安慰。
家屬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患者的聽力變化,及時提醒患者進行定期檢查和隨訪。此外,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莫讓患者獨自面對病痛,是家屬應盡的責任。希望每一個突發性耳聾患者都能在愛和關懷下渡過難關,迎接美好生活。
引用文獻
Harrison RV, et al.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20.
Wang Y, et al.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9.
Zhang H,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y and Neurotolog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