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物品的奇妙糾纏:探秘戀物癖的心理世界
01 什么是戀物癖?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對玩具、小被子的依賴,甚至晚上沒有它就睡不著。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人逐漸放下這些依賴。不過,有些人卻會將這種特殊的依戀,發展為對某種物品穩定而持續的情感依賴,甚至演化為性吸引。
戀物癖(Fetishism),簡單來說,就是把感情、興趣甚至欲望寄托在某個具體物品上,比如鞋子、襪子、皮革、蕾絲等。有時候,這種依賴不是用來欣賞美,而是需要通過這些特殊物品獲得滿足或安慰。
戀物癖(Fetishism),簡單來說,就是把感情、興趣甚至欲望寄托在某個具體物品上,比如鞋子、襪子、皮革、蕾絲等。有時候,這種依賴不是用來欣賞美,而是需要通過這些特殊物品獲得滿足或安慰。
其實這并不稀奇。臨床資料顯示,戀物癖在普通人群中約占0.8%~2%(Richards et al., 2022)。有的人只是偶爾感到更喜歡某種“特殊物件”,但也有人對此難以自控,甚至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小貼士:戀物癖是一種心理現象,不等于道德問題。如果沒有干擾到別人或造成傷害,也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
02 戀物癖體現了哪些心理需求?
戀物癖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復雜且真實的情感需求。有些人是因為從小缺乏穩定的愛與安全感,在成長過程中找不到能夠依靠的對象,于是習慣性地把欲望和情感投射到某個具體物品上。這些物品,成了一種“可控的陪伴”。
常見心理需求 | 生活中的表現 |
---|---|
安全感 | 有人因為穿上某種布料的衣服或擁抱固定物品才能平靜;特別是在焦慮或壓力大時更嚴重。 |
愛的渴望 | 通過觸摸、聞到特定味道,感受到被“包裹”、“守護”的感覺,填補人際關系的空缺。 |
自我價值肯定 | 反復集中于某一物品,把自己的滿足與價值感和這件物品捆綁。 |
個案故事:有位27歲的男性,在大學期間由于社交不暢,逐漸把情感投入到一雙老舊帆布鞋上,這成了他夜深人靜時“唯一的安慰”。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戀物癖其實不光是“興趣愛好”,更像是一種心理自助方法。
03 戀物癖是怎么養成的?
戀物癖的形成離不開心理、生理和成長經歷的交互影響。這些因素大多在青少年早期階段慢慢積累。
- 早期親密關系缺失:如果小時候常常缺乏溫暖的撫觸或關愛,一些孩子會自發用“物品”補償被忽略的情感,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延續到成年。
- 性發育期偶發事件:有時,青少年在性啟蒙階段偶然與某種物品產生了快感或滿足,這種體驗會在大腦留下深刻痕跡,并被強化成習慣。
- 社交障礙或壓力:當一個人難以從社交獲得歸屬感,物品就成了“不會背叛”的伙伴。久而久之,對人的依賴就被物品替代。
2017年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被忽略、缺愛和早期性經驗異常,與戀物癖風險增加有顯著相關性(Kafka, 2017)。
04 社會文化如何影響戀物癖?
除了個人經歷,社會文化氛圍其實對戀物癖的流行有不小的推動作用。像部分歐美和日本的亞文化圈,把衣物、玩偶、皮革等物品“性化”——這些文化現象讓人們對特定物品的興趣,變得更加公開、甚至時髦了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文化都鼓勵戀物情結,相反,很多地區對這種現象持保守態度,有的還會“標簽化”或誤解戀物癖的人。社會輿論的壓力有時候讓有戀物癖的人變得更加隱忍甚至自責。
?? 關注社會接納程度,能適當地減輕心理負擔。有時不少壓力并不是來自癥狀,而是外界的誤解。
05 戀物癖會有哪些表現?
戀物癖的表現可以非常多樣,每個人的體驗和外在行為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顯現方式 | 生活實例 |
---|---|
偶發性依賴 | 有的人只是偶爾需要聞一聞或觸碰某種物品(如特定的布料)來放松,但這種需求不影響日常生活。 |
持續情感和行為依賴 | 部分人不能控制對物品的渴望,有時會因此影響睡眠、社交甚至工作。 |
內心掙扎與社交障礙 | 一些人因為感到羞恥或壓力,會有較明顯的焦慮和自責,甚至逃避親密關系。 |
(此表僅為事實舉例,不代表所有戀物癖的狀態)
臨床觀察:有位34歲的女性,長期依賴某種特殊圖案的手帕。她曾表示沒有這種手帕就會坐立難安,甚至睡不著覺。這個現象其實可以被理解為長期情緒需求未被滿足時的一種自我調節方式。
06 如何科學看待和處理戀物癖?
并不是每一位戀物癖者都需要治療。如果不影響生活、不妨礙他人,沒有太大必要“刻意糾正”。不過,當戀物癖變得難以控制、影響到日常、人際關系或心理健康時,主動尋求幫助就顯得很有必要。
? 戀物癖不是“怪病”,有需求時可以放心向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求助。
- 專業心理咨詢: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如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識別依賴物品背后的情感根源,幫助找回與現實的聯結。美國精神病學會等權威機構推薦 CBT 對緩解戀物癖的焦慮和行為沖動有效(Kafka, 2017)。
- 自我覺察訓練:比如寫下每次依賴物品時的內心感受、誘因和身體反應,幫助厘清依賴背后的情緒,逐漸理解和接納自己。
- 社會支持系統:尋找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朋友或小組,無需強行隱瞞。有了情感支撐,很多人能逐步減少對物品的過度依賴。
如果已經出現情緒困擾,最好找專業心理機構咨詢,不建議自行長期壓抑。就醫選擇上,有條件時首選精神衛生中心或有心理??频娜夅t院。
? 生活中增加運動、呼吸放松和興趣愛好,有助于調節情緒,進而降低對物品依賴。
參考文獻
- Kafka, M. P. (2017). Fetish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In Sadock BJ, Sadock VA, Ruiz P. (Ed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10th ed.). Wolters Kluwer.
- Richards, C., Barker, M. J., & Bowes-Catton, H. (2022). Understanding Fetishism: A Guide to Therapy. Routledge.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https://doi.org/10.1176/appi.books.978089042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