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真相:你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
01 胃惡性腫瘤究竟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要一聽到“胃癌”就不自覺地皺眉,有些甚至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就開始擔心是不是得了這個病。 其實,胃惡性腫瘤,就是我們常說的胃癌,說白了就是胃壁里長出了一些異常增長、不受控制的細胞。這些異常細胞就像是工廠里出錯的機器,悄悄地一點點擴展,時間一長會影響到胃的正常工作。
并不是所有胃部不適都等于胃癌。但如果出現了長時間的胃部不舒服,就需要警惕。??
胃癌的“惡性”體現在,這些細胞有能力破壞原有組織,時間久了甚至會沿著血管或者淋巴向其他地方擴散。早早了解這種疾病,多一份警覺,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02 胃癌常見癥狀有哪些?
- 1. 持續性腹痛:有的人覺得只是普通胃疼,結果疼痛持續好多天,吃止疼藥也沒緩解。這樣的疼痛往往呈鈍痛或隱痛,和平時那些吃錯東西造成的胃脹感不太一樣。
- 2. 食欲減退:原本愛吃的飯菜突然沒了興趣,下意識覺得“吃什么都沒味道”,哪怕面前是平時喜歡的小菜。
- 3. 消化不良:經常感到胃里悶悶的、脹脹的不舒服,甚至伴有噯氣,飯后這種感覺明顯,吃得不多卻總是覺得“頂住了”。
- 4. 惡心、嘔吐:不是偶爾一兩次,而是反復出現,有的人早晨刷牙時就會覺得想吐。
- 5. 體重下降:無緣無故地瘦下來,尤其這幾個月體重直線下滑,衣服腰帶一扣就松了不少。
03 胃癌的致病機制是什么?
為什么有些人會得胃癌?這背后其實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在醫學研究中,有幾個主要的致病驅動力不可忽視:
-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在胃里長期“安家”的細菌。它會破壞胃黏膜,讓胃壁變得更容易被病變細胞侵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明顯上升(Hooi et al., 2017)。 -
2. 慢性萎縮性胃炎
長期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變化,也為胃癌的發展提供了“溫床”——黏膜變薄、防護力下降,外界刺激更容易誘發異常細胞生長。 -
3. 遺傳和年齡因素
家族中有胃癌病史,本人的風險會高一些;而年齡增長,也讓身體修復失誤細胞的能力下降,40歲后風險逐步提高。 -
4. 飲食與環境因素
有偏咸、腌制類或高脂飲食習慣的人群,胃部長期受刺激。煙草和長期大量飲酒也加重胃部負擔。 -
5. 免疫力降低
一些長期慢性病患者、長期精神壓力大的朋友,胃黏膜自我防御力也會變弱。
??數據支持:一項涵蓋六大洲的流行病學數據發現,全球胃癌患者中,絕大多數都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背景(Hooi, J.K.Y. et al., 2017, Gastroenterology)。
04 胃癌如何進行診斷?
真正判斷胃癌,需要依靠醫學檢查。并不是所有胃部不舒服都需要做詳細篩查,但長期反復或出現上面的一些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做專業檢查。
-
內鏡檢查(胃鏡)
醫生通過特制的軟管“探視”胃內部情況,能看出黏膜是否異常、是否有可疑腫塊?,F在的胃鏡檢查過程已有鎮靜、局麻技術,操作時疼痛感明顯降低。 -
影像學檢查(CT、MRI)
通過影像掃描,判斷腫瘤的范圍、有沒有擴散到周圍。 -
組織活檢
胃鏡下“鉗取”一小塊疑似病變組織,拿到顯微鏡下看細胞形態。這個結果“敲定”是否為惡性腫瘤。 -
實驗室檢查
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如CA72-4等)檢測,對判斷病情有輔助作用,但不能單獨作為確診依據。
?? 只有結合詳細的檢查結果,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治療方案。如果胃部不適持續超過兩周,或有明顯癥狀變化,這時候主動檢查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參考:Mayo Clinic. “Stomach Cancer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05 治療胃癌的方案有哪些?
胃癌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患者依然需要多學科的綜合管理。選擇治療方案要根據腫瘤分期、身體狀況和合并疾病等因素決定。
- 外科手術治療: 對于可手術患者,切除病變部分胃臟是最主要的根治方法。手術方式會根據腫瘤部位和分期不同選擇。
- 化療: 藥物治療常用于病情較晚或手術后輔助控制腫瘤的擴散。需要定期評估效果及調整方案,應對副作用(如惡心、掉發、白細胞下降)做好準備。
- 放療: 部分特殊情況會聯合使用,以減少局部腫瘤殘留或控制某些癥狀。
- 營養與支持治療: 維持體力、緩解不適也很重要。合理的營養、對癥處理感染和電解質紊亂,有助于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 各類治療,最后都要以醫生的專業判斷為主,每個人的最適安排可能完全不同。
06 如何科學管理胃癌風險?
-
?? 均衡飲食,有益胃健康: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比如西蘭花、胡蘿卜、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有助于降低腸胃黏膜的慢性炎癥。
[西蘭花]+[富含抗氧化成分]+[每周可做2-3次,涼拌或清炒皆宜] -
?? 注意蛋白質攝入:
雞蛋、魚、瘦肉和豆制品能幫助身體修復和抵抗疾病,特別適合胃部恢復期的朋友。
[豆腐]+[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燉湯、清蒸均可,適合主食搭配] -
???♂? 保持適度運動:
每天散步半小時,或者做輕到中等強度的活動,能幫助提升身體整體免疫力,降低炎癥反應。 -
40歲以后主動做胃部檢查:
一般建議40歲起,每2年做一次胃鏡。高風險人群(家族史、長期胃病患者)甚至可以更早或者更頻繁。 -
情緒管理:
學會釋放壓力,適當和朋友聊聊天、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事,精神放松有助于消化系統穩定運行。 -
定期復查:
手術或治療后的患者,需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隨訪。哪怕目前感覺良好,也別中斷復查。
??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胃部不適持續存在,或有消化問題慢慢變重,一定不要自己扛,選擇正規大醫院消化科或普外科及時就診,是保護健康最有效的措施。
引用與資料來源
- Hooi, J. K. Y., Lai, W. Y., Ng, W. K., Suen, M. M. Y., Underwood, F. E., Tanyingoh, D., ... & Graham, D. Y. (2017). Global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153(2), 420-429.e10. PubMed
- Mayo Clinic. (2023).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Stomach cancer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ic. Retrieved from mayoclin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