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惡性腫瘤:識別、診斷與預防
有些小不適,常被當作消化不好或熬夜、飲食不規律帶來的反應。但其實,身體給的細微信號值得我們用心感受。一位朋友在體檢時發現“胃有點問題”,本以為只是慢性胃炎,結果進一步檢查后,才知道胃部的變化比想象中要復雜。胃惡性腫瘤正在悄悄襲來,還是要早一些警覺才好。
01 什么是胃惡性腫瘤?
胃惡性腫瘤,說白了就是胃部出現了異常細胞的聚集,這些細胞不像正常細胞那樣“守規矩”。它們會生長、擴散,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其實就是胃癌。雖然名字聽起來讓人害怕,但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和及時治療,許多人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都能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胃癌是第5大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Smyth et al., 2020)。在中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前列,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更要小心。
別把胃部的不適總歸咎于“吃辣了”或“壓力大”,實際上,這可能與健康風險緊密相關。
02 胃部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 ??
- 上腹部不適:不是劇烈疼痛,而是一種持續性脹脹的、沉沉的感覺。簡單來講,好像一直有點悶悶的不自在。
- 食欲減退:食量逐漸變小,明明沒吃多少,卻覺得很撐,偶爾還突然對平時愛吃的菜沒興趣。
- 體重下降:不是因為鍛煉或節食,體重悄悄滑下去而自己沒有特別察覺。
- 偶爾消化不良:飯后反胃、泛酸,或是時不時有點惡心,卻沒有明確誘因。
- 乏力或輕微貧血:總感覺精力跟不上,皮膚稍微發白。
上述這些信號如果持續一段時間,不要僅依賴自我調理。胃部出現的小問題,有時候正是身體給的善意提醒。
這個例子說明:持續性的胃部不適、不明原因的消瘦,不一定只是“腸胃不好”。
03 為什么會得胃惡性腫瘤?
- 幽門螺桿菌感染: 說起來,胃部細菌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像個“不速之客”。長期攜帶容易引起慢性胃炎和黏膜損傷,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Charalampakis et al., 2018)。
- 慢性胃炎: 如果長年有慢性胃炎或反復胃潰瘍,胃黏膜容易反復受損,細胞修復的過程中出點“小差錯”,慢慢就可能發展成癌變區域。
- 高鹽飲食: 長期吃得太咸會傷胃黏膜,增加癌變的機率。日本研究顯示,在高鹽膳食人群中,胃癌風險上升明顯(D’Elia et al., 2012)。
- 食物過度加工: 喜歡腌菜、熏燒食品,里頭的一些亞硝酸鹽對胃有刺激作用,也容易讓異常細胞產生。
- 年齡增長、家族遺傳: 年紀越大,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癌癥機會隨之增加。有些家庭成員多發,也容易讓警惕性降低。
除了飲食、細菌感染,吸煙、長期飲酒也是公認的高風險因素。這里的共同點是:胃黏膜一直受到刺激,修復時“出錯”的概率就增加了。
04 醫生常用的胃部檢查方法 ?????
- 內鏡檢查: 就像用一根“細細的管子”深入胃內觀察,能直接看清有沒有可疑部位,還能順手取下一小塊組織——這就是所謂的活檢。
- 活檢病理: 取下的組織在顯微鏡下分析,能最終確診是不是惡性腫瘤。
- 影像學(CT、MRI等): 用來了解腫瘤的大小、深淺、是否擴散到其他器官(比如肝臟、淋巴結)。
簡單來說,只要有持續不適,醫生會根據具體表現制定個性化的檢查程序。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正是胃鏡加活檢和影像學聯合判斷,才確定了腫瘤的類型和分期。
05 治療選擇是怎樣的?
- 外科手術: 早期胃癌首選方法,就是把異常組織“切除”。許多病人在術后恢復較好。
- 化學治療: 用藥物來阻斷異常細胞生長。部分患者適合手術前后輔助用藥,也有化療聯合其他手段獲得較好效果。
- 免疫治療: 近年新型療法,通過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異常組織,部分晚期腫瘤病人可以嘗試。
- 放射治療: 特殊情況可用射線控制腫瘤生長,但離主流治療稍遠。
選擇哪種方法,與腫瘤分期相關。例如,前述57歲男性因合并肝轉移、基礎疾病較多,只能采取免疫和維持性化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一旦腫瘤發展較晚,治療方式受到限制,效果會大打折扣。"
06 有哪些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
- 多吃新鮮蔬果(比如:西蘭花、胡蘿卜、蘋果): 蔬果富含纖維和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護胃黏膜。每天搭配多種顏色的蔬果,吃得越雜越好。
- 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魚肉、豆制品): 有助于促進胃黏膜修復。早餐加個煮蛋、中餐適量瘦肉、豆腐湯都是不錯的選擇。
- 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使食物在胃部“壓力小一點”,減少機械刺激。每口飯盡量咀嚼20-30次,有助消化也能保護胃。
- 定期健康體檢: 40歲以后,建議兩年進行一次胃部檢查(如胃鏡),長年有胃病史的可以適當縮短間隔。
- 保持良好心情和規律作息: 心理壓力大、作息紊亂會影響消化能力,間接增加胃部負擔。有規律的生活能讓胃的“生物鐘”不紊亂。
- 及時處理胃部“小毛病”: 偶有不適別拖著不看,尤其家族中有胃癌史的人群,建議及早就醫評估。
參考資料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DOI
- Charalampakis, N., Economopoulou, P., Kotsantis, I., Tolia, M., Schizas, D., Liakakos, T., & Psyrri, A. (2018). Medical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a 2017 update. Cancer Medicine, 7(6), 1237-1251. DOI
- D’Elia, L., Rossi, G., Ippolito, R., Cappuccio, F. P., & Strazzullo, P. (2012). Habitual salt intake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Clinical Nutrition, 31(4), 489-498. DOI
- Mayo Clinic. (2024).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