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闌尾炎:從癥狀到麻醉護理一站式指南
01 什么是急性闌尾炎???
生活里,突然的肚子痛可能讓人不知所措。忙了一天回到家,原本輕松的胃口突然被一種右下腹隱隱作痛打斷,這種痛有時只像肚子里鬧了點小別扭,但有時卻越來越明顯,讓人坐立不安。
簡單來講,急性闌尾炎就是闌尾(結腸起始端附著的細小管狀器官)突發炎癥,往往和感染、阻塞相關。很多人誤以為闌尾沒什么用,實際上,它和腸道的免疫系統也有著聯系。當闌尾腔堵住、細菌開始滋生,就容易出現炎癥,甚至引發腹腔內嚴重問題。對于涉及手術麻醉的患者來說,早發現、早治療特別關鍵,避免小病變成大麻煩。
02 急性闌尾炎的麻醉方法???
那么急性闌尾炎的手術麻醉方式如何選擇呢?一般來說,麻醉醫生在接到一闌尾炎患者后,首先和外科醫生確定手術方式,是傳統的切開手術呢,還是微創腹腔鏡手術,如果是傳統的切開手術麻醉醫生可能會選擇椎管內麻醉,如果是微創腹腔鏡手術,麻醉醫生可能會選擇全麻麻醉。一例外科手術在麻醉科團隊的介入下,會讓患者的圍術期處理更加細致。比如術前簡短禁食、藥物選擇和滴定、術中麻醉深度調控等,都是控制術中風險和促進術后舒適的關鍵。選擇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就是讓手術更安心的方法。在手術的世界里,麻醉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手術的“護航者”,更是患者舒適度和安全性的關鍵保障。
在一些手術中,除了“全身麻醉”,我們有時還會聽到“神經阻滯麻醉”這個專業術語。它們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已經選擇了全麻,還要打神經阻滯麻醉呢?
一、認識全身麻醉與神經阻滯麻醉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猶如為患者按下“暫停鍵”,通過藥物的精準調控,實現消除疼痛感知、抹除手術記憶、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目標。
現代全身麻醉已發展出可視化監測技術,麻醉深度監護儀能實時顯示患者意識狀態,精確到不同腦電波頻率的解析。但就像精密儀器需要定期維護,單純全麻術后常需要服用大量鎮痛藥物,可能引發呼吸節奏紊亂、胃腸功能停滯等并發癥。
全身麻醉的優點在于它能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完全無痛、無意識,從而減輕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同時,它也為醫生提供了良好的手術條件,使得手術操作更加順利。
(二)神經阻滯麻醉
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局部麻醉方式。它通過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到外周神經干、神經叢或神經節周圍,暫時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使該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
這項技術猶如在神經通路上設置臨時“關卡”,通過超聲或神經刺激器定位,將局部麻醉藥精準送達目標神經,使該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其獨特優勢在于:
①形成長達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術后鎮痛屏障;②保留非手術區域正常感覺(如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仍能感知腳趾觸覺);③減少全麻用藥,減輕全身性藥物代謝負擔。
神經阻滯麻醉的優點在于它只作用于特定的神經區域,對患者的全身生理功能干擾較小。同時,它還能提供確切的局部麻醉效果,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此外,神經阻滯麻醉還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并發癥少等優點。
然而,神經阻滯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的麻醉作用范圍有限,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神經區域。其次,對于某些手術來說,單純使用神經阻滯麻醉可能無法滿足手術需求,如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術(有些手術需要患者術中的肌肉比較松弛,才能有較好的視野,有些操作也能更順利進行)比如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就需要肌肉松弛,因為有個二氧化碳的氣腹操作,單純的椎管內麻醉或者神經阻滯是無法滿足手術需要的。最后,神經阻滯麻醉需要麻醉醫生具備豐富的經驗和精準的操作技巧,否則可能會出現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等并發癥。
二、手術選擇全身麻醉,為什么還要打神經阻滯麻醉?
(一)提供更完善的術中和術后鎮痛
全身麻醉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喪失知覺,術中完全無痛,但術后疼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神經阻滯麻醉則能在術后繼續提供確切的局部麻醉效果,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
如果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為患者施行了神經阻滯麻醉(如腹橫肌平面阻滯),那么術后患者的切口疼痛將會得到明顯減輕。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還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
(二)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全身麻醉藥物能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完全無痛、無意識,但大劑量的使用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循環抑制(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等)、蘇醒延遲(患者可能術后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蘇醒)等。此外,大劑量的全身麻醉藥物還可能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損害。
而神經阻滯麻醉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的用量。通過局部麻醉作用,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從而降低全身麻醉藥物的需求量。這不僅減少了全身麻醉藥物的副作用,還有助于病人術后的早期康復。
(三)滿足手術需求,提高手術安全性
在某些手術中,單純使用全身麻醉可能無法滿足手術需求。例如,在需要全身肌肉松弛的手術中(如胸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全身麻醉雖然能讓患者失去意識和痛覺,但無法提供足夠的肌肉松弛效果。此時,如果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為患者施行了神經阻滯麻醉,那么就能滿足手術對肌肉松弛的需求,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三、全身麻醉與神經阻滯麻醉組合的四大臨床優勢
(一)用藥更少,副作用更小
因為全麻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比如惡心、嘔吐等,就會大大減少,阿片類止痛藥的需求也能降低70%以上。
(二)身體狀態更穩定,手術更安全
這種組合能讓手術中的身體應激反應減輕,比如皮質醇、腎上腺素這些應激激素的水平能降低50%。血壓波動也會更小,幅度能縮小30%,血糖也能控制在更穩定的范圍內,大約在±1.5mmol/L以內。這對有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來說特別重要。
(三)術后恢復更快
用了這種麻醉組合,患者術后清醒得更快,甚至有些患者能提前30-45分鐘。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也能縮短約6小時,腸道功能恢復也能加快約12小時。
(四)長期效果更好
這種麻醉方式還能減少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發生率能降到約12%,而單純全麻的話是約28%,6個月的生存率也能提升約4.7%,能更好地改善術后恢復。
03 急性闌尾炎是怎么發生的???
一位26歲的男性患者,幾乎是剛下班回家就被腹痛困擾,原本以為是吃壞肚子,結果疼痛逐漸轉移到右下腹,惡心跟著來,幾小時后體溫也有所升高。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闌尾炎發作時癥狀變化迅速,遇到類似情況別拖延,及時就醫尤為重要。具體原因可以分成這幾類:
- 闌尾腔阻塞: 糞石(結塊的糞便)是最常見的元兇,還有淋巴組織過度增生、寄生蟲或異物。這些東西堵在闌尾腔,細菌就有了扎堆的機會。
- 細菌感染: 正常情況下,闌尾里細菌數量有限,但一旦堵塞,細菌開始快速增殖,局部出現炎癥反應。
- 遺傳與年齡: 研究發現,青壯年(十幾二十歲到三十歲左右)是高發群體,部分人可能和遺傳免疫特點也有關系。不過,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中招。
- 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某些腸道問題,比如炎癥性腸病,稍微提高了闌尾炎風險。
一旦闌尾管腔被堵住,短短幾小時內,局部壓力升高、血管受壓,炎癥隨之蔓延。如果不及時處理,有機會穿孔,甚至引發腹膜炎,治療拖延會增加風險(參考:Addiss DG et al., 1990)。
04 術后康復與日常管理怎么做???
- 麻醉恢復: 術后蘇醒期,不少人會覺得口渴、全身乏力,短暫的頭暈或惡心。有專業醫生把控麻醉藥物清除和生命體征監測,復蘇過程一般很快。恢復期間多臥床、避免劇烈扭動,對減少并發癥風險有好處。
- 飲食過渡: 前幾餐建議從溫開水、清湯等流質食物開始,逐漸過渡到粥、軟面食。一切恢復正常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新鮮橙子和香蕉富含維生素C和鉀元素,有助于傷口恢復,可以適當添加入每日飲食。
- 疼痛管理: 術后有不同程度腹痛,這也是身體修復過程的一部分。應按照醫囑按時用鎮痛藥物,別硬挺,讓自己更舒服有助于身體更好修復。
- 早期活動: 術后第一天,醫生會安排輕度下床活動(如走動幾步),有助于防止血栓和腸道恢復。但一切動作都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 預約復查: 通常術后一周左右要回醫院復查,查看傷口愈合和腹部恢復。如出現高熱不退、劇烈腹痛、傷口滲液等異常癥狀,應盡快聯系醫生。
- 家屬協助: 別忽視情緒健康。家屬的關心、日常陪伴對恢復同樣重要。簡單的陪伴和安慰,是康復期最溫柔的助力。
05 預防和日常調養有技巧
- 多吃新鮮蔬果: 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腸道蠕動,保持消化道通暢,平時多吃有利預防闌尾堵塞。
- 補充水分: 充足飲水可以幫助體內廢物及時排出,降低糞石形成概率。辦法其實很簡單——感到口渴時就喝,不必強迫自己灌水。
- 飲食規律: 定點三餐、避免暴飲暴食,幫助消化系統養成良性節奏。腸道舒服了,闌尾出現炎癥的機會也就更低。
- 保持適度運動: 散步、慢跑這類輕體力活動,能讓腸道保持適量蠕動,減少腸道內長時間堆積。
- 及時關注身體異常: 一旦腹痛、惡心等癥狀有變化,不拖延、早點請教醫生,是最簡單有效的自保手段。
簡單來說,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最好的闌尾保護傘。不必專門"防"闌尾炎,只要日常順其自然、注意規律和新鮮飲食,就是最實用的方法。
參考文獻 ??
- Addiss, D. G., Shaffer, N., Fowler, B. S., & Tauxe, R. V. (1990). The epidemiology of appendicitis and appendect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32(5), 910-925.
- Rud, B., Vejborg, T. S., Rappeport, E. D., Reitsma, J. B., & Wille-J?rgensen, P. (2019).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11), CD009977.
- Sawyer, R. G., Claridge, J. A., Nathens, A. B., et al. (2015). Trial of short-course 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1), 199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