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麻醉技術,保障手術與重癥患者的安全 ??????
01|麻醉是什么?
在醫院的手術室里,麻醉醫生和手術團隊常常默契配合。其實,麻醉并不只是“打麻藥那么簡單”。麻醉是一種醫學技術,目的是讓患者在手術或者特殊診療過程中失去痛感以及部分或全部意識,比如做心臟手術時,患者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有記憶或恐懼。這項技術已經成為保障重大手術和危重患者安全的重要環節,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隱形守護者”。
麻醉技術并不是“讓人睡一覺”那么簡單。它需要專業醫生實時調整和管理,兼顧患者舒適、生命體征穩定以及術后恢復。有趣的是,手術室外的家屬常常覺得“麻醉時間很長”,其實多數時間里,麻醉醫生都在為安全而精細工作,每一步都很講究。
02|麻醉的分類及其作用
- 全身麻醉: 讓患者在整個手術期間完全失去意識和痛覺。舉個例子,心臟瓣膜手術這樣的復雜操作,患者全程“睡眠”,完全感受不到疼痛。醫生會用吸入式麻醉劑(比如異氟醚)、靜脈注射藥物(如咪達唑侖、瑞馬唑侖針)進行配合。
- 局部麻醉: 只讓身體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覺,比如拔牙、縫針,或某些小型皮膚手術?;颊呤乔逍训?,只是不感到疼痛。
- 椎管內麻醉: 包括硬膜外和脊髓麻醉,多用于分娩、下肢手術。比如媽媽生產時用的“無痛分娩”,就是椎管內麻醉的一種。
麻醉方式的選擇取決于手術的類型、患者的體質、病情以及風險評估。有時,麻醉方式還要和手術科室深度協作,確保安全。例如,心外科手術患者需要用到多種麻醉藥物(如苯巴比妥針、咪達唑侖針、地西泮針),以配合復雜的監控和支持系統。
03|麻醉前的評估與準備
手術前并不是“直接推上手術臺”,而是必須進行細致的醫學評估。麻醉醫生會和患者進行詳細溝通,詢問既往病史、過敏史,檢查身體情況,還要評估心肺功能,有時還會安排血液檢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
舉個例子,60歲的王女士因心臟瓣膜病準備進行手術。醫生會關注她的年齡、體重、身高、過敏史(她沒有過敏)、身體是否能耐受麻醉藥物。復雜手術所用的精神藥物(比如阿普唑侖、地西泮等)和鎮痛藥物(曲馬多、地佐辛)也要提前考慮是否需要、更換或調整。這樣的準備能有效減少麻醉風險,為術中安全保駕護航。
這一步不能忽略,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或長期服用藥物的人群。充分準備后,才能讓手術順利、安全進行。
04|手術中麻醉的管理
手術臺上的麻醉管理是一項動態的“守護”。麻醉醫生不僅負責藥物的精準控制,也要實時監控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體溫等關鍵生命體征。有時候手術過程很長,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反應靈活調整麻醉深度,有些方案多次疊加,比如既用靜脈鎮靜,又配合吸入麻醉。
以心臟瓣膜手術為例,患者全程使用多種注射和口服麻醉、鎮痛藥(如地西泮針、咪達唑侖針等),配合心肺監護儀,隨時記錄數據變化。萬一出現異常變化,比如血壓快速下降、呼吸紊亂,麻醉醫生要立即干預,確保手術安全。有時,還需要調配醒腦藥物如咖啡因針,幫助患者順利蘇醒。
實際上,麻醉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承擔著類似“飛行員”的角色,隨時處理來自患者身體的小變化,讓手術團隊更加安心工作。這種幕后管理,是確保手術成功不可見但極其重要的一環。
05|圍術期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
如果你經歷過大型手術,術后常常會有身體疼痛、活動受限,這是“圍術期疼痛”問題。疼痛影響的不只是舒適感,還會拖慢恢復速度、加重并發癥風險。麻醉醫生與臨床科室會提前規劃疼痛管理方案,選擇合適的藥物(如曲馬多緩釋片、氨酚羥考酮等),或采用神經阻滯技術,幫助減輕術后痛感。
有一項數據顯示,良好的疼痛管理可以縮短住院時間,讓手術患者更快下床活動,一般日常生活恢復也會更順利[1]。對于身體虛弱、慢病患者來說,這樣的“舒適管理”不應該被忽視。
- 藥物鎮痛:有計劃地應用鎮痛藥,根據術式和患者體質調整用量。
- 非藥物方法:物理理療、深呼吸、心理疏導等。
- 特殊人群關懷:比如老年人、兒童,需要個性化定制疼痛管理方案。
圍術期疼痛管理是一種“身體修護師”,可以幫助患者更快回歸正常生活。
06|麻醉后的恢復與監護
手術結束后,患者進入恢復室并非“馬上完事”。麻醉藥效消退后,身體需要一段恢復期。這期間,由專業護理團隊和醫生密切觀察,監測意識清醒狀態、呼吸、心率,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嘔吐、低氧、抽搐等)。有些患者蘇醒較慢,需要用唑吡坦片、佐匹克隆膠囊等藥物調整。如果發生并發癥,比如麻醉過敏、呼吸抑制、心律失常,醫院會及時采取措施如藥物干預或器械輔助通氣。
病例參考:心外科60歲女性患者心臟瓣膜手術后,醫生用瑞馬唑侖針控制蘇醒過程,并通過靜脈補液維持血壓。全程有專人看護,術后順利恢復。這個例子說明麻醉后的“保駕護航”同樣重要,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一般情況下,麻醉后的恢復期需要幾小時至一天,較復雜手術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監護。專業團隊會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決定何時轉入普通病房,確保生命體征穩定。
07|麻醉風險分析——為什么會有麻醉并發癥?
- 藥物反應差異: 每個人對麻醉藥的代謝和敏感度不一樣。有的患者因肝腎功能不足,藥物清除速度慢,易出現過度抑制。例如高齡患者或合并慢性疾病者,風險更高。
- 基礎疾病影響: 心臟瓣膜病這樣的慢性心臟病,會增加麻醉并發癥風險,如心律失常、低血壓。術前評估不充分,或者藥物方案沒有針對性調整,后果可能很嚴重。
- 藥物合并使用: 精神藥、鎮痛藥、麻醉藥多種疊加后,可能產生相互作用。有時藥物之間會增強副作用,特別是全身麻醉中聯合用藥,如曲馬多、苯巴比妥等。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呼吸抑制或者過度昏迷。
- 遺傳基因和年齡: 年齡越大,基因差異影響越明顯。有部分患者天生對某類麻醉藥過敏,表現為術后嚴重反應。這類風險通常很難提前發現,需要專業醫生提前詢問和規劃。
一項國際研究(Smith et al., 2020)發現,麻醉相關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約為0.4%~1%[2],但針對高?;颊撸ㄈ缧呐K疾病、老年人),這一比例會顯著增高。因此,術前多維度評估是關鍵一步。
由此可見,麻醉不是無風險操作,每個細節都需要小心。平時不要輕視術前評估的重要性。
08|怎樣做好手術與麻醉的預防???
- 合理膳食: 日常飲食補充優質蛋白,像雞蛋、魚肉有助于術后傷口恢復和免疫系統穩定,建議每餐搭配。
- 新鮮果蔬: 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加快修復受損組織。如多吃西蘭花、柑橘,每天半斤左右。
- 充足水分補給: 喝足夠的水幫助維持循環系統暢通,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分多次飲用為宜。
- 規律作息: 保證睡眠時長,能幫助身體對麻醉藥物的代謝,減少恢復期的不適。
- 術前資訊溝通: 出現身體不適或者慢性疾病,一定跟麻醉醫生主動說明,不要隱瞞藥物過敏史或用藥情況。
- 選正規醫院: 手術和麻醉建議到三級綜合醫院,設備和麻醉團隊更為專業。尤其心臟手術、復雜手術優先選擇有心外科監護室的醫院。
- 定期體檢: 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1-2年定期做心臟和血液檢查,早發現、早規避麻醉風險。
麻醉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科學準備、充分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機構,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如果手術前有特殊病情或者身體反應異常,別猶豫,提前與醫生交流很重要。
09|麻醉技術讓手術安全變得可期
說到底,麻醉讓大型手術不再令人望而生畏。無論是心臟瓣膜病這樣的高風險病例,還是普通小手術,科學的麻醉評估、專業的團隊配合、細致的術前準備和術后管理,都是安全的“底氣”。有些故事看起來平淡,但其中的醫學細節卻關乎生死。作為患者或者家屬,不需要過度焦慮,記住——只要遵循正確的流程,手術與麻醉就不是嚇人的話題。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需要手術或麻醉的場景,能提前了解相關知識,主動溝通,做好自我管理,相信“醫學的溫度”終會帶來安全和安心。如果身邊有人面臨重癥或手術,愿這份科普帶來一點信心,多一分從容。
參考文獻
- Liu, Y., Chen, J., & Li, Y. (2022). 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cardiac surgery: recent advanc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36(8), 2729-2736.
- Smith, J., Lee, R., Gupta, P., et al. (2020). Major an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Anesthesiology, 132(5), 1108-1117.
- Armstrong, G. P., Howlett, J. G. (2023). Overview of Heart Valve Diseases. In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updated Apri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