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從癥狀到臨床表現的全方位解析
01 霍亂是什么?
在一些飲用水和食物條件并不理想的地方,夏季一到,突然就有人出現了腹瀉、虛弱、甚至很快就脫水的情況。其實,霍亂就是這樣一種容易“混進來”的腸道傳染病。這種“不速之客”的罪魁禍首叫做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它能在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中悄悄繁殖。
多數時候,霍亂喜歡在人多、衛生條件有限的地區傳播,偶爾也會因進食未熟透的海產品或者水源被污染后悄悄蔓延。
需要留心的是,即使外觀看著很干凈的自來水,在處理和儲存方式不當時,也可能隱藏著風險。
小貼士:霍亂并不是遙遠的歷史產物,全球每年大約曝出100多萬病例(Ali, M. et al, 2012),其中很多集中在衛生條件有限的地區。
02 主要癥狀:從輕微到警示
剛開始,被污染的水或者食物帶進身體里的霍亂弧菌,通常不會讓人第一時間察覺。很多人感染后,早期只是出現輕微拉肚子,次數不多,液體也不是特別多。也有些人只是偶爾感覺胃里有些不舒服,比如輕微絞痛,生活節奏基本沒什么影響。
癥狀 | 出現階段 | 生活表現 |
---|---|---|
腹瀉 | 早期 | 大便次數稍增、偏稀 |
嘔吐 | 部分患者 | 伴或不伴明顯惡心 |
脫水征兆 | 進展期 | 口渴、乏力、尿量變少 |
持續嚴重腹瀉 | 高危階段 | 如“米泔水樣”腹瀉,伴大量失水 |
真實案例:35歲男性農民工,因連續兩天大量水樣腹瀉,身體極度虛弱,被家人送醫。這種典型的“米湯樣”腹瀉,是霍亂進展期的重要信號。從中可以看出,早期忽略信號,后果發展會很快。
03 變化中的癥狀:輕重如何判斷?
有時候,霍亂的早期癥狀和普通鬧肚子很像。不過一旦病情發展,身體喪失液體越來越多,以下幾樣變得明顯起來:
- 皮膚變得干燥,捏起后不易恢復原狀
- 嘴唇干、眼眶凹陷
- 少尿甚至停止排尿
- 心跳加快、甚至意識模糊
提醒:身體信號加劇時,不要一味忍耐或僅靠家庭用藥,比較穩妥的辦法是立即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04 霍亂可能引發哪些并發癥?
說起來,霍亂的威力其實更多來自“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這兩大副作用。當身體里的水分和鹽份在短時間內流失,心臟、腎臟負擔迅速加重。
- 低血容量性休克
這是由于循環血流量急劇減少,導致血壓低、供氧差。小孩子或體質較弱的人尤其容易出現。如果不能及時補液,生命安全會受到威脅。 - 急性腎功能衰竭
由于脫水嚴重、腎臟無法有效排毒與調節,進而出現排尿困難甚至停止尿液生成。 - 電解質紊亂
體內鉀、鈉等元素迅速流失,容易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痙攣等問題。
例子分析:有位60歲的女性因腹瀉10余次后昏迷送醫,檢驗發現血鉀異常低。這提醒我們,年齡大或抵抗力差的人群,危險性更大。
05 如何確認是霍亂?
確認霍亂,離不開醫生的系統評估和實驗室檢測。一般診斷會結合以下幾個方面:
- 癥狀分析:持續大量腹瀉、不可控制的脫水、之前有飲水或食物暴露史。
- 體檢觀察:醫生會關注皮膚彈性、眼球凹陷、心率等體征。
- 實驗室檢測:通過糞便樣本培養,檢測是否有霍亂弧菌。
- 快篩試劑:有些地區會用現成試紙迅速初篩,幫助早期判斷。
數據參考:研究指出,在疑似病例中采用快速診斷試劑,可以在幾小時內及時發現疫情源頭(Mukherjee et al., 2010)。
特別提醒:家中有出現暴發情況時,請務必不要自行處理所有人,第一時間報告專業防疫部門協助排查與消毒。
06 日常防護與科學治療建議
霍亂雖然來勢洶洶,但做好日常防護和規范治療,大部分人都能順利康復。這些實用方法,其實很容易融入日常:
- 飲用開水
功效:殺滅霍亂弧菌
建議:盡量喝燒開的水,或通過正規渠道供應的包裝水。 - 優選熟食
功效:降低細菌感染風險
建議:家中烹飪時,食物必須充分加熱再食用,不吃隔夜生冷食品。 - 蔬菜水果慎清洗
功效:減少外源性細菌
建議:食用前流動水沖洗,必要時用淡鹽水浸泡。 - 立即補液
功效:快速糾正脫水
建議:一旦發現持續水樣腹瀉,第一時間自制淡鹽水小口補充,避免體液迅速喪失。
出差/旅行提示:到高風險區時,攜帶口服補液鹽(ORS)隨身很有幫助(WHO 指南)。
何時就醫?:出現持續嚴重腹瀉、嘔吐,幾小時內難以止住或眼看有脫水跡象(如尿量驟減),不要拖延,就近前往醫院。
日常防控:生活在高風險地區的家庭,可以考慮接種疫苗作預防(WHO, 2017)。
參考文獻
- Ali, M., Nelson, A. R., Lopez, A. L., & Sack, D. A. (2012). Updated global burden of cholera in endemic countries.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6(6), e173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1737
- Mukherjee, P., Ghosh, S., Ramamurthy, T., et al. (2010). Evaluation of a ra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dipstick kit for diagnosis of cholera outbreak.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04(3), 199-202. https://doi.org/10.1016/j.trstmh.2009.11.01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Cholera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 August 2017.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92(34), 477–500. https://www.who.int/wer/2017/wer9234/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