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霉菌性陰道炎:癥狀與康復之路
01 霉菌性陰道炎是什么?
在門診,有女性朋友不時會問:“最近感覺有點不舒服,但又說不清楚,容易緊張,是不是婦科問題?”簡單來說,霉菌性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陰道感染,主要由叫做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真菌引起。它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比如女性陰道。平時這種真菌和身體一起“和平共處”,但當抵抗力下降時,它就可能迅速繁殖,帶來不適。
其實,這并不是“衛生習慣不好”造成的,也有不少健康生活的人中招。女性一生中,約有75%曾至少經歷過一次相關癥狀(Sobel, “Vulvovaginal candidosis,” Lancet, 2007)。
02 常見癥狀:從輕微到明顯
一開始,霉菌性陰道炎的癥狀通常表現得并不嚴重。很多女性只是偶爾覺得外陰有點癢,或在清洗時覺得有點不舒服,此時易被忽視。
階段 | 主要癥狀 | 生活例子 |
---|---|---|
輕微期 | 偶爾瘙癢、輕度不適 | 如同蚊子叮一兩下,洗澡后略有異樣 |
明顯期 | 持續瘙癢、分泌物變多變稠 | 有時下班后一直覺得悶熱,不通氣 |
加重期 | 豆腐渣樣白帶、外陰紅腫、性交不適 | 見到內褲上分泌物變多,甚至影響日?;顒?/td> |
03 如何區分:與其他陰道病的區別
很多人只憑感覺難以分清各種陰道不適,其實幾種常見疾病癥狀有明顯差別。
疾病 | 典型特征 | 常見分泌物形態 |
---|---|---|
霉菌性陰道炎 | 劇癢明顯,分泌物白色塊狀,外陰紅腫 | 豆腐渣樣,無味 |
細菌性陰道病 | 輕度不適、腥臭味 | 薄、灰白、氣味重 |
滴蟲性陰道炎 | 泡沫較多,黃色偏綠,可能灼熱感 | 泡沫、顏色黃或綠 |
也就是說,霉菌性陰道炎主要是癢和塊狀分泌物,細菌性和滴蟲性往往氣味重或分泌物特殊。
04 為什么會得霉菌性陰道炎?
有時,問題和生活習慣有關,不過很多時候,即使再注意衛生,也仍會被霉菌性陰道炎“盯上”。白念珠菌本來就“藏在”陰道環境里,是身體微生物家族的一份子。當內外條件發生變化,它就可能活躍起來。
- 抗生素濫用:生病時濫用抗生素,會抑制正常陰道菌群,讓白念珠菌乘機繁殖(Pirotta et al., "Effect of antibiotics on vaginal flora and risk of candidiasis," BJOG, 2009)。
- 免疫力下降:比如壓力大、長時間熬夜、患慢性病(如糖尿?。?。
- 激素變化:懷孕、口服避孕藥,或雌激素水平波動時,陰道環境易被打亂。
- 長期濕熱環境:穿緊身褲、合成內褲等容易讓局部悶熱,為真菌創造合適生存條件。
- 生活習慣:游泳后未及時更換衣物,或公共浴池感染風險增高。
05 早期信號:你會自查嗎?
說起來,很多女性都體驗過輕微不適,但又難以分辨是否到了需要就醫的程度。自我檢查其實并不復雜,關鍵在于有沒有留心以下變化:
- 分泌物突變:比如顏色變白、質地變稠(像豆腐渣),不是每次都這樣,而是突然變化更值得注意。
- 瘙癢加重:原本偶爾的癢,變得越來越頻繁,影響了工作或休息。
- 異味變化:雖然霉菌性陰道炎多無味,但如出現明顯異味,同時伴有不適,應留意其他感染可能。
06 治療與康復:做對這些細節
發現問題后,不要自己隨便買藥或用偏方。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局部抗真菌制劑(陰道栓劑、乳膏)和口服抗真菌藥,選擇由醫生來定。另外,康復期的生活細節很重要。
做法 | 建議說明 |
---|---|
?? 日常清潔 | 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肥皂、洗液等強刺激產品。 |
?? 穿著調整 | 建議選擇棉質、寬松的內褲,經常更換,保持干燥。洗后曬干,減少潮濕環境。 |
??? 休息充足 | 保證睡眠,適當運動,幫助免疫系統恢復。 |
?? 性生活暫停 | 出現癥狀及治療期間,暫停性生活,可減少交叉刺激和反復感染。 |
治療后,大部分人一到兩周內癥狀明顯緩解。如果反復發作,建議去正規醫院復查,麗麗(28歲,白領)就是因為反復感染,最后找到根本原因,糖尿病未被及時發現并及時治療。
07 生活中的良性預防
說到預防,日常飲食和生活調整很有幫助。下表直接給出可操作的健康小建議:
食物/方法 | 功效 | 建議 |
---|---|---|
酸奶 | 補充乳酸菌,有助陰道菌群平衡 | 每周2-3次即可,無需過量 |
新鮮果蔬 | 富含維生素C,有利于免疫力 | 每日推薦攝入,高低各取所需 |
合理鍛煉 | 改善體質,減少應激 | 每周3-5次中低強度運動 |
輕便透氣服飾 | 減少濕熱,有益陰部健康 | 選擇棉質、勤換勤洗 |
作息規律 | 有助免疫系統維持運轉 | 晚上盡量保證7小時睡眠 |
參考資料
- Sobel, J.D. (2007). Vulvovaginal candidosis. Lancet, 369(9577), 1961–197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7)60917-9
- Pirotta, M.V., et al. (2009). Effect of antibiotics on vaginal flora and risk of candidiasis: a prospective survey. BJOG, 116(8), 1103-1110. https://doi.org/10.1111/j.1471-0528.2009.02147.x
- Denning, D.W., et al. (2017). Global burden of fungal diseases.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7(11), e367-e374.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17)30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