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鱗癌的必知知識與應對措施
01 右肺鱗癌到底是什么?
平時和家人朋友聚會時,許多中老年人都會聊到呼吸不太順、早上咳嗽幾聲這類小狀況。其實,肺癌離我們并不遙遠,尤其是右肺鱗癌,是我國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簡單來說,右肺鱗癌是發生在右肺(經常是右上葉或右下葉)的鱗狀上皮細胞里的一種癌癥。這些本該保護氣道的細胞,如果反復暴露在煙草、空氣污染等刺激下,有時候會逐漸失控,變成異常的“叛逆分子”——不正常增生,甚至逐步侵蝕周圍的組織。
右肺鱗癌發展較快,早期可能幾乎察覺不到異樣,等到咳嗽、痰中帶血、胸痛等癥狀明顯時,很多情況已經進入危險階段。因此,對這種病有個大致了解,對自身和家人都很有用。
02 這些癥狀,別誤當“小毛病”
- ?? 持續性咳嗽:不是偶發的清嗓,而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咳嗽。和普通感冒咳嗽不同,這種咳嗽往往逐日加重。
- ?? 胸部疼痛:右側胸口有悶痛或銳痛,走路、咳嗽甚至呼吸都會出現刺痛感。
- ?? 呼吸費勁:本來爬樓梯沒啥問題,現在開始喘不上氣,連帶著憋悶或者氣短。
- ?? 痰中帶血:偶爾吐出來點帶血絲的痰,不要大意。反復出現要趕緊去醫院。
以一位66歲男性患者為例,他起初覺得咳嗽只是老毛病,結果咳嗽越來越猛,后來還出現咳痰帶血和胸痛,才發現是右肺鱗癌。這樣的小例子提醒我們,類似癥狀如果持續超過兩周,不管年紀大小,都不該延誤檢查。
03 為什么會得右肺鱗癌?主要誘因深挖
- 吸煙史: 研究顯示,大約85%以上的鱗狀細胞癌患者有明顯吸煙史(Travis, W.D. et al., 2015,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香煙中的致癌物會讓呼吸道的細胞反復受傷、修復,時間久了,部分細胞可能“走偏”,變成異常細胞。即便戒煙十年,風險依然高于常人,但比一直吸煙要低很多。
- 有害物暴露: 長期接觸石棉、氡氣、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工廠、礦區或裝修工人中這類風險不容忽視。數據顯示高風險職業人群,發病率是普通人群3倍以上(Alberg, A.J. & Samet, J.M., 2003, The Lancet)。
- 年齡相關: 右肺鱗癌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尤其是男性。不良生活習慣疊加年齡增長,細胞修復能力下降,本身就是發病“催化劑”。
- 家族遺傳: 并不是說父母患過子女必然會得,但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肺癌,風險較高。
這些因素會“聯手”破壞肺部正常的防護,讓異常細胞有機會乘虛而入。所以,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盡量及早警惕。
04 檢查流程:怎么確診右肺鱗癌
- ?? 影像檢查: 胸部X線和CT是初步篩查的常規手段。CT能顯示肺部腫塊的大致范圍、形狀,以及有無轉移跡象,有的醫院還會做增強掃描。
- ?? 實驗室檢測: 包括血常規(貧血、白細胞變化)、腫瘤標志物(如鱗狀細胞癌抗原SCC)和一些輔助檢查,有助于發現疾病影響全身的蛛絲馬跡。
- ?? 組織活檢: 只有拿到實際的腫瘤組織,才能明確診斷。常用的方法有氣管鏡、穿刺活檢等。只有活檢證實了癌細胞,醫生才會考慮針對性的方案。
- ?? 分期與轉移評估: 通過全身骨掃描、腹部和腦部檢查等方式,明確有無擴散,為后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有風險,建議在正規三級醫院呼吸科或腫瘤科進行??凭驮\。醫生會根據情況具體選擇哪些檢查,切勿自行決定避免漏診。
05 右肺鱗癌:從治療到生活管理
具體治療少不了得“量身定做”,每個人都可能不一樣。一般來說,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局部較大或有轉移,則采用放療和(或)化療。還有些病人,醫生會推薦免疫治療,比如用PD-1抑制劑等藥物幫助身體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
像66歲這位男性患者,經歷了化療、放療、免疫治療,雖然反復復發,但通過多種方式的組合,依然維持了生活質量。
- ?? 化療藥物:比如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鉑,能殺滅快速生長的異常細胞。
- ?? 放療:精準照射腫瘤區域,抑制局部發展。
- ? 輔助用藥:抗凝藥、止吐藥、升白細胞藥等,都是為了減少副作用,讓治療順利進行下去。
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免疫力低下、白細胞減少、容易感染等問題,醫生會根據血常規和身體狀況及時調整方案。治療過程中建議與醫生隨時溝通副作用與不適感,切忌自行停藥或隨意加減藥量。
06 預防和日常管理:點滴累積才是關鍵
已經治愈或正接受治療的右肺鱗癌患者,日常管理和飲食調整同樣重要,這也是家庭照護中經常被忽視的一環。這里專門說明,預防部分只談正面健康推薦,不涉風險物質。
- ?? 綠葉蔬菜: 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抗氧化維生素,有助于身體修復。日??捎眯∮筒?、菠菜、西藍花等焯水拌涼吃。
- ?? 豆制品: 植物蛋白有益于維持營養平衡,豆腐皮、豆奶、黃豆湯等都很合適,尤其適合消化功能一般者。
- ?? 深海魚: 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減緩炎癥反應,對恢復體力尤其有好處。每周兩次三文魚或者青花魚不錯。
- ?? 蛋類: 既能補充優質蛋白,也是修復細胞的好幫手。煮蛋、蒸蛋羹都容易消化。
- ???♂? 適度活動: 除嚴重體弱外,大部分患者可輕度步行或呼吸操。別冒進,也別完全靜養,每天30分鐘輕松散步比什么劇烈運動都值!
如果出現持續咳嗽、呼吸惡化、突然消瘦等信號,及時聯系主管醫生而不是自己觀望。對于已經康復或高風險人群,建議定期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目前這項技術能夠發現早期的小結節,幫助早點發現“苗頭”,降低后續風險(Aberle, D.R. et al., 2011,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寫在最后:關注身體,選擇科學的生活方式
右肺鱗癌沒有想象中那樣遙遠,也不意味著無路可走。哪怕只是經常咳嗽或者偶爾胸痛,也要有警覺。養成定期體檢、重視呼吸信號的習慣,改善環境和飲食,給自己多一層保障。家里有人患過類似疾病,平時多關心、多鼓勵,而不是焦慮恐慌。
沒有一勞永逸的健康法則,但把握住身邊的細節,疾病風險確實會降低不少。不求萬事順遂,但求心里有數,遇到問題能淡定面對。如果還有疑問,建議直接咨詢呼吸或腫瘤??漆t生,不要輕信偏方。
健康這條路,靠著科學知識和點點堅持,才最踏實。
主要參考文獻
- Aberle, D.R., Adams, A.M., Berg, C.D., et al. (2011).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5), 395-40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102873
- Travis, W.D., Brambilla, E., Burke, A.P., Marx, A., & Nicholson, A.G. (2015). Introduction to the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Lung, Pleura, Thymus, and Hear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2873-2884.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506604
- Alberg, A.J., & Samet, J.M. (2003).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The Lancet, 362(9394), 1436-144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4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