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慢病與腦梗死:理解風險、管理健康、預防并發癥
01 其實什么是代謝性慢???
日常生活總繞不開健康問題。午飯后辦公室聊兩句,發現不少同事在關心血壓血糖。其實,代謝性慢病聽著陌生,其實離不少人挺近——像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這些慢慢出現的小麻煩,通通屬于這類。簡單來說,它們是身體“能量工廠”出毛病,導致身體對糖、脂肪、尿酸等處理不暢,時間久了,對健康影響挺大。
身體長期承擔這些“慢性壓力”,容易影響器官、血管和大腦,甚至普通活動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日常管理很關鍵,不只是為了身體數據好看,更多是讓自己生活得更踏實。
身體長期承擔這些“慢性壓力”,容易影響器官、血管和大腦,甚至普通活動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日常管理很關鍵,不只是為了身體數據好看,更多是讓自己生活得更踏實。
02 代謝性慢病會發出什么“信號”?
這些疾病剛出現時,信號其實挺細微——
到“后期”,癥狀就比較明顯了。比如血壓持續升高,眼花、持續頭痛,甚至走路容易發飄。如果這時還沒重視,危險就會慢慢堆積起來,到后面發展到腦梗死不算稀奇。
- 輕微易累,尤其是活動后,感覺恢復慢,偶爾困倦,但容易被誤當作工作壓力大。
- 體重變化:有時體重不受控制,哪怕飲食沒大變,卻莫名其妙增減。
- 多飲多尿:比如突然覺得口渴厲害,或者半夜老要起床上廁所。
- 輕度頭暈:并非劇烈,偶有迷糊,但過一會又恢復。
到“后期”,癥狀就比較明顯了。比如血壓持續升高,眼花、持續頭痛,甚至走路容易發飄。如果這時還沒重視,危險就會慢慢堆積起來,到后面發展到腦梗死不算稀奇。
?? 比如36歲男性(體重86kg,身高176cm),平時沒什么不適,卻突然腦梗,醫生才發現他一直有高血壓沒管理。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小病”不疼不癢,但積累大風險。
03 代謝性慢病與腦梗死到底有啥關系?
說起來,好幾個常見的代謝病都和腦梗死關系密切。機制其實挺簡單,但也有點像“多路堵車”——??
統計來看,中國腦梗死患者大約900多萬(Zhou et al., 2019),三分之二以上都存在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脂血癥等慢病背景(Wang et al., 2022)。
比較要注意一個事實:代謝性慢病積累的危害,通常不“嚇人”,但等到突然腦梗,那可就是大問題了。所以說,提早識別這些小毛病,其實就是保護大腦的第一步。
- 血糖如果長期過高,血管壁就容易變硬、變脆,小血管更容易受損,給大腦“送血”的通道就可能被堵住。
- 另外,高血壓會讓血管壁壓力不斷增大,像老化的水管,時間久了容易狹窄并最終堵死。
- 血脂高,血液就會變得黏稠,血管里類似“淤泥”增多,小塊兒一松動就會形成栓塞,把大腦供血“入口”卡住,誘發腦梗死。
統計來看,中國腦梗死患者大約900多萬(Zhou et al., 2019),三分之二以上都存在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脂血癥等慢病背景(Wang et al., 2022)。
比較要注意一個事實:代謝性慢病積累的危害,通常不“嚇人”,但等到突然腦梗,那可就是大問題了。所以說,提早識別這些小毛病,其實就是保護大腦的第一步。
04 代謝性慢病怎么查出來?
許多人最怕醫院檢查,但早查早安心。診斷這類慢病,有一些明確的“標準動作” ——??
醫生一般還會結合家族史、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體重變化綜合評估。
有疑問時建議去正規醫院的內科或者??崎T診做評估,別在家里“懵著等”,及時意識到問題處理起來會簡單許多。
- 血糖檢測:空腹指尖采血或抽靜脈血,數值高于正常就要考慮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
- 血壓監測:家用電子血壓計就行,三天內多次測量,收縮壓持續超過140mmHg,要警惕高血壓。
- 血脂分析:查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等,主要評估身體處理油脂的能力。
- 尿酸、肝腎功能檢查:輔助排查相關并發癥。
醫生一般還會結合家族史、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體重變化綜合評估。
有疑問時建議去正規醫院的內科或者??崎T診做評估,別在家里“懵著等”,及時意識到問題處理起來會簡單許多。
05 主要治療方式有哪些?
治療代謝性慢病,從來不是單一靠藥或者飲食。這類問題更像調節“生活習慣總開關”,需要用多種辦法組合,才能讓“工廠”恢復運作—???
管理慢病其實很像長期“養車”,該加油時加油,該檢修時檢修。步驟并不復雜,難的是堅持,但效果在日常一點點積累出來。
-
健康飲食:新鮮蔬菜每天建議400克以上,新鮮水果適量(200克左右)。
粗糧(如燕麥、蕎麥)幫助平穩血糖,高纖維谷物代替精米面效果更好。 -
運動習慣:每周至少累計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騎車、慢跑等),運動后心跳加快但能說話最好。
初期體重較重的朋友建議游泳或水中漫步,膝蓋壓力小些。 -
藥物管理:必要時用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別跟風用藥。
有基礎疾病或多種合并癥的,治療方案要更細致,不能“大家一把藥吃天下”。 - 定期監測:用表格或者手機App記錄血壓、血糖、體重等;定期回訪專科醫生。
管理慢病其實很像長期“養車”,該加油時加油,該檢修時檢修。步驟并不復雜,難的是堅持,但效果在日常一點點積累出來。
06 有哪些靠譜的日常預防和風險管理建議?
日常管理說起來不少,其實核心就幾條,做好這些,對降低腦梗死和慢病風險最有幫助??
有基礎病的朋友,遇到頭暈、說話不利索、肢體突然無力一定要立刻就醫。發現問題早,恢復機會更多。選擇正規醫院神經內科專科,優先能做“溶栓”等急救處理的醫院。
有時候,堅持基本規律,反而是最好的預防。規律生活、吃動平衡、心態放松。不是要“什么都不能做”,恰恰是讓自己多一些選擇空間。
- 綠葉蔬菜 + 調節血糖、降低血脂 + 建議每餐都有深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
- 燕麥、全麥面包 + 高膳食纖維有助血糖平穩 + 主食中可以部分替換白米面。
- 雞胸肉、魚肉 + 優質蛋白,降低心腦血管負擔 + 每周吃2-3次。
- 豆類食品 + 有益腸道、降脂穩糖 + 建議2-3天一次,比如豆漿、豆腐。
- 每日運動 + 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 每次30分鐘左右快步走,沒必要太劇烈。
- 定期體檢 + 及時發現異常 + 建議一年一次基礎體檢,40歲以后增查血脂、血糖、頸動脈超聲等。
有基礎病的朋友,遇到頭暈、說話不利索、肢體突然無力一定要立刻就醫。發現問題早,恢復機會更多。選擇正規醫院神經內科專科,優先能做“溶栓”等急救處理的醫院。
有時候,堅持基本規律,反而是最好的預防。規律生活、吃動平衡、心態放松。不是要“什么都不能做”,恰恰是讓自己多一些選擇空間。
參考文獻
- Zhou, M., Wang, H., Zeng, X., Yin, P., Zhu, J., Chen, W., ... & Liang, X. (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394(10204), 1145-115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427-1
- Wang, Y.J., Li, Z.X., Gu, H.Q., Zhai, Y., Jiang, Y., Zhao, X.Q., ... & Wang, Y.L. (2022). China Stroke Statistics 2019: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care Quality Management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China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 the 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7(1), 56-69. https://doi.org/10.1136/svn-2021-001230
- Campbell, BCV, Khatri, P. (2020). Stroke. Lancet, 396(10244), 129-14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145-7
- GBD 2019 Stroke Collaborators. (2021).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Neurol, 20(10), 795-820.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1)00252-0
*部分內容參考丁香醫生平臺醫學科普知識(https://d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