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動脈部分栓塞術:微創介入如何改變脾功能亢進的未來
01 脾功能亢進:隱匿在身體深處的隱形殺手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晨起時有點乏力,平時容易感冒,或體檢指標偶爾有點“摸不著頭腦”的異常。其實,這些變化背后,脾功能亢進這位“隱形殺手”正在悄悄影響身體。這種疾病并不罕見,卻往往因早期難以察覺而被忽視。
脾功能亢進,是指脾臟(一個重要的免疫和血液管理器官)異?;钴S,導致身體里的血細胞成分逐漸變少。最常見的表現是血小板和白細胞數量減少,輕則容易感染、貧血,重則可能引發持續的出血和抵抗力下降。長期拖延還會疲勞、面色蒼白,甚至出現危及生命的并發癥。
02 脾臟: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器官
很多人對脾臟不太熟悉,其實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指揮官”之一,又像低調的“過濾工廠”。脾臟主要負責清除“老舊”紅細胞、過濾垃圾,還幫助身體應對感染。當脾功能變得太活躍時,反而會把正常的血細胞也當成“過期品”清除。
脾臟功能 | 出現問題時的影響 |
---|---|
免疫防御 | 感染幾率增加,容易生病 |
血液循環過濾 | 血小板減少,出血風險增高 |
紅細胞處理 | 貧血、頭暈、乏力 |
生活中如果遇到反復感冒、抽血發現血象低,一定要想到脾臟可能也“罷工”了。
03 為什么會得脾功能亢進?
- 慢性肝病的影響:肝硬化或門靜脈高壓,會導致循環中的血液無法順暢通過肝臟,部分“倒流”到脾臟,結果讓脾臟卷入更多血液,“工作負荷”陡增,最終把正常的血細胞也一并處理掉。
- 自身免疫異常: 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有些風濕病等,這類疾病容易讓免疫系統“誤傷”自身血細胞,脾臟被調動增多,于是出現功能過旺的情況。
- 血液系統疾病: 比如地中海貧血、白血病等,會影響血細胞本身的生成和壽命,脾臟需要“善后”,時間長了也變得異?;钴S。
- 年齡相關變化: 中老年人群易發,多與基礎慢性病相關,但青壯年遇到也并不少見。
研究發現,肝硬化相關脾功能亢進患者中,約25%可因持續低血小板而需要特別干預 1。這些數據說明脾臟異常不僅僅是“局部小問題”,長期不處理可能對整體健康帶來額外壓力。
04 脾動脈部分栓塞術:微創治療的新星
說起來,外科切除脾臟一直是傳統療法,但風險較大、恢復期長。近年來,脾動脈部分栓塞術(PSAE, 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逐漸成為新的選擇。這個“微創介入”術式,就像在脾臟的“供水管道”里“安閥門”,讓一部分脾臟留著,減少它的“過度清除”功能,同時保留部分免疫功能。
操作過程一般是在腹股溝穿刺,將一根細導管插入脾動脈,然后注入微?;蚨氯麆?,阻斷部分血流。這樣,部分脾組織因缺血而萎縮,血細胞不再持續“失蹤”,免疫功能也能保留一部分。
優點 | 操作流程 |
---|---|
|
|
05 適應癥與禁忌癥有哪些?
適應癥 | 禁忌癥 |
---|---|
· 脾功能亢進導致難以糾正的血小板、白細胞減少 · 合并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需糾正血象 · 不能耐受傳統手術或全麻 | · 活動性感染,如膿毒癥 · 未能充分控制的出血傾向 · 中度及以上腎功能損害 · 極端高齡且一般狀況差 |
臨床上,像一位62歲的男性患者,因肝硬化合并嚴重血小板減少無法手術,嘗試過多種藥物均無效。這時,醫生通過綜合評估,為其選擇了脾動脈部分栓塞,術后3個月,血小板數從原本的23×109/L升到68×109/L,反復口腔出血也得到明顯改善。從中可以看出,合理選擇適應癥和避開禁忌,是這一術式能否獲益的基礎。
06 成功案例與療效評價
現在來看,PSA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不少醫院證實。比如,一份回顧性分析中,近90%的脾功能亢進患者在術后3-6個月血小板均有明顯增長(Orloff, 2012)。大部分患者3-5天即可下床活動,較傳統脾切除恢復期縮短50%以上。
一個45歲的女性,因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嚴重白細胞減少,經PSAE介入后,6周內白細胞數恢復到正常范圍,抵抗力明顯增強,情緒也變得積極。這說明,適合的人群經PSAE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 約80%患者治療有效(血細胞數提升)
- 部分早期并發癥(如腹痛、發熱),大多可自行緩解
- 極個別會出現脾臟膿腫等,應及早復查
07 未來展望:更精準的微創介入技術
隨著醫學影像和介入材料的進步,PSAE技術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可以僅針對病變脾組織,預留健康脾功能。不久的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無創、智能的術式,例如結合AI影像導航、分子篩查的新型器械,更好地服務患者。
實際上,這類微創介入手段,將有機會讓更多脾功能亢進的患者真正獲益,不再“談手術色變”,也給生活帶來新的希望。
- 牛奶+蛋類:補充優質蛋白,促進細胞修復
- 菠菜+胡蘿卜:含豐富葉酸、鐵元素,有助改善輕度貧血
- 新鮮藍莓:富含抗氧化物,有益免疫力提升
參考文獻
- Orloff, M. J., Isomoto, H., & Chen, Y. M. (2012). Partial 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PSAE) for hypersplenis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8(33), 4413–4419.
- Pringle, S. J., Ma, R., et al. (2011).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secondary to hypersplenism.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34(3), 511–519.
- Kapur, B. J., & Carr, B. I. (2020). Current statu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complications. World J Hepatol, 12(4), 17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