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進的探秘:手術是誰的最終選擇?
01. 什么是脾功能亢進?
很多人覺得脾臟只是個“邊角料”器官,平時存在感不強,只有體檢時才偶爾聽到醫生提一嘴。但其實脾臟的作用像隱形保安,主要負責處理老化紅細胞、參與免疫防御,還儲存一點點血液。脾功能亢進,簡單說,就是這個“保安”過于活躍,把正常血細胞也一并清理出局,反而讓身體出麻煩。
引起脾功能亢進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肝硬化(一種慢性肝病)、慢性血液疾?。ㄈ绨籽。?、和部分感染類疾病。以肝硬化為例,國內外多項研究都顯示,這種疾病合并脾功能亢進的概率較高[1]。年輕人偶爾也會遇上脾功能亢進,不過多數發生在40歲以上人群。
02. 脾功能亢進的癥狀和體征
癥狀階段 | 生活表現舉例 |
---|---|
初期 | 偶爾感覺乏力,容易出汗,或精神狀態有點差。比如40歲的李先生,常誤以為自己只是熬夜過頭。 |
進展期 | 出血時間變長(如牙刷一碰就流血)、皮膚上莫名青紫點、經常暈頭轉向。 有位52歲的女士反映,她最近幾個月牙齦流血越來越明顯,同時臉色蒼白,常常犯困。 |
嚴重期 | 腹部左上側隱痛,肚子有鼓脹感,明顯消瘦,有時還會反復感染。比如63歲的王大伯,就因為小傷口難愈合,才發現脾臟問題。 |
03. 如何診斷脾功能亢進?
診斷脾功能亢進并非只靠查體摸腹部。常用流程包括以下幾步,具體流程見下表(下面內容只在本節出現,不交叉到其他部分):
檢查項目 | 目的 | 檢查重點 |
---|---|---|
血常規 | 初篩 | 多系細胞減少,如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數值明顯偏低。 |
腹部超聲或CT | 脾臟形態 | 觀察脾臟是否腫大,排除腫瘤等其他原因。 |
骨髓檢查 | 失血性/再生障礙性排查 | 確定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判斷貧血等是否與脾臟有關。 |
病毒、肝炎等相關化驗 | 尋找病因 | 檢驗潛在肝病、傳染病等并發癥。 |
04. 治療脾功能亢進,有哪些辦法?
大多數脾功能亢進患者最關心的不是病名有多嚇人,而是有沒有不用動手術的辦法。其實,只要不是特別嚴重,多數人可先試試保守治療。
- 針對基礎疾病:比如肝硬化或慢性血病,先處理“根本問題”。例如乙肝相關性肝硬化,積極抗病毒治療有助緩解脾亢。
- 藥物調理:醫生常選用升血細胞類藥物、免疫抑制劑、或輸血等手段對癥支持,但持續時間因人而異。
- 觀察隨訪:有些病人輕癥階段,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脾臟大小就行,一旦病情進展再考慮調整方案。
05. 什么情況下需要考慮手術?
不是所有脾功能亢進都要手術,實際上絕大部分病人能通過藥物或基礎疾病治療穩定。但當保守治療無明顯效果,下面情形就需要嚴肅考慮外科“出場”。
- 血細胞反復降低:已經用藥調理很久,白細胞、血小板還是持續下降甚至低危線,留在家里風險大。
- 嚴重脾腫大并引發并發癥:比如脾臟大得像“占滿了左上腹”,出現腹痛、壓迫胃腸或易脾破裂跡象。
- 難以控制的出血或感染:只要一受傷就難止血,或經常出現反復感染等并發問題。
- 造血系統功能極差,術后感染風險高者;
- 嚴重肝衰竭病人,脾切除風險較大。
06. 手術后,如何科學恢復?
真正到了需要切除脾臟這一步,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沒了脾臟,會不會身體垮了?”其實,人體有多條免疫防線,脾臟切除會略微提高感染風險,但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大部分人可以正常生活。
- 補種疫苗:醫生會建議術前或術后接種肺炎球菌、流感、腦膜炎疫苗,預防重癥感染,這個環節非常關鍵。
- 日常護理: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人群密集地長時間逗留;感冒、發熱及時向醫生報備。
- 飲食休養: 飲食營養均衡,增加新鮮蔬果和高蛋白食物,幫助身體恢復。脾臟被比作“免疫工廠”,失去一部“設備”,營養供給尤為重要。
07. 如何預防脾功能亢進,讓日子過得更安心?
很多人關心:我平時能不能做點什么,降低脾功能亢進的風險?答案是肯定的。沒有萬能公式,但規律生活、均衡飲食、適度鍛煉,確實都有好處。針對脾臟健康,下面這些具體做法值得試試:
- 雞胸肉:富含優質蛋白,有助造血和提升抵抗力;每周2-3次,每次適量即可。
- 菠菜:含有鐵和葉酸,幫助調節血液健康;建議可以在早餐或午餐中搭配。
- 黑木耳:膳食纖維豐富,幫助消化,適合配湯或涼拌。
- 紅棗:對提高血象有輔助效果,建議當作偶爾小零食,不宜貪多。
08. 主要參考文獻(APA格式)
- Garcia-Tsao, G., Sanyal, A. J., Grace, N. D., & Carey, W. (2007).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and variceal hemorrhage in cirrhosis. Hepatology, 46(3), 922–938.
- Pan, H. (2015).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0(4), 529–536.
- Di Sabatino, A., Carsetti, R., & Corazza, G. R. (2011). Post-splenectomy and hyposplenic states. The Lancet, 378(9785), 86–97.
- Tovey, L. A., & Hall, R. (2019). Spleen-related cytopenias: from diagnosis to therapy. Blood Reviews, 38, 10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