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訓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記憶力復蘇之路
01 揭開阿爾茨海默病的面紗:潛藏在記憶深處的敵人
最近在地鐵上看到一位中年女性反復翻找手提包,臉上帶著不安。她突然忘了剛才把地鐵卡放哪,這種小事很常見,但如果幾乎每天都會發生,且越來越頻繁,就有些不同尋常了。
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影響大腦神經細胞慢慢退化的疾病,經常和“老年癡呆”這四個字連在一起。其實,這不止是記性變差那么簡單,它還會讓人處理信息、計劃日常小事甚至和人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
目前,全球每3秒就會新增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21)。
02 記憶力的價值:生活的基石,也是脆弱的脊梁
記憶力對我們就像手機的通訊錄,一旦丟失,日常生活立刻變得麻煩。其實,記憶不只是數字和名字,還包括熟悉的路線、家人的面孔,甚至菜市場上常買的水果攤位置。
阿爾茨海默病會漸漸侵蝕這些“生活記號”。比如,65歲的陳先生(男性,記憶力明顯衰退)在超市忘記自己買了什么,付完錢又再次排隊重復購物。對他來說,這種“失去定位”的感覺就像突然斷了網,心里有些著急。
受影響領域 | 具體表現 |
---|---|
日常生活 | 丟三落四、懷疑東西被偷、弄錯藥物劑量 |
社交關系 | 叫不出親朋好友名字、不認識老鄰居、答非所問 |
自我安全 | 迷路、走失、不記得關煤氣和鎖門 |
03 記憶力喪失的軌跡:輕微變化到嚴重障礙
- 輕微、偶爾的早期信號
有人開始偶爾忘記約定,或在談話時一時想不起某個詞,通常還可以用其它方式補救。這種時候,家人容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 持續、嚴重的明顯警示
到了癥狀明顯的階段,會反復迷路、記不清近親的名字,甚至連熟悉的家也感覺陌生。對白天幾乎完全不記得早晨發生了什么。這時候,需要家人舉一反三地發現異常。
04 阿爾茨海默病的成因分析:不可控和可控的因素
為啥有些人容易得阿爾茨海默???其實跟幾方面有關:
- 1. 年齡影響
年紀大是最大風險,數據上看,65歲后發病率每5年幾乎翻倍(Hebert et al., 2013)。 - 2. 遺傳基因
家里曾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后代的發病風險比普通人高(Kunkle et al., 2019)。 - 3. 腦部異常蛋白
科學家發現異常蛋白(如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在大腦里堆積,會損傷腦細胞(Hardy & Selkoe, 2002)。 - 4. 慢性疾病基礎
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等慢性病,長期下來也可能傷害大腦血管,為阿爾茨海默病埋下隱患。 - 5. 生活方式
長期缺乏鍛煉、極度孤獨、腦力活動少,這些因素會讓大腦逐漸“生銹”。
05 實用的記憶訓練方法:玩樂中練“大腦肌肉”
其實記憶力可以像手指一樣多練多靈活。給大家整理一些簡單上手又有趣的方法:(以下內容只涉及正面建議)
訓練方式 | 具體說明 | 生活場景實踐 |
---|---|---|
拼圖游戲 ?? | 鍛煉觀察和組合能力,適合家庭娛樂 | 和孩子或朋友,每周拼一兩次,難度逐步增加 |
記憶宮殿法 | 把物品信息與熟悉空間聯系起來,強化記憶鏈條 | 記電話號碼時,聯想某一條回家的路線上的每個轉角 |
數字記憶法 | 數字按規則歸類,減少大腦負擔 | 比如用“223344”技巧記身份證號、賬號等 |
趣味背單詞或詩歌 | 刺激大腦不同區域,提高靈活性 | 和朋友互考、小范圍比賽,增加趣味 |
畫圖記事 | 用圖像幫助記憶,比單純記字效果好 | 每次購物前嘗試畫下購物清單里的幾個商品圖案 |
06 飲食&生活方式推薦:多維度“養腦”
除了記憶訓練,吃什么、怎么動、和誰交流也很關鍵。新近的研究(Scarmeas et al., 2018; Livingston et al., 2020)揭示,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對頭腦有真實益處。這里說說怎么做會更好:
健康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藍莓 ??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對抗大腦老化 | 每周可以吃2-3次,拌酸奶、做沙拉都很方便 |
堅果類(如核桃、杏仁) | 含有Omega-3脂肪酸,對神經細胞保護有益 | 每天一小把即可,適合做零食或輔料 |
深綠色蔬菜?? | 含豐富維生素E,有益于腦健康 | 可作配菜、炒或涼拌,保持多樣化食用 |
全谷物(糙米、燕麥) | 提供大腦持續能量,減少血糖波動 | 主食替換白米面,偶爾變換嘗試不同谷物 |
深海魚類(三文魚、沙丁魚) | DHA豐富,幫助神經傳導和腦神經保護 | 每周吃1-2次,清蒸或燉煮都不錯 |
- 社交互動: 主動和朋友家人保持聯系,每天聊兩句,也能讓大腦更“活躍”。
- 睡眠管理: 保持規律作息,晚上盡量11點前睡覺,為大腦修復提供時間。
- 記得復查: 有明顯記憶問題時,尋求神經科或記憶障礙門診的專業幫助。
07 心理支持與未來前景:希望在路上
在患病過程中,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是一種重要的“隱形藥方”。即使是出現冷淡、煩躁等情緒波動,也是疾病影響的表現,不必過度責備。
現在,研究人員正探索藥物、AI早篩、個性化訓練等新療法(Cummings et al., 2019)。雖然目前特效藥還有限,但是通過訓練、健康飲食、貼心陪護,大腦也能保持更多活力。未來值得期待,但當下,用每一天的耐心和行動支持自己和家人,也同樣重要。
?? 主要參考文獻
- Hebert, L.E., Weuve, J., Scherr, P.A., & Evans, D.A. (2013). Alzheimer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0–2050) estimated using the 2010 census. Neurology, 80(19), 1778–1783.
- Kunkle, B.W., et al. (2019). Genetic meta-analysis of diagnosed Alzheimer’s disease identifies new risk loci and implicates Aβ, tau, immunity and lipid processing. Nature Genetics, 51, 414-430.
- Hardy, J., & Selkoe, D.J. (2002). 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to therapeutics. Science, 297(5580), 353–356.
- Scarmeas, N., Anastasiou, C. A., & Yannakoulia, M. (2018). Nutri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Lancet Neurology, 17(11), 1006-1015.
- Livingston, G., 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396(10248), 413-446.
- Cummings, J., Lee, G., Ritter, A., & Zhong, K. (2019).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pipeline: 2019. 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 5, 272-293.
-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21).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21: Journey through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