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拯救:解密海姆立克急救法
01. 什么是海姆立克法?
朋友聚餐、家庭晚餐或者下館子的時候,有人突然被嗆到,臉色發青,說不出話,氣氛立刻緊張起來。這種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其實,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為這種意外準備的。它是一套專門用于氣道突然梗阻、無法呼吸者的簡單急救動作。無論是在家里、學校還是飯店,學會這項技能,關鍵時候可以救人一命。
02. 氣道突然堵住,可能有多危險?
吃飯不小心噎住,是生活里常見的小意外,但它背后的風險不容忽視。氣道一旦被異物堵住,空氣進不去,人的大腦短短幾分鐘就會因為缺氧受損。如果不及時排除堵塞,嚴重時甚至會致命。
常見誘因 | 易受影響人群 | 表現 |
---|---|---|
進食過快 | 老人、兒童 | 突然無法說話,劇烈咳嗽 |
說笑/運動時進食 | 聚餐人群 | 拼命想咳、用手捂喉嚨 |
兒童誤吞玩具、硬幣等 | 學齡前幼兒 | 呼吸聲變怪、嘴唇發紫 |
- 氣道被堵后,4~6分鐘沒有救助,腦損傷風險就開始增加。
有個真實例子:55歲的李先生在餐廳吃飯時被一塊牛肉噎住。他無法說話,只能不斷指喉嚨,結果短短幾分鐘臉色發青。如果沒有旁人懂得急救,后果難以想象。這件事讓我們意識到,危險其實比想象中近。
03. 海姆立克法背后的急救原理
說起來,海姆立克法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它的精髓就在于用腹部突然的力量,把胸腔里的空氣向上推出,像是用氣流沖刷,把堵住喉嚨的那塊東西沖出來(有點像捅通管道時的猛沖)。整個急救過程中,不需要任何復雜工具,也不需要專業醫護知識。
相關研究支持了這一機制:
"Heimlich Maneuver: Physiology and Application", Smith, D.J., & Quinton, S.R., 2019,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研究發現,腹部沖擊可以使喉頭內氣壓升高到簡易排異的效果。
04. 怎么做?海姆立克法操作分解 ??
- ?? 成人/大兒童(>1歲):
- 站在對方背后,將一只手握拳,拳眼貼在肚臍和肋骨之間。
- 用另一只手握住拳頭,迅速向里向上沖擊(像往肚子狠狠頂一下)。
- 每次動作要有力,連續推壓,直到異物被咳出。
- ?? 嬰兒(1歲以下):
- 將嬰兒面朝下、頭低于身體、放在自己前臂上。
- 用掌根拍擊背部肩胛骨之間5次,然后翻面施行胸部按壓。
- 重復交替,直到異物排出或嬰兒恢復哭聲。
- ?? 自救方法:
在周圍沒人幫忙時,可將自己的腹部壓在椅子靠背或桌沿上,反復向上頂壓,同樣有一定效果。
- 如果病人已經開始咳嗽或能說話,不要立刻進行海姆立克法,鼓勵他們拼命咳出來。
- 只有完全無法說話、咳不出聲才需馬上用此法。
北京市某小學曾有一9歲女孩因豆類卡喉,老師用海姆立克法及時救助,避免了嚴重后果。這個例子說明,兒童急救動作與成人有所區別,但效果同樣明顯。
05. 實施海姆立克法,你需要多加小心
- ?? 避免太低位置:拳頭一定要放在肚臍和肋骨之間,太靠下可能傷及胃部,太靠上可能傷肋骨。
- ?? 嬰兒禁用腹部沖擊:1歲以內嚴禁腹部頂壓,只能“背拍配合胸部按壓”,否則易傷內臟。
- ?? 避免遺漏意識判定:處理前先觀察病人意識,有時因暈倒而口咽部塌陷,不是單純異物梗阻,需立即呼救。
- ?? 用力需掌握分寸:部分老年人骨質較脆,用力過大易造成肋骨骨折,需要注意動作適度。
- ?? 異物排出后仍需評估:即便已咳出異物,也有可能有碎渣殘留,應觀察呼吸及說話能力,癥狀不緩解應就醫。
- 不要反復用手掏咽喉,可能將異物推得更深。
- 動作要果斷干脆,拖延會加重窒息風險。
- 以為“會喘氣”就不危險,其實輕微喘息時也可能是嚴重梗阻。
- 嘗試往下按壓胸部(并非海姆立克法標準動作)。
- 讓小朋友模仿成人操作,沒有區分年齡適應方式。
06. 緊急時刻,學會海姆立克急救法
誰都不愿意碰上氣道梗阻,但生活里這種事很難完全避免。每個人都值得掌握這項急救本領。最好的辦法,就是參加社區、學?;蜥t院定期舉辦的急救技能培訓班,現場模擬、實際操作一遍,印象會更深。
- 常備急救知識卡片,家里、餐廳、學校都可以放一份,遇到突發事件有據可查。
- 參加線下實操培訓,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更建議定期學習,反復練習效果最好。
- 發現異常及時呼叫120,無論成不成,先報警求助,告知具體位置和癥狀,為專業救援爭取時間。
最后再說一句,這項技能就像生活中的“小工具”,用不上是幸運,但只要遇上,就能派上大用場。一次及時有效的急救,不僅可能改變別人的命運,也會讓那一刻的自己,更加自信和從容。
References
- Smith, D. J., & Quinton, S. R. (2019). Heimlich Maneuver: Physiology and Application.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36(11), 678-682.
- Dolkas, L. (2023). Choking hazard and Heimlich maneuver outcomes in public settings. Resuscitation, 185, 107899.
- Park, Y., & Kang, J. (2020). Role of Bystander in Airway Obstruction Emergencies: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38(5), 11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