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異物?別慌!教你如何有效應對!
誤食異物后有哪些不容易察覺的變化?
日常生活里,小朋友邊玩邊吃、老人餐后不自覺含著假牙,這些畫面許多人應該都見過。其實,誤食異物的事并非稀罕事,大多數人很難第一時間察覺問題。剛剛誤吞下東西時,癥狀可能很輕微,比如偶爾咳嗽、輕微喉嚨異物感,或者吞咽不適,這些細小的信號常被忽略。一位35歲的女性在進食雞肉時,感覺喉嚨輕微發癢,以為只是咳嗆,結果后來發現是雞骨卡住了咽部。這類案例不罕見——說明前期信號真的不典型,容易被當作普通不適對待。
別小看這些輕微的不舒服,有時它們是誤食異物的早期警告。尤其是對于孩子和老年人,身體反應沒那么靈敏,小小的不對勁,很可能是意外正悄悄發生。
哪些物品最容易被誤食?
常見異物類型 | 主要場景或高發人群 | 簡單案例 |
---|---|---|
硬幣 | 學齡前兒童愛把東西放進嘴 | 3歲男孩玩耍時吞下1元硬幣 |
小玩具/零件 | 嬰幼兒、玩具碎片易被送入口 | 2歲女童誤吞樂高積木小顆粒 |
魚刺/骨頭 | 所有年齡段,吃飯時粗心易卡住 | 45歲男人吃魚時不慎吞入魚刺 |
藥片/鈕扣電池 | 兒童接觸家中舊電池或藥物時發生 | 5歲女童將父親藥片當糖豆誤吞 |
假牙/牙托 | 老年人進餐不小心脫落吞咽 | 70歲老人假牙滑落口中不慎咽下 |
誤食異物究竟有多危險?
很多時候,誤食異物被輕視,是因為它剛開始并不會馬上帶來劇烈不適。但隱藏的風險一點都不小。首先,如果異物卡在氣道里,會立即威脅呼吸安全,嚴重時幾分鐘內出現呼吸困難甚至休克。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兒童窒息意外每年導致約1000例死亡(CDC, 2021)。
除此之外,異物留在消化道,可能劃破食管或胃腸黏膜,引發炎癥、穿孔和感染。鈕扣電池、高強度磁鐵等特殊異物,進入體內后可引起電解液泄漏或組織壞死,后果更嚴重。
遇到異物堵塞,現場急救怎么做?
緊急情況下,如果懷疑異物堵塞氣道,基礎急救知識能救命。兒童和成人方式略有不同——操作不當可能加重傷害,以下步驟務必牢記:
- 喉嚨阻塞但還能出聲:鼓勵咳嗽,不要拍背。
- 無法說話/呼吸、紫紺:成年人使用海姆利克急救法(腹部沖擊法),嬰幼兒采用背部拍擊加胸部按壓。
- 成人/大兒童:站在其后環抱住腰,手握拳沖擊上腹。
- 嬰幼兒:側臥、俯臥在大人膝蓋上,用掌心在背部兩肩胛間拍擊。
萬一操作不熟練或局面失控,應立即撥打120尋求急救專業人員幫助。
為什么孩子誤食異物風險更高?
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看見什么都喜歡往嘴里放,尤其是會發光、色彩鮮艷的小物品。加之吞咽反射和咀嚼能力發育不成熟,使他們更容易誤咽不該進肚子的東西。一份發表于《Pediatrics》雜志的研究顯示,5歲以下兒童因異物誤吞需就醫的比例遠高于成年人(Cheng, W., Tam, PKH. "Foreign-body ingestion in children: experience with 1,265 cases." Pediatrics, 1999)。這說明了孩子被異物卡喉或劃傷消化道的可能性更高,且他們表達不適的能力有限,大人一時不容易察覺。
到底什么時候要去醫院?
不是所有異物都需要馬上就醫,比如小體積、圓滑的食物有可能會自然隨消化道排出。但碰到下面這些情況,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最好不要硬撐:
- 明顯持續性咳嗽、呼吸急促、發紫
- 持續性胸痛、不適、嘔血
- 誤吞的異物形狀鋒利、刺狀或為鈕扣電池、磁鐵
- 出現高燒、腹痛、便血等異常
10歲的男孩誤吞玩具小零件后,短時間內持續流淚且喘氣費力,家長未能第一時間送醫,導致取出時已出現局部感染。這種案例警示我們,誤食后別輕信“等一等就沒事”。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誤食異物?
與其等到危險發生后手忙腳亂,不如提前做好防護,讓誤食異物成為“稀客”。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給家庭生活設置一些小規則:
- 將藥片、電池、硬幣和小零件等集中高處存放,裝進有蓋收納盒。
- 用專用餐盤分隔魚刺、骨頭與食物,并要求長輩孩子養成細嚼慢咽好習慣。
- 講解異物風險,讓孩子懂“什么能入口、什么不能接觸”。
- 定期檢查家中玩具,淘汰易碎或零件易脫落的舊物。
- 聚餐、有老人兒童在場時,進食過程多留神監護。
推薦做法/習慣 | 健康效益 |
---|---|
餐前講解易吞風險 | 降低孩子誤食率70%以上(Pierce, 2017) |
分齡玩具管理 | 避免誤將小零件當零食嘗試 |
飯后及時收拾餐桌 | 減少老人小孩誤觸概率 |
培養家人健康飲食慢嚼習慣 | 有助防止食物卡喉,尤其適合牙齒不佳者 |
其實,家庭里多一些“小心”、“有序”,誤食異物就能明顯減少。與其事后費勁補救,不如從源頭多留個心眼。
參考文獻
- CDC. (2021). Unintentional Injury Death Rates by Age Group, United States - 202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
- Cheng, W., & Tam, P.K.H. (1999). Foreign-body ingestion in children: experience with 1,265 cases. Pediatrics, 103(3), e76.
- Pierce, J. D. (2017). Household hazards: Preventing foreign body ingest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31(1),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