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氣管異物:安全警鐘響起,預防和處理要牢記
家有調皮寶寶,誰沒遇到過“什么都往嘴里塞”的小插曲?其實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嘴嘗試。但有些意外就藏在這個日常動作里,比如氣管異物——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演變成危急的狀況。弄明白風險、學會預防以及正確處理,比責怪和恐懼更有用。
01 什么是小兒氣管異物?????
小兒氣管異物,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誤把食物或者小東西吸進了氣管,而不是正常進入食道。這樣的“誤入歧途”,容易引起氣道受阻,不及時處理,后果很嚴重。
小提示: 有些異物卡在氣管時,初期表現非常不明顯,家長容易忽視——尤其是異物尺寸不大時,呼吸還能繼續。
02 哪些孩子更容易遇到氣管異物?
- 2歲以下的寶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動手能力強、卻咀嚼和吞咽協作能力有限。舉個真實例子:上月有一位1歲7個月的男孩,家人喂食花生時未留意,孩子一咳,花生就吸進了氣管,需要緊急就醫。這類場景其實并不罕見。
- 正在長牙的幼齡兒童:不少嬰兒喜歡咬東西緩解長牙的不適,手邊的玩具、紐扣、橡皮等,都可能被放進嘴里。
- 成年看護不在場的孩子:比如家長忙著做家務,孩子撿起地上小玩具也容易發生意外。
03 氣管異物都有哪些?都有什么影響?
異物類型 | 常見來源 | 可能危害 |
---|---|---|
花生、瓜子等堅果 | 食物,容易碎裂進氣管 | 氣道堵塞;異物吸入性肺炎 |
玩具零件(小積木、紐扣) | 玩耍 | 氣管堵塞、呼吸困難 |
筆帽、橡皮等小物件 | 學習、玩耍 | 持續呼吸不暢 |
爆米花、果凍等軟質食物 | 居家零食 | 貼附呼吸道黏膜、窒息風險高 |
異物堵塞氣道,初期可能只有間斷咳嗽,但隨著時間推移,可能發展為持續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甚至出現面色發紫(嚴重缺氧)。別小看這樣的小物件,一顆瓜子一旦卡住,孩子可能幾分鐘內就出現窒息(refer: Fidkowski et al., 2010)。
04 為什么小兒更容易發生氣管異物?
- 解剖結構特殊:兒童氣道比成人細窄、柔軟,異物更容易造成“卡殼”。
- 吞咽保護反射不完善:2歲內的寶寶喉部神經發育不成熟,保護氣道的本能動作較弱。
- 活動量大、不易控制:孩子邊吃邊玩時,食物容易被吸入氣管。
- 口含異物現象普遍:模仿和探索欲強,看到什么都想“嘗一嘗”。
05 氣管異物“現場救援”怎么做?
- 孩子突然劇烈咳嗽、發出奇怪聲音,甚至呼吸停止?
如果孩子還能說話或有咳嗽,暫時不需要外力干預,讓他們咳出來。 - 若出現呼吸困難、臉色發青、無法發出聲音: 年齡分層操作:
- 1歲以下嬰兒: 背部叩擊法(將寶寶面朝下,橫放在前臂上,輕拍肩胛骨間五次,然后翻面做五次胸部按壓)。
- 1歲及以上: 海姆立克急救法(用手包住孩子腰部,從后向里快速收腹擠壓)。
- 異物取出后仍有呼吸異常? 必須立即就醫。有些異物碎片、或者異物造成的局部損傷,非專業醫師無法判斷。
- 絕不能隨意用手挖掏嗓子: 這樣可能把異物推得更深。??
小貼士: 家庭成員建議定期接受簡單急救培訓,真遇到問題不慌亂。
06 如何預防孩子誤吸異物?
- 全家人一起用飯桌時: ??? 盡量把整堅果類、彈性大的食物預先打碎或切細。
- 給寶寶準備日常用品: 選擇沒有小零件的益智玩具、無脫落部件的兒童餐具。
- 進食時不做別的事: 不追著喂飯、不讓寶寶邊吃邊玩,一口吃完再繼續活動。
- 全齡段科學飲食搭配:
食物 作用 煮軟的大米飯 方便吞咽,減少卡喉風險 溫熱的蔬菜泥 豐富纖維,有助于咀嚼鍛煉 雞蛋羹 質地順滑,適合幼兒口感 - 看護細節:大人離開時把可能的小零件收好;常提醒孩子不往嘴里塞東西。
07 家長常問的問題 & 簡明梳理
Q1: 誤吸異物后沒癥狀,也要就醫嗎?
其實不少異物剛卡進去時,癥狀不明顯。即使只是一點點咳嗽,還是建議去醫院做氣道影像檢查。
Q2: 孩子老咳嗽,一定是異物么?
不是所有咳嗽都是氣管異物,但如果咳嗽突然發生,而且之前吃/玩過可疑物件時要格外注意。
Q3: 一次處理干凈了,還要再復查嗎? 建議醫生根據情況決定。部分異物取出后仍有小的組織損傷或殘留,需要定期復查。
其實不少異物剛卡進去時,癥狀不明顯。即使只是一點點咳嗽,還是建議去醫院做氣道影像檢查。
Q2: 孩子老咳嗽,一定是異物么?
不是所有咳嗽都是氣管異物,但如果咳嗽突然發生,而且之前吃/玩過可疑物件時要格外注意。
Q3: 一次處理干凈了,還要再復查嗎? 建議醫生根據情況決定。部分異物取出后仍有小的組織損傷或殘留,需要定期復查。
總結一句:孩子探索世界很可愛,但身體安全更重要。氣管異物并不可怕,關鍵是提前預防、及時處理,真正讓小家伙們放心安心成長。
參考文獻
- Fidkowski, C. W., Zheng, H., & Firth, P. G. (2010). The anesthetic consideration of 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12,979 cases.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1(4), 1016-1025.
- Hoeve, L. J., Rombout, J., & Pot, D. J. (2010).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74(6):718-722.
- Foltran, F., Ballali, S., Passali, F. M., et al. (2012). Foreign bodies in the airways: 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76:S12–S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