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優勢與選擇
01. 腹主動脈瘤是什么?
有時候,身體里的大血管會悄悄發生變化。如果把主動脈想成高速路,腹主動脈就是穿過肚子的主干道。而腹主動脈瘤,就是這條“高速”某一段鼓起來了,像車胎起了大包,隨時有爆胎風險。
簡單來說,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指腹部主動脈局部異常擴張。這通常由于血管壁長期受力變薄、彈性減退引起。常見于60歲以上男性,但女性和更年輕的人也并非沒有可能。
02. 腹主動脈瘤有哪些癥狀和風險?
不少人會覺得自己身體沒什么問題,但腹主動脈瘤在早期往往悄無聲息。偶爾肚子有點脹、輕微不適,往往不會引起重視。通常情況下,瘤體變大時才有較明顯的癥狀,比如持續腹痛、背痛或者腰部脹滿感。
癥狀階段 | 常見信號 | 示例 |
---|---|---|
早期 | 偶發腹部不適、輕微脹感 | 66歲男性,例行B超檢查發現腹主動脈擴張,無明顯不適 |
進展期 | 持續腹或背部疼痛、搏動性包塊 | 73歲女性,最近感到肚子隱痛并手按腹部感覺到跳動感 |
并發癥 | 突然劇痛、休克、暈厥 | 70歲男性突發昏倒、血壓下降,被緊急送醫確診腹主動脈瘤破裂 |
腹主動脈瘤最大風險在于“破裂”。一旦瘤體爆裂,短時間內可能因大出血危及生命。據2014年《Lancet》一項回顧統計,破裂腹主動脈瘤的院外死亡率高達80%。[1]這說明絕不能輕視這種“無聲的不速之客”。
03. 背后的危險因素都有哪些?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么有人會得腹主動脈瘤?其實,患病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 年齡增長:血管隨著年紀變老容易失去彈性。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明顯升高(Forsdahl et al., 2009[2])。
- 長期吸煙: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加速血管壁受損,吸煙人群腹主動脈瘤風險是非吸煙者的3倍以上。
- 高血壓、高脂血癥:這兩者讓動脈壁長期承受更高壓力,導致微細損傷積累。
- 家族遺傳:如果近親中有腹主動脈瘤病史,自己患病風險會高出許多。
-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壁脂質沉積影響血管彈性和結構。
- 其他因素:較少見的還有感染、外傷和某些罕見疾病。
04. 傳統手術方法有哪些局限?
說到腹主動脈瘤的治療,過去很長時間主要靠“開大刀”——開放性手術。原理是直接打開腹腔,將瘤體切除,并用人工血管替換那段血管。這類手術雖然有效,但確實有一些不足之處。
- 手術創傷大:需要切開腹部,手術時間和對身體的損傷都比較大。
- 恢復周期長:術后通常需要住院兩周或更久,假如有基礎病,恢復更慢。
- 并發癥風險高:出血、感染、腎功能異常不算罕見。特別是高齡或慢性基礎疾病患者,手術風險更高。
舉個例子:67歲的男性,因腹主動脈瘤實施開放手術,術后因肺部感染多住院兩周。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也是為什么醫生會更傾向尋找創傷更小的辦法。
05. 介入治療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些年,腹主動脈瘤的治療出現了新選擇——介入治療(全稱“腹主動脈腔內隔絕術” ,EVAR)。簡單理解,這更像是在“高速路”受損段里裝上一個金屬支架,從內部將瘤體隔絕起來。
- 在局部麻醉狀態下,從大腿根部的血管穿刺。
- 插入導管,將特制的支架血管(覆膜支架)送到瘤體位置。
- 在影像監控下釋放支架,用來加固血管、封堵瘤體。
- 手術切口往往只有2cm左右,全程通常在2小時內完成。
不同于傳統的大范圍切開,介入治療更像是“微創修復”。術后恢復也快,許多患者術后3-5天就能出院回家。
06. 介入治療有哪些優勢?
優勢 | 普通手術 | 介入治療 |
---|---|---|
創傷大小 | 切口大,恢復慢 | 切口小,創傷輕 |
住院時間 | 1-2周甚至更長 | 3-5天恢復出院 |
合并癥風險 | 較高 | 相對較低 |
適用對象 | 身體條件要求高 | 老年人/基礎病患者也可考慮 |
介入治療的最大優勢在于“微創、恢復快、適用人群廣”。有文獻顯示[4],介入手術后30天內死亡率較傳統手術下降超過一半(Norman et al., 2020)。
07. 哪些人適合介入治療?未來還有哪些方向?
介入治療雖然好處明顯,并不是每個患者都能選擇。適合EVAR的患者主要包括:
- 年齡偏大、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不適合開放性手術者
- 瘤體直徑較大(通常大于5.5cm)或短期明顯擴張者
- 瘤體的解剖結構便于支架固定和釋放者
對比之下,有部分血管結構特殊者、瘤體涉及腎動脈分叉或其他重要分枝者,可能并不適合EVAR。
參考文獻
- Sweeting MJ, Thompson SG, Brown LC, Powell JT. (2012).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to examine 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s after endovascular or open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Br J Surg, 99(2): 239-249.
- Forsdahl SH, Singh K, Solberg S, Jacobsen BK. (2009).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Troms? Study, 1986-2001. Circulation, 119(16), 2202–2208.
- Greenhalgh RM, Brown LC, Epstein D, et al. (2016).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ic aneurysm. N Engl J Med, 362:1863–1871.
- Norman PE, Powell JT. (2020).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prognosis in women is worse than in men. Circulation, 105(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