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應對手足口病:護理要點全解析
01 什么是手足口?。?/h2>
說起手足口病,家有孩子的家長可能都不陌生。每到夏秋之交,托兒所和幼兒園經常會冒出幾例。其實,這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最常見是柯薩奇A16和EV71)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通常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它的“名字”來自典型的發病部位——手、腳和口腔,但并不僅限于這些位置。
平時,病毒通過唾液、鼻涕、糞便等途徑在孩子間傳播特別快。尤其是孩子之間玩玩具、摸臉、共用餐具,都是病毒的“交通要道”。有時候,看似健康的孩子也可能是“隱性帶毒者”,所以在集體環境中防控起來有點像“防不勝防”。
02 典型癥狀:怎么早期發現?
擔心漏掉信號,其實手足口病的癥狀還挺有特點。前幾天孩子可能只是有點低燒、不怎么吃東西,或者偶爾抱怨嘴巴有點疼。
兩三天后更明顯,比如嘴里、舌頭、手心和腳底出現小皰疹,這些皰疹一開始只是紅點,慢慢會冒出小水泡。有的孩子發燒可以持續幾天,但有些孩子完全不燒,只是精神變差。
時間點 | 常見表現 | 家長反應建議 |
---|---|---|
發病第1天 | 輕微發熱、少食、偶有口腔疼痛 | 先觀察,補水,注意精神狀態 |
發病第2~3天 | 口腔明顯潰瘍、手腳和臀部出現皮疹 | 查皮疹,喝水量是否減少,若精神異常及時就醫 |
發病第4天后 | 皮疹有水泡、可能破潰,持續口腔疼痛 | 關注進食困難、持續高熱,盡快給醫生看 |
03 為什么會得手足口?。?/h2>
其實導致手足口病主要是腸道病毒在體內作怪。年齡是個很關鍵的因素,5歲以下的孩子免疫系統還處于"訓練期",所以更容易中招。還有一個事實,集體生活的孩子 — 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 — 接觸機會和頻率都高,風險自然加大。
- 傳染性很強。研究顯示,手足口病的基本傳染數(R0值)可以達到2-5(Lau et al., 2012),也就是說每個病例平均能再傳給2-5個孩子。
- 環境中的病毒可在玩具、桌面、門把手等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到幾天,只要碰上手再進嘴,很容易感染。
- 有些人感染后癥狀很輕,甚至沒有明顯不適,但依然會排毒,讓他們成為“無聲的傳播者”。
04 居家護理怎么做?
一旦孩子感染,家長的護理尤其重要。家里并沒有特效藥,全靠對癥處理和耐心照顧來幫助孩子恢復。
第一,保證充分的休息。孩子感到不舒服時,別硬拖去上學,睡得好、身體才有力氣和病毒“較勁”。
- 疼痛處理:口腔潰瘍疼,影響吃喝??砂瘁t生建議使用局部麻醉藥(如含防腐劑的口腔噴霧),減輕不適感。
- 飲食宜軟不燙:避免辛辣、粗糙、過燙食物??蛇x擇冷稀飯、面條、溫牛奶等,減輕口腔負擔。
- 關注體溫變化:每天監測體溫。如出現高燒超過3天→盡早讓醫生判斷是否有并發癥。
- 測溫、補水、適當降溫(如溫水擦拭)
- 及時清潔手和環境,預防傳染其他家庭成員
- 用溫水、鹽水漱口,幫助口腔愈合
05 怎樣預防并發癥?
說起嚴重并發癥,多和脫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有關。比如孩子因疼痛拒絕喝水、進食,很容易偷偷發展成脫水,需要格外注意下面幾點:
- 孩子一整天尿量明顯減少、嘴唇干裂,是脫水信號。
- 精神反應變慢、嗜睡,或者頻繁嘔吐,都是危險征兆。
- 推動孩子多喝溫水,哪怕每次只有幾口。糖鹽水、米湯等都可以幫助補充水分。
- 清潔口腔:每餐后用溫水小口漱口,幫助避免潰瘍感染。
狀態 | 觀察要點 | 緊急反應 |
---|---|---|
脫水風險 | 尿量、嘴唇和眼睛、精神狀態 | 無法進食、喝水/無汗/嗜睡→立即就醫 |
潰瘍感染 | 口腔異味、潰瘍擴散 | 局部紅腫惡化→看醫生 |
06 家長要怎么給孩子心理支持?
孩子生病時情緒容易低落,有的甚至變得特別黏人或煩躁。這個時候,家長的情緒穩定、耐心陪伴就顯得格外珍貴。別擔心孩子哭鬧,不妨告訴他“你只是短暫不舒服,很快就會恢復”。
- 輕拍肩膀或拉小手,有助傳遞安全感。
- 用簡單、生動的語言解釋治病過程,減少孩子恐懼。
- 如果孩子因病情缺課或錯過活動,幫他找點喜歡的小事做轉移注意力。
07 康復期還要注意什么?
康復并不是皮疹退了、藥吃完就結束。手足口病恢復期免疫力還沒完全回到最佳狀態,這段時間建議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先從軟食、半流食開始,等到孩子胃口明顯改善后再嘗試平時的菜肴。
- 多給新鮮水果泥、蔬菜湯,有利于補充維生素和水分。
- 保持居家整潔,及時清理玩具與餐具,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 復診時間:皮疹基本消退后,可預約一次復查,確認沒有并發癥。
參考文獻
- Koh, W. M., Bogich, T., Siegel, K., Jin, J., Chong, E. Y., Tan, C. Y., ... & Riedel, M. (2016). The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35(10), e285–e300. https://doi.org/10.1097/INF.0000000000001267
- Lau, M. S. Y., et al. (2012).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140(6), 1166–1179. https://doi.org/10.1017/S0950268811002743
- Ooi, M. H., Kirk, K., & Cardosa, M. J.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0)7020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