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在情緒的起伏中尋找平衡
01 生活中的“小波動”——早期信號不明顯
有些人總被說“脾氣大、變得快”,其實這未必只是性格問題。比如學生小任,最近幾個月常常莫名其妙很興奮,一下子又低落下來,但持續時間都不長,自己也說不上理由。這樣的情緒波動往往被家人忽略,覺得只是壓力大。
不過,早期雙相情感障礙和日常情緒不同,輕微的“開心、煩躁、落寞”總夾雜在一起,也許有時只是晚上睡得少、說話多,但很快又恢復正常。和感冒的小打小鬧比起來,這種波動來得很隱蔽,讓人誤以為只是偶爾勞累。
02 情緒“過山車”——明顯警示信號
當雙相情感障礙進入發作期,情緒波動就不再是“小情緒”,而會嚴重影響到學習、工作和家庭。有位42歲的男性患者,曾在半個月內對新計劃特別投入,常常徹夜不睡,覺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甚至突然辭職創業。等到情緒一落千丈,就會宅在家里,不與人交流,連飯都不想吃。
- 躁狂發作:表現在極度開心、夸大自信、出手大方、易怒等,容易做出沖動決定。(比如突然舉債開新公司)
- 抑郁發作:表現為持續低落、興趣喪失、注意力下降,甚至對日常小事也無法集中精神。有時會遲鈍到好友都感到陌生。
- 睡眠等生理節律變化:躁狂發作時,睡得極少還覺得精力旺盛;而抑郁發作時,整天都不想起床或徹夜難眠。
03 為什么會患上雙相情感障礙?
1. 遺傳易感性
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患病,發病風險明顯增加。研究顯示,一級親屬中有人罹患該病,其他成員患病概率可升高至10%以上(Merikangas et al., 2007)。
2. 腦內化學物質變化
情緒調節涉及多種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這些物質失衡被認為是發病核心原因。
3. 環境與生活壓力
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比如離婚、失業或身邊人去世——也可能促發發作。
4. 年齡因素
本病多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首次發作,20-30歲人群相對集中(Grande et al., 2016)。
風險因素 | 具體表現 |
---|---|
基因遺傳 | 家族有類似病史,發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
神經遞質波動 | 大腦調節情緒的“化學信號”異常 |
嚴重生活事件 | 經歷失業、親人離世等重大壓力 |
年齡特征 | 發作高發年齡段:20-30歲 |
04 雙相I型和II型——類型不同、表現不同
說起來,“雙相”其實也分兩大類。
雙相I型:以底色濃烈的躁狂發作為主,往往表現得更為劇烈,比如投資巨資、情感極度放縱,發作期有時還會出現短暫的妄想。
雙相II型:則主要是抑郁嚴重、偶爾夾雜“輕躁狂”,換言之,就是時間大部分都處在低谷,但也有一小段時間突然變得過于活躍、話多而沖動(卻沒有I型那么極端)。
05 如何準確診斷與區分雙相情感障礙?
- 癥狀梳理:醫生會仔細詢問躁狂和抑郁表現的起止時間、嚴重程度;如果發作多次或持續兩周以上,需高度警惕。
- 標準參照:參考《國際疾病分類(ICD-11)》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標準。
- 家族和經歷詢問:有些人自己意識不到異常,家屬描述很關鍵。
診斷環節 | 要點 |
---|---|
精神癥狀了解 | 觀察情緒波動持續性與嚴重性 |
醫學標準 | 按DSM-5/ICD-11標準綜合判斷 |
家族病史排查 | 有無同類病史和重大生活壓力經歷 |
06 積極管理:日常照護與預防建議
有研究表明,行為干預、飲食調整與規律生活對情緒波動十分有益(Geddes & Miklowitz, 2013)。
- 雜糧食品(如燕麥、小米) · 為大腦提供穩定能量,平穩血糖,有助于情緒穩定。每周嘗試用雜糧替換主食3-4次。
- 深海魚(如三文魚、沙丁魚) · 富含Ω-3脂肪酸,有利于神經保護。每周2次,蒸、煮為宜。
- 新鮮葉菜和堅果 · 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調節神經遞質。日??梢曌骷硬?,與正餐間隔食用。
- 合理作息+規律鍛煉 · 每天保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熬夜,結合簡單有氧運動,比如快步走。
- 形成支持網絡 · 和親朋保持溝通,適當表達情感,能極大緩沖壓力。
07 結語:關注情緒健康,也是一種關心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起伏,偶爾感到快樂或低落很正常。但如果這種“過山車”讓你很困擾,也別自責或羞于啟齒,主動尋求幫助會更快恢復日常生活。照顧好心情,其實也是在照顧自己。
主要參考文獻
- Merikangas KR, Jin R, He JP, et al. (2007). "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4(5): 543-552.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1561-1572.
- Geddes JR, Miklowitz D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