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嘴,大大的困擾:新生兒鵝口瘡的治療與用藥揭秘
?? 01 一張小嘴里的意外風景
有些新生兒看上去和平常沒什么區別,偶爾張嘴時,家長卻會發現寶寶舌頭和嘴巴里面點點白色的“雪花”。其實,這種口腔內的小白點,正是鵝口瘡——一種甚至連媽媽也容易忽略的小麻煩。幾乎每個新手家長都遇到過,一個朋友半夜留言:“寶寶嘴巴里是不是長霉點了?”其實,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鵝口瘡雖然不屬于大毛病,卻讓很多家庭頭疼不已。
鵝口瘡像個“不速之客”,它可能影響寶寶的喂養和情緒,寶寶哭鬧,家長跟著焦慮。治療起來需要一點耐心,掌握了方法,其實并不可怕。那到底什么是鵝口瘡?又該怎么處理?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聊聊。
?? 02 鵝口瘡是什么?
鵝口瘡,醫學上叫“念珠菌性口炎”,是由白色念珠菌這種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病。新生兒的免疫防御系統還沒發育成熟,這時候口腔就像一扇沒有上鎖的小門,容易被微生物“闖入”。鵝口瘡幾乎都發生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而且,以母乳喂養的寶寶和人工喂養的寶寶都可能碰上。不過,早發現、早處理,會減少很多麻煩。
醫學名稱 | 致病菌 | 高發人群 |
---|---|---|
念珠菌性口炎 |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 出生后2-3周的嬰兒 |
?? 03 什么情況下新生兒容易患鵝口瘡?
- 免疫系統還不完善: 新生兒剛來到這個世界,防御系統還沒發育齊全。白色念珠菌這類微生物,就有可能趁虛而入。
- 母乳抗體攝入不足: 有的新生兒因為喂養困難或奶量不足,沒能從母乳獲得更多抗體,容易感染。
- 使用抗生素: 比如一位20天大的男寶寶因肺炎住院,用了抗生素,結果三天后媽媽發現他口內出現白點。同行的醫生分析,這是抗生素抑制了有益菌,把“地盤”讓給了念珠菌。
- 奶具消毒不徹底: 奶瓶、安撫奶嘴如果沒清洗干凈,也可能成為病菌藏身之地。
- 家長口腔健康問題: 部分情況下,大人有口腔疾病,通過親密接觸“傳給”寶寶。
研究顯示,約有5%~7%的新生兒會因上述原因發生鵝口瘡。[1] 所以,有這些情況的家庭要特別關注寶寶的口腔狀況。
?? 04 典型癥狀與識別方式
說起來,新生兒鵝口瘡的癥狀并不總是特別明顯。最早出現的通常只是嘴里有一些白色斑點或薄膜,這些小白點黏附在頰黏膜、舌頭、牙齦甚至上腭,一擦不掉。這和喝完奶之后口腔殘留的奶漬“可擦掉”有重要區別。
- 輕微階段: 偶爾在舌面看到一兩點白斑,寶寶吃奶沒有表現出不適,也沒有特別哭鬧。
- 嚴重階段: 白色斑點增多且蔓延,寶寶哭鬧不安、吃奶量減少,甚至拒絕進食或表現出明顯疼痛。
有個30天大的女嬰,前幾天媽媽發現她吃奶時皺眉,有時會哭,檢查口腔時看到兩塊白膜,觸碰時有點發紅。這其實就是鵝口瘡在輕重不同階段的表現。寶寶一旦出現持續不適,建議帶去兒科做進一步檢查。
?? 05 治療方案與日常護理建議
鵝口瘡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日常護理兩個部分,這里給大家做個清晰的分解:
手段 | 操作方法 | 注意事項 |
---|---|---|
氟康唑口服液 | 一般用量為每公斤體重3~6mg/天,醫生指導下服用 | 每次服藥要用專用量杯 |
克霉唑口腔用藥 | 涂抹于白斑處,一天2-3次,療程按醫囑執行 | 用棉簽輕輕按壓口腔表面,避免刺激 |
日常口腔護理 | 喂養后清水擦拭口腔;奶嘴等用具每日高溫消毒 | 避免自行用偏方處理,以免損傷黏膜 |
?? 06 用藥安全錦囊
- 嚴格遵醫囑: 新手家長常見誤區是在網上隨意買藥,自己嘗試。其實,藥物給藥劑量要算體重,必須聽醫生安排,不能隨便增減。
- 藥物副作用需關注: 比如口服氟康唑有時會引起輕度腹瀉,局部用藥如果擦得太重,可能損傷寶寶口腔黏膜。
- 療程要足: 有家長見到寶寶白斑消失,停藥太早,容易造成復發。療程通常為一周,需要醫師評估后決定是否結束。
簡單來講,新生兒用藥安全要永遠置于第一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及時詢問專業醫生,不要憑經驗操作。
?? 07 生活中怎么預防鵝口瘡?
預防比治療更關鍵,尤其是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其實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這個麻煩事:
方法 | 具體做法 | 有何益處 |
---|---|---|
母乳喂養 | 按需哺乳,保持乳頭干凈,無破損 | 增加寶寶抗體,有助防感染 |
奶具高溫消毒 | 用煮沸消毒10分鐘或使用專用消毒設備 | 減少病菌滋生,阻斷感染機會 |
清潔口腔 | 用溫水蘸濕紗布拭擦寶寶口內,每天1-2次 | 降低念珠菌數量,保持口腔衛生 |
定期檢查 | 發現食欲下降、哭鬧加重就及時請兒科醫師檢查 | 盡早發現潛在問題 |
?? 小結及行動建議
總結來說,鵝口瘡雖常見,但控制得好不會對寶寶健康造成長期影響。發現小白點時別慌,辨別清楚是奶漬還是白斑,出現持續喂養困難及時找醫生。每天保持奶具清潔,居家環境整潔,母乳喂養按需進行,這些細微的關心正是愛寶寶最實用的表達。有疑問,多和兒科醫師交流,讓寶寶健康成長從一只潔凈的小嘴開始。
?? 參考文獻
- Simoes, J. A., Arce, D., Silva, M. R., & Souza, L. (2018). Clinical aspects and treatment of 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 in infants.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37(2), 129-134.
- Vila, T., Sultan, A. S., Montelongo-Jauregui, D., & Jabra-Rizk, M. A. (2020). Oral candidiasis: A disease of opportunity. Journal of Fungi, 6(1), 15.
- Pappas, P. G., Kauffman, C. A., Andes, D. R., et al. (2016).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62(4), e1-e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