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小白塊背后的健康警示
01 小白塊到底是什么?
家里剛出生的小寶寶,突然嘴里多了幾塊白白的斑,有時候掛在舌頭上,有時候又出現在嘴唇、頰部。家長難免緊張:這是不是奶漬?能擦掉嗎?其實,這些頑固的小白塊大多不是普通污漬,而是鵝口瘡的典型表現。鵝口瘡是嬰兒期里較常見的小麻煩,本質上,它是由念珠菌(一種在口腔常見的真菌)過度生長引起的炎癥反應。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它就像小寶寶身體里闖進的“不速之客”,幸運的是,大部分情況處理及時不會留下大問題。
鵝口瘡最常出現的時間就是新生兒和嬰幼兒階段,特別是月齡較小、抵抗力還不健全時。早期的癥狀并不明顯,往往被認作奶塊,其實用紗布擦拭不易去除,寶寶通常也不怎么抗拒。只要及時關注和處理,大多數小寶寶都能很快恢復。
02 重要信號:早期變化和明顯癥狀
階段 | 表現特征 | 生活例子 |
---|---|---|
早期 | 舌頭、嘴巴里零星白點,偶見薄膜狀,擦拭不掉。 | 月齡20天的小諾,媽媽發現她舌頭邊有點白斑,試著用手帕輕擦沒掉,小諾沒鬧。 |
進展 | 白斑逐漸增多,可能覆蓋一大片;有時寶寶吃奶時開始抗拒或突然哭鬧。 | 42天的男嬰小宇,前幾天舌頭白點變厚,最近吃奶常常皺眉頭,哭得厲害。 |
嚴重 | 口腔泛白,伴明顯紅腫,出現裂口或滲血,表現極度不適。 | 滿月女嬰小琪,用藥不規律,白斑蔓延全口,吃奶哭鬧且嘴里溢出少量血絲。 |
03 鵝口瘡的幕后推手:主要原因有哪些?
- 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過度生長
正常情況下,寶寶口腔里也會有念珠菌,只是數量受控,當免疫力沒完全建立或者口腔環境發生改變,比如殘奶較多、口水分泌減少時,這些真菌才會繁殖起來。有研究表明,60%以上的新生兒口腔有檢出念珠菌,但只有部分會發?。╓illiams, 2016)。
- 免疫防御力量弱
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像“新裝備”,還不夠成熟。一旦遇到念珠菌這個“不速之客”,容易被攻破防線。早產兒、低體重兒或正在用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的寶寶尤其容易得病。
- 喂養相關的衛生習慣
奶瓶、安撫奶嘴沒有及時、徹底消毒,可能帶來真菌污染。家人的口腔健康狀況也有影響,比如親密親吻攜帶念珠菌的嘴唇會給寶寶帶來風險。有文獻指出,家庭成員是念珠菌傳播的重要渠道(Nagata et al., 2022)。
- 口腔潮濕而易積奶
有些寶寶食后不及時清理口腔殘奶,或因頻繁含奶安撫導致口腔長期潮濕,為念珠菌生長提供了“溫床”。
04 鵝口瘡怎么確診?醫生一般怎么查?
如果寶寶口腔出現不明白斑,家長一般可以先觀察前幾天是否能擦除、有沒有變多、寶寶吃奶是否受影響。一旦懷疑是鵝口瘡,建議盡快帶寶寶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 醫生面診: 通過查看白斑形態、分布范圍、是否有疼痛及寶寶反應來初步判斷。
- 特殊檢查(必要時):
- 取白斑分泌物,通過顯微鏡觀察或培養,確認念珠菌是否存在(通常只在診斷不典型或需要區分其他疾病時使用)。
- 采集病史,如近期用藥、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喂養與衛生習慣。
05 小小白斑背后的健康風險有多大?
鵝口瘡看似是表面的小白點,實際影響卻不能忽視。一方面,口腔疼痛會導致寶寶不愿吃奶,甚至拒食,易出現體重增長遲緩和反復哭鬧。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及時,局部感染可能進一步擴散,甚至引發食管念珠菌感染、全身并發癥,特別是免疫力本就弱的新生兒更易受到影響(Field et al., 2022)。
偶有家長拖延治療,導致寶寶口腔“破洞”或出血,增加二次細菌感染風險。極少數個案可能會因感染嚴重出現發熱、精神反應差等全身癥狀,這幾乎總發生在免疫受損或病情拖延嚴重時。
06 治療手段和生活中的預防行動
- 局部抗真菌藥物: 常用制劑包括制霉菌素懸液、咪康唑乳膏等。醫生會根據寶寶具體年齡和病情做選擇,家長嚴格按醫囑使用,不隨便停藥。
- 口腔衛生習慣調整:
- 每次哺乳結束后用干凈紗布蘸清水輕輕清潔口腔,尤其是夜間喂奶。
- 避免寶寶長時間含著奶瓶或安撫奶嘴睡覺。
- 日常用品消毒: 每天用熱水徹底消毒奶嘴、奶瓶等進食器具,外出攜帶時確保容器密閉干凈。
- 增強體質:
- 母乳喂養有益于增強免疫力。
- 母乳媽媽注意攝入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的食物,如豆制品、雞蛋、深色蔬菜。
- 有家族成員有口腔問題時,避免輪流接吻、共用餐具。
- 發現白斑兩天內無好轉,或者伴有吃奶明顯減少、體重停滯。
- 寶寶情緒變化大、持續哭鬧,或嘴里有滲血。
- 既有鵝口瘡又出現反復發熱、嗜睡、精神差等癥狀。
07 家長最該警惕的小信號和及時應對
- 白色斑塊持續難去除:普通奶漬很容易抹掉,如果試了幾次還沒掉,建議留意。
- 寶寶吃奶習慣突變:原本吃奶順利,突然變得不愛吸吮或直接抗拒,這往往不是脾氣問題。
- 口腔異味或舌頭、牙齦紅腫:有些鵝口瘡會合并口腔異味或繼發炎癥,不要忽視這些變化。
主要參考文獻
- Williams, D. W., & Lewis, M. A. O. (2016). Oral candidosis. Oral Diseases, 22(suppl 1), 96-101. https://doi.org/10.1111/odi.12365
- Nagata, E., et al. (2022). Transmission of Candida species in the family setting.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71(6), 002270. https://doi.org/10.1099/jmm.0.002270
- Nguyen, T. T. B., et al. (2018). Oral candidiasis in infant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60(9), 839-843. https://doi.org/10.1111/ped.13667
- Field, E. A., & Field, J. K.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candidiasis and systemic candidiasis.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 51(3), 231-237. https://doi.org/10.1111/jop.13248
引用格式: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