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守護小生命的護理指南
家里迎來了新生命,每一次喂奶、拍嗝都小心翼翼。有時候發現寶寶嘴里有點小白點,家長難免心里打鼓:這是沒擦干凈奶漬,還是健康出了狀況?其實,這可能是新生兒常見的小麻煩——鵝口瘡。了解它,其實沒那么難也沒那么可怕。
01 什么是新生兒鵝口瘡?
鵝口瘡,專業點叫新生兒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一種普遍存在的真菌)在口腔里過度生長引起的。這種真菌其實本來就藏在口腔、腸道,但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念珠菌就開始“鬧事”了。
新生兒因為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比成年人更容易“中招”。喂奶用具清潔不徹底、經常含著奶嘴,或者媽媽存在乳頭念珠菌感染,都容易讓這種小“訪客”乘虛而入。一項研究發現,他們的口腔環境、喂養方式都會影響這種真菌繁殖的速度1。
念珠菌喜歡潮濕和溫暖的環境,寶寶嘴巴正好滿足了這些條件。
02 新生兒鵝口瘡的癥狀表現
剛開始,鵝口瘡就像在寶寶舌面或者頰部撒上了點白色奶漬。大多時候,這些白點分布在舌頭、嘴唇內側、牙齦邊緣,貼在口腔黏膜上。
- 輕微時期:偶爾發現零星白斑,寶寶吃奶正常,情緒沒明顯變化,白斑通常不疼。
- 持續或嚴重時:白色斑塊逐漸增多、融合,難以擦掉,黏膜下可能紅腫、滲出。吃奶變得困難,喂養時煩躁、哭鬧。一位十天大的男嬰,持續出現大片白色斑點,因吃奶次數減少被家長帶來醫院檢查。
這說明嚴重鵝口瘡會直接影響寶寶攝入營養。
03 家庭護理:如何面對鵝口瘡初現
發現寶寶嘴里有異常白點,不少家長第一反應是擦一擦,其實,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寶寶口腔清潔和護理。
護理重點 | 操作方法 | 注意事項 |
---|---|---|
口腔清潔 | 用溫開水蘸棉簽/紗布,輕輕清理寶寶舌面和口腔邊緣(一天1-2次) | 切勿用力搓洗,避免黏膜破損 |
保持喂奶工具潔凈 | 奶瓶、奶嘴、吸乳器每次使用后煮沸消毒 | 避免交叉使用他人用具 |
觀察飲食反應 | 注意寶寶吃奶量和情緒變化 | 如出現持續哭鬧或拒喂,建議進一步咨詢專業人士 |
04 何時需要就醫?
并不是所有的鵝口瘡都必須去醫院,但下面幾種情況不能大意:
- 白色斑塊范圍逐漸擴大或變多,且一周內未見改善
- 寶寶持續拒奶或吞咽明顯困難
- 口腔出現明顯出血或糜爛、寶寶體溫升高(>37.5℃)
- 伴有明顯精神萎靡、無力,甚至體重下降
也有家屬給12天大的女嬰帶來就診,因口腔白膜未見改善,還出現低燒。從中可以看出,對于新生寶寶,任何明顯的精神或進食異常都值得留心。
05 鵝口瘡的藥物治療及注意事項
確認為鵝口瘡后,醫生常會根據感染的范圍和嚴重程度開具抗真菌藥物,比如制霉菌素滴劑、氟康唑等口腔局部用藥。
- 藥物需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使用,不要隨意增減劑量。
- 用藥前后最好避開吃奶,以便藥物能在口腔停留足夠時間。
- 療程未結束時,癥狀即使明顯好轉,也要完成療程,避免復發。
- 部分藥物可能有口腔輕微刺激感,如果寶寶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06 鵝口瘡為何會找上新生兒?機制與高危因素分析
- 免疫力尚未成熟:新生兒的免疫防御相對薄弱,念珠菌本來就存在嘴里,一旦環境適合,就容易“乘機作亂”。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一項回顧指出,嬰兒念珠菌感染發病率較成人高出3倍以上。 1 - 喂養工具反復污染:奶瓶、奶嘴若未消毒徹底,細菌和真菌容易殘留。特別是母乳喂養同時用吸奶器的寶寶,更容易在不經意間暴露在念珠菌環境中。
- 家庭成員交叉感染:媽媽有乳頭炎、鵝口瘡時可通過哺乳傳染。
- 使用抗生素影響菌群:新生兒若因其他疾病服用抗生素,口腔有益菌減少,念珠菌機會增多。
其實,念珠菌就像是口腔環境里隨時待命的一支“備胎部隊”,環境一變,它們就冒出來搶地盤。如果寶寶平時營養不夠、體質弱,感染概率也會更高。
07 預防鵝口瘡的方法與日常建議
- 母乳喂養 & 增強口腔天然防護力:母乳含有抗體,能調節口腔菌群,降低念珠菌滋生機會。
- 每日消毒喂養工具:奶瓶、奶嘴、吸奶器使用后用沸水煮沸5分鐘。
- 呵護寶寶口腔環境:每次喂奶后可用溫水蘸紗布擦拭寶寶口腔,減少奶液殘留。
- 大人勤洗手:護理寶寶前后都要用流動水洗手,減少交叉感染。
- 營養支持:保持寶寶飲食均衡,適當補充益生菌(經醫生指導后)有助于維持健康菌群。
預防措施 | 做法建議 | 帶來的益處 |
---|---|---|
母乳喂養 | 堅持純母乳6個月 | 口腔抗體+增強抵抗力 |
食用益生菌補充劑 | 按醫囑服用,調節腸道及口腔菌群 | 減少有害真菌生長 |
日常環境通風 | 室內勤通風,保持干爽 | 減少菌群異常繁殖 |
參考文獻引用
- Rajendran, R., et al. (2016). "Candida infections in the oral cavity: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9(4), 636-671. https://doi.org/10.1128/CMR.00049-15
- Akpan, A., & Morgan, R. (2002). Oral Candidiasis. Postgrad Med J, 78(922), 455–459. https://doi.org/10.1136/pmj.78.922.455
- Mukherjee, P. K., et al. (2014). "Oral Mucosal Immunity and Microbiome: Impact on Health and Disease." Virulence, 5(2), 226–232. https://doi.org/10.4161/viru.2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