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創傷后應激障礙:眼動脫敏療法的科學之美
01 簡單來說,什么是PTSD?
現實生活中,突發的意外、事故或親歷暴力事件,可能讓人一直難以釋懷。比如,有些人經歷交通事故后,即使外傷痊愈了,心里的恐懼卻揮之不去。創傷后應激障礙,也就是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是人們在遭遇極端壓力事件后,持續出現回避、重現和激惹等心理反應的情況。
其實,PTSD并不罕見。據統計,全球成年人一生中大約有7%會遭遇此癥(Kessler et al., 2005)。它的核心問題是——這種“緊張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人際關系,不僅僅是“想不開”,而是一種可以被科學識別與幫助的問題。
02 早期的信號與明顯表現
表現階段 | 常見表現 | 生活示例 |
---|---|---|
初期(輕微、偶爾) | 偶爾心慌、夜里易醒,對聲音和細節有些敏感 | 比如一位29歲的女性,在看到類似新聞時心跳加快,但能自我調整,不影響正常生活。 |
持續階段(明顯、嚴重) | 反復噩夢,避免某些場合,難以集中注意力,總是易怒 | 一位42歲的男性,因小時候事故,20多年后仍看到相關車輛就緊張,甚至失眠,影響工作。 |
03 為什么會發展成PTSD?
- 壓力反應超標:應激事件后,大腦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反應過度,產生大量壓力激素,讓人長時間處于“警報”狀態(Yehuda et al., 2015)。
- 記憶無法正常整理:被創傷攪亂的信息處理過程,使部分記憶片段難以存檔于長時記憶,更容易“突然跳出來”擾亂日常(Brewin, 2014)。
- 大腦結構改變:比如海馬體和杏仁核這些與情緒和記憶密切相關的區域,長期下異常壓力下會產生可見變化。
04 EMDR療法的由來
1987年,美國心理學家弗朗辛·夏皮羅(Francine Shapiro)在林間漫步時,意外發現眼球左右移動能暫時減少心頭困擾。這成了眼動脫敏與再處理(EMDR)療法的開端。最初EMDR還很小眾,但隨著一系列臨床研究的展開,PTSD治療指南逐漸把它列為一線推薦,并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
05 EMDR究竟怎么發揮作用?
簡單來說,EMDR通過“有指導的眼動”或別的雙向刺激(比如交替觸碰雙手、聽兩邊交替的聲音),幫助大腦像修圖一樣“重新處理”創傷記憶。和其他心理治療不同,EMDR并不要求患者詳細回憶創傷發生的全部細節,而是利用分階段的步驟,幫助負面記憶變得不再那么刺痛。
- 分階段引導:治療師會引導患者短暫關注痛苦記憶的片段,同時讓眼睛水平移動。
- 雙向刺激:類似于大腦被“重啟”,負面情緒經過處理,反復幾輪后,焦慮或恐懼感減輕很多。
06 臨床成效與真實數據
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支持EMDR能有效減輕PTSD患者的主要癥狀。比如,van der Kolk等2014年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多中心對比研究顯示,經過EMDR療程后的PTSD患者,約有77%癥狀明顯緩解,遠高于傳統談話療法組(van der Kolk et al., 2014)。
研究方法 | 參與人數 | 主要發現 |
---|---|---|
EMDR vs 傳統治療 | 120人 | EMDR組明顯癥狀減輕,恢復速度快 |
不同創傷類型 | 68人 | 各種創傷事件(交通事故、災害等)都受益 |
07 前沿與未來展望
當前,EMDR療法不僅限于PTSD。比如,部分焦慮障礙、慢性疼痛、社交障礙的患者,經過調整的EMDR方案后,也有一定進步。一些團隊還探索數字化訓練或自助設備,讓更多人能在家中受益(Lenferink et al., 2023)。
實際生活里,看到身邊的朋友、親人出現PTSD征兆,最好的方式是理解、支持和陪伴。如果自己備受困擾,及時尋求專業幫助也是一種智慧。
參考文獻
- Kessler, R. C., et al. (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6), 593–602.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2.6.593
- Yehuda, R., et al. (201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 15057.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5.57
- Brewin, C. R. (2014). "Episodic memory, perceptual memory, and their interaction: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1), 69–97. https://doi.org/10.1037/a0033722
- Shapiro, F. (1989). "Efficacy of the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Memorie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2), 199-223. https://doi.org/10.1002/jts.2490020207
- van der Kolk, B. A., et al. (2014).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Fluoxetine, and Pill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reatment Effects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5(8), 885–892. https://doi.org/10.4088/JCP.13m08977
- Lenferink, L. I. M., et al. (2023). "Innovations in EMDR 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14(1), 2197028. https://doi.org/10.1080/20008198.2023.219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