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血管的希望: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導管介入治療
01 生活中那些難以察覺的變化 ???♂?
其實,不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剛開始幾乎感受不到什么特殊變化。有時只是偶爾感覺小腿有點酸,尤其是走路多了會覺得腳下不如原來輕快。比如,50歲的陳阿姨最近發現,和朋友散步時,腿上會突然像綁了沙袋一樣沉,但只要停一會兒就能緩過來。這樣的信號很容易被當成普通疲勞,也容易被忽視。
早期的這些跡象可能只有在劇烈運動后才會顯現,并不總是天天出現。但是,這種偶發的不適說明下肢的血流供應正悄悄變差。別忽視這種輕微的、偶然的腿部酸痛,它可能是血管“鬧小情緒”的先兆。
Tips: 如果突然發現每天走路能力比以前差了一點,即便是短時間的,也建議記在心里。如果運動后腿總是酸脹或稍微一動就容易累,這時最好多給自己留個心眼。
02 明顯的警示信號有哪些??
病情發展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癥狀也會更加明顯。最常見的,就是間歇性跛行——一走路,腿就酸、疼或者發麻,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癥狀才會減輕。比如一位68歲的男性在買菜途中,每走兩百米就不得不停下來,連爬樓梯也變得吃力。嚴重時,患者的小腿或腳踝可能出現長期的腫脹、不消的疼痛,甚至傷口難以愈合,演變成潰瘍或者組織壞死。
這些都是血流被“卡住”的結果。特別是當腳趾、足部顏色發白、發紫,或者在不受傷的情況下出現小潰瘍時,就要格外注意了。說明這個信號忽略不得,一旦處理不及時,生活質量會嚴重受影響。
典型警示信號 | 對應影響 |
---|---|
持續腿部疼痛、痙攣 | 夜間不能安睡,活動受限 |
足部潰瘍難愈 | 增加感染和壞死風險 |
腿部顏色發紫或發白 | 血液供應嚴重受阻 |
皮膚溫度降低 | 局部循環障礙 |
03 為什么會出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問題???
說起來,這種血管“堵車”主要還是現代生活方式的后果。最根本的原因,是血管壁長期沉積脂質(比如膽固醇)和炎癥細胞,慢慢形成斑塊,逐漸讓血管變窄。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其實吸煙、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重要加速因素。比如長期抽煙讓血管內壁變得粗糙,血脂不好控制也會加劇斑塊形成。除此之外,家族里如果有人得過類似疾病,后代患病的機會也會增加。研究指出,年齡每增長10歲,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概率會上升約1.5倍(Hiatt WR, et al., 1995)。
小結:多數患者屬于“多因素疊加”——老化、生活習慣和慢性疾病相互影響。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尤其是50歲以后要多加注意。
04 微創導管介入治療的工作原理 ??
導管介入治療就像給“堵塞交通要道”的血管通了一次“高速公路”檢修。簡單來說,醫生會在局部做個小切口,把細長而靈巧的導管插進血管中,然后導航到斑塊堵塞的位置。有時候會先用球囊將狹窄處撐開(這叫球囊擴張術),必要時還會植入一個小支架,把血管撐住,減少再堵上的風險。
這類治療的優點在于創傷小、恢復快。患者大多不用全身麻醉,手術后不久就能下地活動??煽扛咝В≡簳r間也短了許多。相關研究顯示,經皮腔內成形術結合支架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Norgren L., et al., 2007)。
治療方式 | 操作要點 |
---|---|
球囊擴張術(PTA) | 用一次性球囊將狹窄區域撐開 |
血管支架植入 | 放入金屬支架,保持血管暢通 |
旋切術或血栓抽吸術 | 用于復雜病變,清除異常組織塊 |
05 哪些人適合導管介入治療???
不是每一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都適合做導管介入。如果堵塞范圍小,癥狀還在可控范圍內,很多醫生會建議先用藥物或改善生活方式。如果已經發展到嚴重影響走路,或者保守治療無效,介入治療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血管堵塞處很長,或者合并有嚴重感染、不穩定的全身疾病,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仔細權衡。有一位82歲的女性患者,既往有多種慢性病伴隨嚴重腎功能障礙,就不推薦直接做介入,免得加重風險。
提醒: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適不適合做介入,一定聽??漆t生全面評估后再做決定。如果醫生建議其他方案,也是為安全考慮。
06 治療后的觀察和日常護理怎么做???
介入手術后別以為就“一勞永逸”了。觀察期內要密切留意下肢皮膚顏色、溫度、傷口愈合情況以及有沒有新的腫脹。如果突然發現疼痛明顯加重或腳趾變紫,要立刻復診。平時要定期去醫院隨訪,根據醫生建議做血管B超或相關檢查,保證血流通暢。
此外,日常護理其實也很關鍵。保持傷口清潔干燥,合理運動,避免久坐久站。加強足部保暖,預防因循環差而發生的小傷口。如果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尤為重要。護理得當能明顯降低再發風險,讓治療效果更穩。
護理小貼士
- 手術后一周內遵醫囑適度活動,不宜劇烈運動
- 飲食以低脂肪且多蔬菜水果為主
- 注意足部衛生,預防感染
- 按時復查血管情況,千萬不要偷懶哦
07 日常飲食和生活怎么幫助預防???
日常防護的核心,其實就是養成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比如: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深海魚類 | 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 | 建議每周食用1-2次清蒸或燉煮 |
堅果(如核桃) | 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益心血管 | 每日一小把即可,不宜過量 |
綠葉蔬菜 | 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有助血管健康 | 每餐適量,堅持搭配 |
燕麥 | 豐富可溶性纖維,幫助維護血脂水平 | 早餐可用燕麥粥替代精米白面 |
除了飲食,適度鍛煉對防治動脈硬化再發也有好處。可以嘗試每天快走20-30分鐘,慢跑或游泳都可以,切記量力而行。如果本身有慢性病,堅持服藥控制好血壓和血糖也是基礎。
日常小建議: 冬季氣溫低時穿好襪子,晚上泡泡腳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環。有運動習慣的人,血管問題復發率也更低。
參考文獻
- Hiatt, W. R., Hoag, S., & Hamman, R. F. (1995). Effect of diagnostic criteria on 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he San Luis Valley Diabetes Study. Circ, 91, 1472–1479.
- Norgren, L., Hiatt, W. R., Dormandy, J. A., Nehler, M. R., Harris, K. A., & Fowkes, F. G. R.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33(S1), S1–S75.
- Gerhard-Herman, M. D., Gornik, H. L., Barrett, C., Barshes, N. R., Corriere, M. A., Drachman, D. E.,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2017). 2016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69(11), e71-e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