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栓塞:危急時刻的急救指南
01 下肢動脈栓塞是什么?
有時候,腿部突然感到一陣麻木或者發冷,可能讓人誤以為是久坐的影響。但其實,這樣的變化也可能是動脈被異常堵住所致。所謂下肢動脈栓塞,是指供應下肢的主要血管突然被血塊阻斷。由于血流"交通要道"被切斷,腿部組織會因缺氧而產生明顯不適。
這類問題常常來得很急,最初可能沒什么征兆。多數情況下,形成血栓的原因包括心臟房顫、血管損傷或動脈硬化等情況。當血塊離開原位,順著血流移動到較細的下肢血管,就像有人在路口橫停了一輛車,完全堵住通道,腿部就會開始報警。
02 主要癥狀與警示信號
下肢動脈栓塞剛出現時,變化不太容易被察覺。偶爾覺得腿腳有一點麻,也許你只是在沙發上坐久了。這種輕微、短暫的不適,往往容易被忽略。
但如果突然出現以下持續、突出的癥狀,就要高度警惕:
- 劇烈疼痛:患者會感到下肢突發的劇烈針刺或壓榨樣痛感,休息時也不見緩解。
- 蒼白發涼:受累的腿部皮膚摸起來又冷又白,和另一條腿相比明顯不同。
- 無脈搏:觸摸足背、踝部等常見動脈處,感覺不到脈搏的跳動。
- 活動受限:腿部無法自由活動,甚至有麻木或癱軟的表現。
案例:53歲的男性,午飯后突然感覺右下肢劇烈疼痛、發涼且無法活動。他家人立刻撥打了120,最終得到了及時治療。這說明一些極端癥狀往往一觸即發,一定不能延誤。
03 快速求助:最先要做的事
遇到上述明顯表現時,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馬上呼叫緊急醫療服務(如120急救電話)。
遇到突發癥狀時 | 第一步 | 補充說明 |
---|---|---|
下肢劇痛、蒼白、涼、活動障礙 | 立即撥打120 | 不建議自行驅車送醫,可能加重風險 |
小貼士: 講明問題時,用“可能下肢血流阻塞、疼痛明顯”等關鍵詞能幫助急救人員快速理解病情。
不少人以為先敷點熱水袋或者按摩緩解,其實可能讓危險加大。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第一時間叫專業人員來。
04 如何在等待過程中判斷患者的情況?
等待急救的時候,家屬或朋友還可以做一些初步的觀察,為醫生到場做好準備:
- 呼吸和意識:觀察患者是否清醒,講話是否正常,呼吸是否順暢。
- 皮膚變化:摸一摸腳和小腿的溫度及顏色,同側對比有沒有變冷、發白。
- 脈搏情況:簡單用食指在足背動脈或內踝后方摸一下,有沒有跳動感。
- 疼痛分級:詢問患者疼痛程度,是持續加劇還是有緩解。
這些信息,有助于急救人員快速判斷嚴重程度。
Tips:不要隨便搬動患者的下肢,避免任何揉捏、搓揉等動作。
05 現場急救與舒適護理怎么做?
急救車到來前,你能做的事情除了觀察病情,還包括一些簡單但關鍵的護理:
護理動作 | 具體做法 |
---|---|
保持安靜 | 鼓勵患者安靜平躺,避免緊張和劇烈活動 |
抬高患肢 | 輕輕墊高患肢,通常比心臟略高即可,避免血液繼續積聚在下肢 |
保暖措施 | 用干燥的毛巾覆蓋患肢防寒,但禁止熱敷或燙熱水袋 |
疏導情緒 | 簡短安慰患者,幫助穩定情緒,避免過度驚慌 |
不要自行喂食藥物,也不建議涂抹任何藥膏。更不能在沒有醫生指導下嘗試使用血管擴張藥品。
06 動脈栓塞的風險因素
說起來,下肢動脈栓塞背后往往藏著不少危險因素,平時不太在意,關鍵時候卻格外要命:
- 心臟問題:比如房顫等心律失常,血液更容易在心腔停留、形成血塊(Hankey, G.J., 2014)。
- 血管變窄:長期脂肪堆積或高血壓會讓動脈“變老變硬”,一旦形成小塊的斑塊,極易脫落引發堵塞。
- 慢性疾?。?/b>糖尿病會導致血管壁損傷,使血流更容易卡頓(Norgren, L., et al., 2007)。
- 年齡因素:據統計,50歲以后,下肢動脈疾病的風險會直線上升。
- 久坐與生活習慣:每天久坐、缺乏鍛煉的人群,血液循環變慢,發生血栓的概率也會增加。
數據顯示:慢性下肢動脈疾病在60歲以上發病率可達18%(參考文獻見文末)。
07 治療和康復后如何預防復發?
醫院治療動脈栓塞后,生活細節和飲食選擇對康復很有幫助。除了堅持醫生的藥物和隨訪安排,也建議在平時注意下面三點:
飲食選擇 | 具體功效 | 建議吃法 |
---|---|---|
深海魚類 | 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幫助降低血液黏稠度 | 每周2-3次清蒸或燉煮 |
新鮮蔬果 | 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有利于血管彈性 | 每日多樣化搭配,搭配主食攝入 |
全谷類雜糧 | 含有豐富B族維生素,利于心血管健康 | 建議以燕麥、糙米或蕎麥為主,每天適量 |
- 堅持溫和的體育活動,如快走、慢跑等。
- 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系統全面檢查,尤其是50歲后。
- 積極管理原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
康復提醒: 如果發現新出現的腿部麻木、無力等癥狀,請及時回訪醫院,別等病情拖延。
參考文獻
- Hankey G.J. (2014).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Lancet, 383(9921), 1556-1558.
-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Nehler M.R., Harris K.A., Fowkes F.G.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45(Suppl S), S5-S67.
- Fowkes F.G.R., Rudan D., Rudan I., Aboyans V., Denenberg J.O., et al. (2013).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382(9901), 132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