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覺得麻醉只是“睡一覺”,但實際上背后需要專業的麻醉團隊時刻守護,每一步都不是兒戲。
- 全身麻醉: 簡單來講,就是“讓你睡一覺”。藥物讓全身失去知覺,這種方式用于胸腹腔等較大手術或重癥搶救,需要機器幫忙維持呼吸。
- 局部麻醉: 作用范圍很小,比如拔牙、縫針,醫生只讓一小塊皮膚或黏膜區域“沒感覺”,你的人是完全清醒的。
- 區域麻醉: 讓身體某一大塊區域(如下肢或半身)不痛。常見于剖宮產、下肢手術。例如“腰麻”,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麻藥到腰里”。
有研究表明,完善的麻醉管理可以顯著降低手術中意外(如低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使患者在術后恢復順利(Cullen DJ, Nemergut EC. "Patient safety and anesthesia",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011)。
醫院里的麻醉師,是麻醉“遙控器”的掌控者。手術期間,麻醉師會持續監測你的心電圖、血壓、呼吸以及氧飽和度,就像給身體配上全自動的“防護報警器”。如果期間出現意外變化,比如血壓驟降或者氧合不足,他們會快速調整藥物和設備,保障你的安全。
- 手術臺上看到的心電監護,其實就是在捕捉每一個“異常信號”,就算你自己完全不知道,麻醉團隊也會率先察覺,及時應對。
- 一旦需要插管或者特殊呼吸支持,麻醉師會馬上安排風管插入,保證手術全過程身體“呼吸順暢”。
通過這些安穩的“技術后盾”,即便出現小波折,麻醉團隊也能讓手術過程更加平穩。
晚上 ICU 的燈光下,總有些重癥患者需要靠各種管道設備來維持生命。這時候,麻醉師的工作不僅是幫人睡覺或者止痛,更像是細致地調整一臺“高精度儀器”——維持鎮靜,調節痛覺,防止身體承受更多壓力。比如機械通氣(用呼吸機幫助呼吸)期間,麻醉藥物按需調整,避免痛苦和躁動,促進疾病好轉。
- 比如重癥感染、嚴重創傷,患者即使在昏迷中也可能出現痛苦、驚厥,合理麻醉能減少這些并發癥風險(Barr J, Fraser GL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gitation, and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re Med, 2013)。
- 鎮靜藥物不僅減輕痛苦,還能幫助恢復:比如防止病人因為過度緊張拔掉呼吸管、輸液管。
從患者的角度看,合理的“麻醉方案”能更好地保護大腦和器官,讓整體恢復道路更平穩。
急救現場,爭分奪秒。有重病患者突然暈倒,或者發生交通意外,搶救團隊往往第一時間介入。此時有必要進行氣管插管、用特殊藥物讓身體進入“受控”狀態——這些都屬于麻醉范疇。舉個簡單例子,院前急救團隊會在患者意識喪失、呼吸衰竭時快速建立人工通氣,這能穩定生命,為后續復蘇贏得寶貴時間。
- 有研究顯示,及時應用鎮靜、解除疼痛藥能減少患者因應激出現二次損傷,提高搶救成功率(Perel P et al.,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for acute management of shock or hypoten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 跟日常藥物不同,急救用的麻醉藥通常作用快、劑量精準,能有效恢復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心跳。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急救中的麻醉技術就是為生命撐起一道“保護墻”,幫助患者平安渡過難關。
- 提前問清麻醉詳情: 如果將來有手術安排,建議和麻醉醫生詳細交流,“我用了哪些麻藥?有哪些注意事項?”了解得越多,心里越有底。
- 全家健康檔案請帶上: 不論是自己還是年邁的父母,只要有慢性病史,最好整理一下過往用藥、過敏情況、手術經歷,在就醫時一并帶給醫生。
- 不隨便停藥: 某些慢性病藥物(比如降壓藥、胰島素),手術前能否停藥,必須咨詢專業醫生,不要按“老規矩”斷藥。
- 日常飲食也能幫忙: 如堅果(可增加蛋白質營養)、雜糧粥(改善能量供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助于傷口恢復),合理搭配飲食,為手術和麻醉打好基礎。
- 年齡增長: 中老年群體對麻醉藥物較為敏感,比如本例61歲男性,化療和免疫治療后機體較虛弱,易出現術中不良反應。
- 合并慢?。?/b> 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麻醉時更可能發生血壓波動或代謝異常?!禞AMA》雜志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慢性基礎病者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高2-3倍。
- 藥物反應差異: 麻醉藥代謝和遺傳背景有關,不同人群對藥物耐受力有較大差別。
- 疾病本身的復雜性: 比如頭頸部腫瘤、氣道狹窄患者,麻醉插管等操作難度顯著提升,發生意外的風險更大(參考:妙佑醫療國際,2022)。
這些都提醒我們,手術前要全面評估,每個人身體情況和用藥史都不能忽視。如果家里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遇到不能進食、消瘦、吞咽困難等,應盡早就醫,避免拖延。
- 合理營養: 雞蛋含優質蛋白,幫助術后恢復,建議術前一周適量增加攝入;西紅柿富含番茄紅素,有利抗氧化,適合術前日常食用;橙子內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堅持鍛煉: 適當活動能增強體力,比如快走、慢跑、體操等,每天30分鐘即可,不必追求高強度,為身體備戰“手術大考”。
- 睡眠充足: 良好睡眠可減少術前焦慮、縮短恢復時間。
- 定期檢查: 40歲以上建議2年做一次全身體檢,如有慢性病人群應提前進行評估。
- 提前預約和溝通: 計劃手術者要與麻醉醫生提前面談(一般術前1-3天進行),如實告知個人過敏、用藥情況,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選擇有資質的大型醫院和專業麻醉團隊,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萬一術后出現持續頭痛、惡心、難以蘇醒等異常癥狀,及時反饋醫生并規范隨訪最可靠。
在生命的關鍵時刻,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把知識掌握在手中,會讓我們更從容應對每一次挑戰。
-
Barr J, Fraser GL, Puntillo K, Ely EW, Gélinas C, Dasta JF, Davidson JE, Devlin JW, Kress JP, Joffe AM, Coursin DB, Herr DL, Tung A, Robinson BR, Fontaine DK, Ramsay MAE, Riker RR, Sessler CN, Pun B, Skrobik Y, Jaeschke 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agitation, and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3;41(1):263-306. -
Cullen DJ, Nemergut EC.
Patient safety and anesthesia.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2011;25(2):133-145. -
Perel P, Roberts I, Colunga Lozano LE, Grijalva CG, Ker K, Kwan I, Marik PE, Wale J.
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for acute management of shock or hypotens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3, Issue 4. Art. No.: CD001095. -
Mayo Clinic.
Esophageal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FMER). 2022. -
Mayo Clinic.
Esophageal cancer - Diagnosis & treatment.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FMER). 2022. -
Rabinstein AA, Mueller-Kronast NH.
Risk factors f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JAMA. 2015;313(8):8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