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有影響:如果父母雙方都近視,孩子近視的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兩到三倍(Zadnik et al., 2015)。
- 生活經驗舉例:有位13歲的女生,媽媽近視,爸爸視力很好。她小時候喜歡戶外活動,但上初中后書籍和屏幕用得多,剛過14歲視力檢測時發現開始有輕微近視,度數變化明顯快于沒有家族近視史的同齡人。
- 基因如何影響?有研究發現,部分與眼軸發育相關的基因變異,會讓眼球容易被“拉長”。只要環境條件適合,近視就會冒頭。
家族近視不是命中注定。但父母有近視,就像“提前發了通告”一樣,提醒我們額外注意。
根據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近視人口已突破20億,尤其在亞洲城市,青少年近視率甚至高達80%以上(Holden et al., 2016)。
近視的出現,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煩惱。小學三年級就戴眼鏡的孩子隨處可見,就連成年人也時常為眼睛疲勞、度數加深苦惱。這背后,其實映射著我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家族近視不是命中注定。但父母有近視,就像“提前發了通告”一樣,提醒我們額外注意。
除了遺傳,現代生活方式也推波助瀾,讓近視成了常態。
場景 | 可能導致的影響 |
---|---|
長時間手機、平板、游戲機 | 眼睛長時間緊盯近處,容易疲勞、視力下降 |
課業壓力大,戶外活動少 | 光照不足,眼軸更易變長 |
室內燈光昏暗 | 眼部調節負擔增加,易導致視力下降 |
以15歲男生小趙為例,他學習成績優異,但高中三年幾乎沒做過戶外運動,每天晚自習后沉迷手機。高三體檢時已經近視超過600度,只能依靠厚厚的鏡片看清黑板。
這種轉變,其實和過去幾十年相比非常明顯。過去的青少年每天戶外時間動輒兩三個小時,如今卻不到一小時——研究證實,戶外時間每減少1小時,近視風險會明顯上升(Rose et al., 2008)。
日常的小習慣,其實正在悄悄影響我們的眼睛健康。說起來,很多人并不覺得"手機看久了有什么問題",但時間一長,壞習慣積累下來,影響可大了。
很多人早期近視時,沒有明顯感覺。偶爾會覺得看黑板模糊,或者晚上看遠處廣告牌不清楚。一旦視力下降持續存在,再想逆轉就難了。
其實,兒童和青少年近視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由"偶發"到"持續"的漸進過程。
一位10歲男孩的家長,最近發現孩子寫作業時頭越離本子越近,并常揉眼。眼科檢查正好發現初發近視,及時采取措施,度數發展得以有效控制。
隨著醫學進步,近視不再是無法逆轉的命運。除了傳統框架眼鏡、隱形眼鏡,現在還有不少治療與控制近視發展的新選擇,可以根據年齡和度數選擇合適方案。
方法 | 適用人群 | 特點及局限 |
---|---|---|
角膜塑形鏡(OK鏡) | 8-18歲青少年 | 夜間佩戴,白天不用帶鏡片,但需??浦笇?/td> |
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 | 兒童和青少年 | 能減緩近視增長,但部分人可能有輕微副作用 |
激光矯正(如LASIK) | 成年、度數穩定者 | 快速恢復視力,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存在一定風險 |
框架眼鏡/隱形眼鏡 | 所有近視患者 | 安全便捷,但并不影響度數發展 |
目前還有新型的“減緩近視眼軸增長”的眼部器械和頻譜調節照明等方法,正逐步在世界范圍推廣(Chia et al., 2016)。科技進步讓選擇更豐富,但核心原理——科學用眼與及時控制——始終不變。
推薦措施/飲食 | 具體幫助 | 建議方式 |
---|---|---|
每天至少1小時戶外活動 | 增強眼內多巴胺分泌,有益于眼軸健康 | 中午或下午光照充足時進行(Rose et al., 2008) |
胡蘿卜等富含β-胡蘿卜素的蔬菜 | 有助于維持視網膜健康 | 每周3-5次搭配日常飲食 |
用眼30-40分鐘休息5-10分鐘 | 緩解眼部疲勞,降低假性近視風險 | 看遠處或閉眼休息,幫助放松調節 |
規律睡眠 | 幫助身體修復眼組織 | 建議兒童青少年每晚9小時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