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而出:了解青少年抑郁癥的癥狀與表現
01 青少年為何容易受到抑郁癥影響?
其實不止一次有家長問到:“本來孩子挺開朗,最近突然變得悶悶不樂,是不是青春期?”
這類變化并不少見。青春期正是情緒和心理成長的大變動期。壓力在成長的路上和他們并行,包括學業、同伴關系、家庭環境等,都可能為抑郁埋下伏筆。
研究發現,大約10-20%的青少年有過明顯抑郁癥狀(Thapar, A. et al., 2012)。
小提醒: 青少年的大腦仍在發育,情緒控制能力處于“訓練期”,身邊環境容易影響心情波動。
02 情緒低落只是青春期叛逆嗎?主要抑郁癥狀你看出來了嗎
輕微/偶爾 | 持續/嚴重 |
---|---|
|
|
別忽視:情緒偶爾波動可以理解,但“低氣壓”狀態持續,就值得警惕。
有位15歲的男孩,最近每次晚飯都說沒胃口,學習也提不起精神,之前熱愛的籃球賽也權當沒興趣。這其實是抑郁癥的一種表現,很容易被誤解為“青春期變懶”。
03 行為改變:平常到異常的轉變
有些青少年起初只是變得安靜,慢慢發展到以下3類常見的異常行為:
- 1. 社交退縮:本來喜歡同學聚會的人,開始經常找借口不去,甚至長時間獨處。
- 2. 學習成績突然下滑:有位17歲的女生,原來是班里的優等生,一學期后成績跌落到中下,老師和家長都感到意外。深入了解后才發現,是持續的抑郁情緒影響了她的學習表現。
- 3. 興趣喪失且持續消極:以往感興趣的游戲、運動、愛好統統拋到腦后,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還經常抱怨“什么都沒意思”。
要留心:這種行為的變化并非簡單的“懶惰”,而是心理健康發出的信號。
04 身體會說話:心病也會“長”在身體上
不少家長以為,抑郁癥只是“不開心”。其實,抑郁也常通過身體癥狀表現出來。具體來說,青少年抑郁最常見的幾種生理信號有:
- 睡眠問題(如失眠、總覺得睡不夠):常見于14歲男生,晚上輾轉反側,白天頭昏腦漲。
- 食欲改變:飲食突然增加或減少,比如平時飯量正常,最近卻說“吃啥都沒味兒”。
- 身體不適:出現莫名其妙的頭疼、胃痛、疲勞,即使查體沒有明顯疾病。
這說明:身心是聯動的。有時候身體的不適,其實是情緒在“報警”。
05 自我評估小工具:快速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
當感到情緒不對勁時,不妨借助下方自測小表格,可以初步判斷是否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近期狀況描述 | 出現頻率 |
---|---|
情緒低落/煩躁無力 | |
興趣減少/做事提不起勁 | |
睡眠(難以入睡/早醒/總是困) | |
自我否定/覺得“沒用” |
小提示:如果有兩項以上在半數時間或更長時間里出現,建議及早咨詢專業人士。
06 風險和成因:并非簡單情緒波動
為什么同樣的壓力,有些孩子被擊垮,有些則相對堅強?簡單來說,風險來源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 生物遺傳因素:有抑郁史的家庭,青少年發病風險明顯升高(Levinson, D. F., 2006)。
- 環境和社會因素:比如父母關系緊張、學業壓力大、校園欺凌,都不是小問題,有統計顯示,遭受長期校園欺凌的青少年抑郁風險是未遭受者的2-3倍(Copeland, W. E. et al., 2013)。
- 個體性格特征:敏感、內向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時,更容易陷入情緒漩渦。
別忽視:不是孩子“不爭氣”或“玻璃心”,有時真的是多重因素疊加所致。
07 如何防護與干預?實用建議來了
既然青少年容易受到抑郁的影響,科學的照護和幫助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下是預防與干預的具體建議,無需特別復雜的“儀式感”,但每天都可以做到:
- 均衡飲食 ??: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魚、核桃),支持腦部健康,有助于情緒穩定。
- 規律作息 ??: 建議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和睡覺,保證充足睡眠(一般青少年需8-10小時)。
- 適當運動 ??: 有證據支持,適度有氧運動有利于改善心情(Teychenne, M., Ball, K., & Salmon, J., 2008)。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就有幫助。
- 情緒表達: 鼓勵孩子用文字、畫畫或和信任的人聊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煩惱和情緒。
- 專業支持: 如果上述措施仍難改善情緒,要及時聯系心理咨詢師或專業醫生。醫院心理門診更適合需要藥物或系統干預的情況。
行動建議:
- 建議家長和老師,平時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模式?!瓣P愛”的行動,不是“問責”。
- 青少年自己如果覺得壓抑,又無法向家人傾訴,也可以嘗試聯系校內心理老師。
參考文獻
- Thapar, A., Collishaw, S., Pine, D. S., & Thapar, A. K. (2012).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The Lancet, 379(9820), 1056–1067. Link
- Levinson, D. F. (2006). The genetics of depression: A review. Biological Psychiatry, 60(2), 84–92. Link
- Copeland, W. E., Wolke, D., Angold, A., & Costello, E. J. (2013). Adult psychiatric outcomes of bullying and being 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AMA Psychiatry, 70(4), 419-426. Link
- Teychenne, M., Ball, K., & Salmon, J.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likelihood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A review. Preventive Medicine, 46(5), 397–411. Link
本指南內容參考了多項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信息更新至2024年6月,供家長、學生、教育從業者和大眾了解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