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對血管健康沒什么直觀感覺,直到出現明顯的不適才會關注。但腹主動脈瘤這個詞聽起來陌生,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它不像感冒那樣來勢洶洶,更像一個沒有動靜的小隱患。坐在體檢中心等候時,或許身邊就有人是高危人群,卻渾然不覺。簡單來說,腹主動脈瘤可能多年都毫無察覺,等癥狀明顯時,風險已悄然集聚。
01 什么是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其實就是腹部主要血管——主動脈出現了異常膨脹。主動脈可以看作身體里的“大管道”,負責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下肢和腹部器官。當某一段的血管壁變薄,壓力一大就膨脹,如果膨脹超過正常直徑的1.5倍,醫學上就將其稱為動脈瘤。
正常情況下,主動脈管壁有彈性,能承受血液的壓力。但某些因素會使管壁漸漸失去韌性,就像舊水管樣,容易鼓包甚至破裂。腹主動脈瘤早期并不會有太大動靜,這也是它“隱形殺手”的原因之一。
02 腹主動脈瘤的癥狀與體征
一開始,腹主動脈瘤就像一座靜靜擴大的水庫,幾乎不會鬧出水花。很多人完全沒有察覺到體內正發生變化。
- 偶爾會有輕微的腹部不適,但容易被認為吃撐了或消化問題。
- 有時候能摸到腹部有博動感,不過這種感覺多半只有體型較瘦的人才會發現。
階段 | 常見感受 |
---|---|
早期 | 偶然腹部不適,無明顯疼痛 |
晚期/破裂 | 持續腹痛、劇烈背痛、暈厥 |
這些信號雖然明顯,但通常等患者感覺到時,事情已經比較嚴重,因此檢查發現才是最可靠的“早知道”。
03 誰更容易得腹主動脈瘤?
有些人天生主動脈更結實,而另一些人則像更容易磨損的舊管道。哪些人需要格外注意?
- 長期吸煙者:煙草中的成分會削弱血管壁,年齡越大,吸煙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研究見: Lederle, F.A., et al., 1997)。
- 高血壓患者:血壓長期高,就像給血管不停加壓,久而久之管壁會逐步變薄。
- 男性、65歲以上:數據顯示,男性患病率遠高于女性,年齡一旦過了65歲,風險明顯上升(Sakalihasan et al., 2005)。
- 家族中有人患主動脈瘤:如果家里有直系親屬得過,患病幾率會增大。
- 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嚴重者:血管中的“斑塊”讓血管彈性下降,增加腹主動脈瘤概率。
其實,大部分腹主動脈瘤都跟以上因素脫不開關系。只有小部分屬于其他少見遺傳疾病或炎癥等特殊原因。
04 如何診斷腹主動脈瘤?
體檢時,醫生有時能摸到腹部異常搏動,但絕大多數腹主動脈瘤都需要靠影像學才發現。當前,醫學上常用如下方法:
- 腹部超聲(B超):快捷無創、費用不高,是篩查腹主動脈瘤的首選。
- CT掃描:能看清動脈瘤大小及形態,也是手術決定的重要依據。
- MRI:適用于需要詳細評估的復雜病例,也沒有放射線影響。
檢查方式 | 是否無創 | 使用場景 |
---|---|---|
B超 | 是 | 體檢篩查 |
CT | 否 | 手術評估 |
MRI | 是 | 特殊病例 |
除了常規體檢,在下腹突然出現持續疼痛、或體重驟降、出現可疑博動腫塊時,也應盡快做影像檢查。
05 治療選擇:保守還是手術?
治療腹主動脈瘤,關鍵看動脈瘤的大小及變化速度。每個人情況都不同,治療策略也需因人而異。
- 保守隨訪:對于直徑小于5厘米、增長緩慢的腹主動脈瘤,醫生一般建議定期B超監測,觀察幾年也完全沒問題,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急于手術。
- 手術干預:一旦動脈瘤大于5.5厘米或短時間內增長較快,破裂風險會明顯上升。這時可以選擇傳統開放手術(切開腹部換掉病變血管)或微創腔內修復術(血管內支架)——后者創傷更小,恢復快(參考:Chaikof, E.L., et al., 2018)。
具體方案需和血管外科醫生充分溝通,由專業團隊進行判斷。
06 預防和后續關懷
其實,大部分腹主動脈瘤都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預防方法多靠日常的點滴積累,不是“一口氣搞定”的事兒。
生活習慣 | 具體驗證及建議 |
---|---|
均衡飲食 | 多吃新鮮蔬果和深色綠葉菜(比如菠菜、芥藍) 幫助維持血管彈性。每天至少2種蔬菜,搭配適量堅果(如核桃)。 |
規律運動 | 每周建議快走或慢跑150分鐘,既提升血管功能,也能幫助體重管理。 |
控制血壓 | 血壓超過130/80mmHg時,應及時咨詢醫生。遵醫囑服藥+自測血壓。 |
按時復查 | 有動脈瘤或高危因素者,每年至少檢查B超一次。 |
已確診腹主動脈瘤的人,定期體檢、控制相關基礎疾?。ㄈ绺哐⑻悄虿。?,都能延緩動脈瘤發展。
07 結尾與行動提示
腹主動脈瘤不像心梗那樣立刻威脅生命,但它始終潛藏在生活每一天中。對高危人群而言,主動檢查和管理才是真正的安心之道?,F在醫療手段已經大幅進步,早診斷、早規范隨訪、必要時手術處理,大大提升了安全系數。每個人都可以把身體里的“定時炸彈”變回一根安穩血管,把風險留在可控范圍。
最后,飲食、運動、按時復查,如果都能堅持,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給自己多一點關心,也為家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 Lederle, F. A., Walker, J. M., Reinke, D. B., et al. (1997).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s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detected through screening.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6(6), 441–449.
- Sakalihasan, N., Limet, R., & Defawe, O. D. (2005).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Lancet, 365(9470), 1577-1589.
- Chaikof, E. L., Dalman, R. L., Eskandari, M. K., et al. (2018).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67(1), 2-77.e2.
- Anevlavis, S., et al. (2009). Outcomes afte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upture.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 5, 66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