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食管癌:你該知道的健康信息
晚上和家人聚餐的時候,有人提到最近吃飯時老有點噎,最開始沒太當回事。其實,就像感冒可能是小問題,偶爾“下咽不順”有時也不只是“沒嚼好”。食管癌不常出現在大家聊天的話題中,但它并不是很遙遠的疾病。用一頓飯的時間,了解下它的基本情況,說不定哪天真用得上。
01 食管癌是什么?
簡單來說,食管癌就是食管(連接咽喉和胃的管道)里的細胞發生了不正常的增生,逐漸變成了異常細胞。早期時不太容易被察覺,隨著時間推移,病變可能影響到進食,甚至向周圍組織擴散。全球范圍來看,食管癌的發病率因地區而異,中國屬于高發區之一。
醫學上主要把食管癌分為兩種類型: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前者在我國更常見,后者則在歐美國家多見。這些分型僅看名字會覺得陌生,其實可以簡單理解為,食管內壁的不同層受到損傷后產生的問題。這提醒我們,日常護理和關注食管的“健康環境”非常重要。
02 食管癌的癥狀如何察覺?
- ?? 輕微變化——最開始常常是偶爾吃東西有點“梗”,尤其是吃干飯、饅頭等食物時,感覺吞咽不順暢。往往不是每天都覺得難受,容易讓人忽略。
- ?? 不適感明顯了——有的人會發現進食時需要喝口水才能把食物咽下去,一旦發生得更頻繁,有時還會伴隨胸悶、噯氣或胸骨后部疼痛。
- ?? 持續加重——癌癥繼續發展后,出現連續性的吞咽困難、體重明顯減輕,甚至進食后嘔吐、聲音嘶啞等表現。
- ????? 真實案例啟發:在腫瘤科接診的一位中年男性,三個月來進食時“咯咯噎噎”,以為是老胃病,等到持續幾乎每天不能順利進食才就醫,檢查發現已進入食管癌中晚期。這說明,即使是“偶爾不適”,只要時間變長或漸漸明顯,都需要提高警惕,別拖延去檢查(病例信息已處理,見上文提示)。
小結一句,食管癌的癥狀起初很不起眼,等到明顯的時候再去處理可能已經進展較快。最好的辦法就是:遇到進食阻力持續加重,早點和醫生聊聊,別只靠自己“扛”!
03 為什么會得食管癌?
說起來,導致食管癌的原因有些和生活習慣分不開,也有些和家族背景有聯系。咱們拆開講講:
- ??? 飲食偏好: 研究發現,長期攝入過燙食物,比如經常喝滾燙的茶、喜歡趁熱吃剛出鍋的面條,會讓食管黏膜反復受熱刺激,增加異常增生的風險 (Lagergren & Bergstr?m, 199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 煙酒影響: 吸煙和大量飲酒都被證實和食管癌發生有關。香煙中的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食管上皮,而酒精則可能令細胞修復變慢,兩者疊加,患病風險會進一步升高。
- ???????? 家族因素和疾病史: 如果家里有直系親屬患過消化道腫瘤,或者本人有慢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等基礎疾病,罹患食管癌的可能性也會高出一般人。
- ?? 年齡與性別: 多數患者在50歲以上、男性較多。美國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男性罹患風險約為女性的2-3倍 (Siegel et al.,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 ?? 地理環境:中國華東、華北等特定地區發病高于全國平均,這和水質、土壤中的某些成分相關,但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所有機制。
這些都是風險因素,但并不是說“有一個就一定得”。只是有一點風險的人群,生活中更需多加注意,有疑問時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04 食管癌怎樣檢查出來?
- 內鏡檢查:最常用的方法是食管鏡(胃鏡),醫生會用一根很細的軟管帶攝像頭,通過咽喉進入食管,直接看有沒有病變。這個過程會有點不適,但絕大多數人都能順利完成。
- 組織活檢:如果內鏡下發現可疑的地方,醫生會“夾”下一小塊組織,拿去化驗,確定是否有癌細胞。
- 影像學檢查:比如CT、MRI、PET-CT等,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癌癥有沒有擴散到其他地方,尤其是周邊的淋巴結或者遠處器官。
- 輔助檢查:包括血液檢查(比如腫瘤標志物)以及B超、胸片,有助于全面評估身體狀態。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單靠血檢很難早期發現食管癌,還是要以影像和內鏡為主。
檢查流程看著有點多,其實大部分醫院會給出一條龍指導。有癥狀時別怕麻煩,查清楚了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05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
食管癌的治療根據分期選擇,常見方式主要包括:
- ?? 手術切除:適合局限在食管范圍、沒有明顯擴散的患者。手術除了切除腫瘤,還會同時處理鄰近的淋巴結。
- ?? 放療、化療:部分中晚期患者不宜直接手術,可以選擇放療、化療聯合控制癌細胞,爭取縮小病灶,為后續治療爭取機會。
- ?? 免疫治療:近年來,新型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替雷利珠單抗等)已經被應用在部分患者,和化療聯合能夠進一步改善療效 (Kelly et al., 2021, The Lancet)。
- ?? 支持治療:包括營養支持、緩解不適癥狀,以及加強對合并疾病的管理,幫助患者維持體力。
用藥和治療的選擇需根據分型、分期綜合決定。例如,上面講過的一位患者因為中段鱗狀細胞癌,已經出現淋巴結轉移,醫生就以化療聯合免疫為主,并配合骨髓功能的支持治療。這種綜合方法可以更大限度延緩疾病進展,同時提升生活質量。
總結一句:食管癌并不是“絕癥”,治療手段多樣,越早干預越主動。
06 日常管理:怎么守護食管健康?
- ?? 多食新鮮蔬菜 + 維生素C有助于食管黏膜修復 + 每天最好有2份以上的蔬菜搭配主食。
- ?? 適量水果 + 天然抗氧化物有益于預防細胞損傷 + 餐后吃些蘋果、柑橘,對身體有好處。
- ?? 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 蛋白幫助細胞修復和免疫功能 + 合理攝入魚、蛋、豆制品,注意清淡烹飪。
- ?? 充足飲水 + 保持食管濕潤、沖刷雜質 + 每天八杯水分多次喝。
- ???♂? 規律體檢 + 早診早治關鍵環節 + 40歲后可2年做一次上消化道內鏡。
- ?? 休息和放松 + 良好睡眠有利于機體修復 + 作息規律能增強免疫力。
- ?? 有癥狀時勿拖延 + 早點咨詢專業醫生 + 持續吞咽困難需及時就醫。
此外,對于處于高風險地區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議和消化科/腫瘤科醫生建立長期健康檔案,專人定期隨訪。
日常生活的點滴選擇,像是為自己的身體搭建一道道屏障。偶爾的放縱沒關系,只要整體習慣傾向健康,就是最好預防。
07 總結和實際建議
食管癌并非“有了才去防”,提前了解、養成規律體檢和好習慣,會讓風險降下來、生活質量提升。有人覺得,飯菜有點噎不是小毛病嗎?其實身體的細微信號都是在提醒我們——有問題早點查查,尋求專業意見永遠不會虧。
平時在飲食、休息、體檢等方面稍花點心思,就能幫助減少很多消化道疾病。對待身體,“及時行動”往往比事后后悔來得更有用。如果你或者家人有持續性的吞咽不適,不妨早點與專業醫生溝通,盡早處理,依然能夠過得很好。
把握好每一頓飯、每個微小的不適,就是對健康負責任的表現。生活總有忙碌,但自己的健康不能等。希望這些建議能對你、有需要的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參考資料
- Lagergren J, Bergstr?m R, et al. (1999). Hot tea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1(23), 1731-1737.
-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 Kelly RJ, Ajani JA, Kuzdzal J, et al. (2021). Adjuvant Nivolumab in Resected Esophageal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13), 1191-1203.
- Mayo Clinic. (2022). Esophageal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UpToDate [Internet]. Esophageal canc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st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