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麻醉領域的應用與神經損傷
01 麻醉在手術中的關鍵作用是什么?
聊起麻醉,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手術前后模糊的記憶,其實麻醉的“本事”遠不止如此。它像一層溫柔的保護膜,讓患者遠離術中的緊張與疼痛,使醫生能順利完成手術操作。無論是骨折復位,還是細致的神經修復,麻醉配合得好,手術就多了一道安全保障。
簡單來說,麻醉通過阻斷疼痛信號、控制意識深度,有效減少了患者的恐懼和苦楚。它還能協助醫生把控生命體征,比如呼吸、心跳、血壓等,確保手術期間各種情況都在掌控之中。對于神經損傷、骨科或手外科手術來說,合適的麻醉還可以降低術中受到再次損傷的風險,推進恢復的步伐。
02 圍術期神經損傷有哪些明顯信號?
- 感覺變異 有時術后會突然覺得某手指麻木,或出現“螞蟻爬過”的刺痛─這些正是神經損傷的苗頭。有位20多歲的男性在一場手部手術后,指尖出現了麻木和感覺遲鈍,這就是神經受傷的信號。
- 運動無力 操作完后發現,手或腳使不上勁,握拳或提東西容易掉落。比如,做過肘部手術后,伸直手腕或手指出現明顯障礙,要當心有神經損傷問題。
- 皮膚和肌肉變化 再細心點,還可能發現手腳局部皮膚變涼、肌肉略微萎縮。少數情況下,墊在床上的肢體出現異常壓痛,也可能是神經受擠壓導致的信號。
這些表現,有的像“調皮小信號”,剛開始只在局部出現,容易被忽略。但如果持續不退,就要高度關注。
03 麻醉過程中,神經為何會受傷?
麻醉過程中的神經損傷,原因并不復雜,但實際發生時卻讓人措手不及。主要機制包括幾種情況:
- 機械壓迫 手術時間長、體位不當,或是支具、止血帶壓力過大,容易壓迫到神經,導致血液供應減少乃至受損。
- 外傷及牽拉 手術區域的機械動作太激烈、反復牽拉,也能讓神經“受委屈”;銳器、骨折斷端、外科器具等意外刺傷、割傷也是高危因素。
- 缺血缺氧 長時間的手術或特定疾病讓局部循環變差,氧氣供應不足,神經組織極易“吃不飽”出現功能障礙。
- 藥物刺激 局部麻醉藥如果劑量超標、分布不勻,也會讓神經臨時“宕機”,表現為麻木、運動障礙。
數據顯示,麻醉過程中神經損傷約發生在0.03%—0.1%的手術案例[Brull, R., McCartney, C.J., Chan, V.W., El-Beheiry, H. (2007).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regional anesthesia: contemporary estimates of risk. Anesthesia & Analgesia, 104(4), 965–974]。雖然絕對概率不高,但發生后對生活影響明顯,需要提高警惕。
04 麻醉如何輔助發現神經損傷?
麻醉科醫生的工作,遠遠不止手術那一刻“打藥”。術前評估、術中監控和術后觀察,三道“防線”層層守護。
- 術前全面評估 詢問病史、查看有無以往神經損傷或特殊疾病,為麻醉方式、體位安排做好充分準備。
- 術中動態監測 醫生會用神經刺激儀等工具,觀察肢體反應,第一時間發現異常變化。同時觀察生命體征的波動,如果發現用力動作、異常出汗等“信號”立刻查找原因。
- 術后反應追蹤 手術結束推回病房,并不是麻醉醫生的“下班時間”。麻木、無力等小癥狀會反復追問,必要時建議做神經電生理檢查或影像學排查。
例如,前述那位青年男性手外傷后,術中實時觀察發現指尖感覺逐漸恢復,標志著麻醉科團隊精準把控住了神經功能變化,做到預警和干預并重。
05 神經損傷治療有哪些手段?
一旦麻醉相關神經損傷出現,接下來的處置以恢復功能、減輕癥狀為核心。主要方法大致分為幾個層面:
- 藥物輔助 應用神經營養劑(如B族維生素)、抗炎鎮痛藥,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推動神經恢復。
- 疼痛及感覺調控 物理治療、改善局部循環,配合適當的鎮痛藥,使患者生活質量提升。
- 功能鍛煉 早期介入康復,如肢體主動活動和肌力訓練,能幫助神經與肌肉重新建立聯系。
- 必要時手術干預 對于斷裂、嚴重壓迫及長期功能障礙的病例,需神經縫合、松解或移植等專業修復手術。
治療不是一條路走到黑,麻醉團隊會根據損傷部位、嚴重程度、患者個體狀態來定制方案,力爭獲得最佳功能恢復。[Campbell, W.W.,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8;119:1951-1965]
06 圍術期怎樣防控神經損傷風險?
做好神經守護,不只是醫生的責任,患者自己也能參與進來。下面這些做法對降低神經損傷風險很有幫助:
- 身體狀況管理 規律作息、注意營養、保持適度鍛煉,為麻醉和手術做好基礎準備。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更應提前把血糖、血壓等控制在合理范圍。
- 術前溝通 仔細告知醫生既往有無神經損傷、藥物過敏等,詳實的信息能幫醫生規避潛在風險。
-
有益飲食支持
- 牛奶/豆制品:富含蛋白質,有助于神經再生。
- 深色葉菜:豐富B族維生素,對神經修復很有益。
- 堅果: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促進神經元健康。
建議每日適量,多樣搭配,均衡飲食。 - 術后早期活動 醫生同意下,肢體輕度活動,配合康復治療,能夠促進神經恢復、減少粘連。
- 定期復查 術后復診按時完成,有問題及時報告,便于醫生動態調整治療計劃。
假如術后出現手指麻木、運動無力等問題,建議第一時間聯系醫生,進行針對性評估和處理;正規機構的麻醉和神經評估更有保障。
引用文獻與資料說明
- Brull, R., McCartney, C.J., Chan, V.W., El-Beheiry, H. (2007).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regional anesthesia: contemporary estimates of risk. Anesthesia & Analgesia, 104(4), 965–974.
- Campbell, W.W. (2008).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9, 1951-1965.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ractice advisor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operative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Anesthesiology, 2000;92(4):1168–82.
- 周圍神經損傷 - 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 International);上海冬雷腦科官網科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