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面紗:了解、預防與治療
01. 非酒精性脂肪肝到底是什么?
下班回家,父母隨口說起:體檢單上寫著“脂肪肝”。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我又不喝酒,怎么會有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其實和酒沒什么關系,它更像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一面鏡子。簡單來說,這種病就是肝臟中脂肪積聚起來,和日常的鍛煉少、飲食豐富無節制有密切關系,而不是飲酒造成的。
?? 拓展小知識:醫學上認定,肝臟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又排除掉明顯飲酒史或特定藥物、遺傳病,就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Chalasani et al., 2018)
02. 輕微變化還是明顯信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癥狀識別
- 早期:多數人其實幾乎沒有任何特殊感覺。有時候,會偶爾覺得容易疲勞,或者出現一點點右上腹說不清楚的不適。這些現象通常很容易被當作工作勞累而忽視。
- 典型表現:有位38歲男性患者,在單位健康體檢時,超聲發現肝臟回聲增強(暗示有脂肪累積),但本人幾乎沒有任何不舒服,只是偶爾晚上加班后容易犯困。這種情況不少見。
- 進展后:如果發展到肝功能明顯受影響,才可能有持續乏力、食欲變差、肚子脹、甚至惡心的癥狀,但這類情況相對較少見。
雖然脂肪肝初期經常悄無聲息,但如果察覺到持續明顯的體力下降或者上腹部一直隱約不適,這就不只是“小毛病”,可能需要進一步排查。
03. 為什么會悄悄出現?常見風險因素全解析
風險來源 | 具體機制 |
---|---|
肥胖 | 身體脂肪過多,部分脂肪容易沉積在肝臟,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Younossi et al., 2016)。 |
胰島素抵抗 | 血糖控制不良,肝臟對胰島素變“遲鈍”;脂肪代謝紊亂,脂肪酸更多地進入肝臟。 |
高血壓、高血脂 | 血管負擔重,促使肝臟代謝變化,增加負擔。 |
糖尿病 | 長期血糖異常,肝臟更容易受損。 |
遺傳背景 | 有家族史的人比別人易得脂肪肝。 |
年齡 | 40歲以后風險逐漸增加,不過,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 |
需要小心:
研究顯示,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Younossi et al., 2016)。特別是肚子肥胖、“三高”人群風險更高,但瘦人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04. 如何確診脂肪肝?體檢、化驗,還是其他辦法?
- ?? 血液生化檢查:能看到肝酶(如ALT、AST)是否升高。大多數輕度脂肪肝,實驗室檢查表現并不明顯。
- ??? 肝臟超聲:絕大多數體檢用的就是這個手段,無創、方便,能看到肝臟回聲增強,就是“脂肪多了”。
- ?? 肝活檢:只有在肝損傷非常明顯或者疑問時才會用,一般不用。
一組健康小貼士:
- 40歲以上建議每2年一次超聲體檢;
- 有“三高”及時查肝功能和血脂;
- 女性懷孕前后體檢不應忽視肝功能。
05. 治療脂肪肝,重點靠生活方式調整
一位45歲女性,因體檢發現脂肪肝,在醫生建議下調整飲食結構,晚餐減量,增加了每周三次快走。半年后,她體重下降4公斤,B超顯示肝臟脂肪明顯減少,血脂也有改善。
- 飲食調整:主食量適度,飯菜偏清淡。增加豆制品和綠葉蔬菜,紅肉適量。
- 適度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推薦每周150分鐘以上。
- 維持體重:減去5%~10%體重,就能明顯降低脂肪肝程度。
- 藥物干預:只有肝炎進展或伴高血脂/糖尿病時才用,并遵醫囑。
堅持是關鍵。生活方式調整雖然剛開始吃力,但效果通常可以通過體檢很快看到。
06. 日常預防怎么做?
致病因素雖然多,但并非完全不能預防。最好的預防武器就是日常管理。如果你經常外賣、久坐、很少運動,可以從幾點正面方式開始:
推薦食物 | 有益作用 | 食用建議 |
---|---|---|
燕麥 | 促進膽固醇代謝,幫助控制體重 | 早餐用燕麥代替粥,每周3-4次 |
西蘭花 | 富含纖維,減少肝臟脂肪堆積 | 午餐、晚餐搭配一份水煮或清炒 |
大豆及制品 | 提供優質植物蛋白,輔助肝功能修復 | 建議每周2-3次豆腐、豆漿等 |
堅果 | 含健康脂肪,幫助肝臟細胞膜穩定 | 每天適量(約1小把)當加餐 |
選擇步行或騎車上下班能提升肝臟代謝效率。每周至少三天適度運動,能把脂肪肝風險降下來。如果平時吃肉多,適量用豆制品替換下來,也對肝臟有好處。
另外:經常坐辦公室,一小時起來活動10分鐘,不僅對肝臟,對血壓、血糖控制都有益處。
07. 展望與溫和提醒
非酒精性脂肪肝近些年越來越常見,生活條件的變化讓它從“中年病”悄然變成了城市白領、職場青年的健康挑戰。不過,和很多慢性病一樣,脂肪肝可以通過生活調整改善。也許你偶爾檢測到肝功能異常,不必恐慌——規律飲食、適度鍛煉、保持心態平和,是行之有效的“處方”。
隨著醫學進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針對脂肪肝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出來。不管怎樣,主動重視、科學管理,總比臨時抱佛腳來得實在。
只要不忽視健康信號,邁出第一步,就會發現身體其實比想象中更容易“說話”。
主要參考文獻
- Chalasani, N., Younossi, Z., Lavine, J.E., et al. (2018).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ractice Guidance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Hepatology, 67(1), 328-357. [PubMed]
- Younossi, Z.M., Koenig, A.B., Abdelatif, D., et al. (2016).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Hepatology, 64(1), 73–84. [PubMed]
- Rinella, M.E., & Sanyal, A.J. (2016). Management of NAFLD: a stage-based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3(4), 196–205. [PubMed]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 (2016). EASL–EASD–EAS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64(6), 1388-1402.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