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早識別,科學應對,守護健康
01 什么是結腸癌?
有時候,身邊親友會突然聊起“結腸癌”這個詞。很多人覺得這個疾病離自己很遠,其實并不準確。就像廚房的下水管偶爾排水不暢,結腸這個“管道”也可能因為長期不健康的影響,從微小的息肉變成異常細胞聚集的地方。??
結腸癌主要發生在大腸的后半段(包括結腸和直腸),它最先往往起源于小型的息肉(一種在腸壁生長的突起),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息肉會逐漸發生變化,累積突變,最終形成不受控制生長的腫瘤細胞。很多早期患者并未察覺,與胃炎或簡單腸胃不適混淆,只有在一些癥狀反復時才去醫院。
簡單來講,結腸癌起初并不十分顯眼,但隨著時間推移會給身體帶來明顯負擔。它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Sung et al., 2021)。
02 哪些癥狀值得懷疑?
很多人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不適,不過,隨著腫瘤的進展,腸道會出現一些“信號燈”。如果你或家人有下面這些變化,千萬別輕視:??
- 便血——無論顏色鮮紅還是暗紅,偶爾出現要警覺。如果反復出現,更要及早去醫院。
- 腹部不適或疼痛——有些人會持續覺得肚子脹,或者腹部隱隱作痛,總感覺說不出的問題。
- 大便習慣變化——突然變成了長期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平時正常的人近期有異常,也應注意。
- 莫名體重下降——不是主動減肥,體重卻開始往下掉。
- 持久疲勞、貧血——有些人檢查時發現血色素降低,人容易累。
以一位51歲的男性為例,他因便血和消化系統不適去醫院,最終發現結腸癌并有多發轉移,目前正在接受姑息治療。這說明,反復癥狀往往背后有重要問題,不能僅憑“腸炎”或“小問題”自行安慰。
03 為什么會得結腸癌?
結腸癌的發生,說起來像是“長期積攢出來的小麻煩”。通常與這幾大因素關系密切:??
遺傳和家族史:如果家里長輩有人得過結腸癌,或者有遺傳相關的腸道疾病,風險自然會高一些(Lynch et al., 1999)。比如林奇綜合征等特殊遺傳病,可能讓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癥。
年齡增長:醫學數據顯示,超80%的結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年齡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因子(Arnold et al., 2017)。
慢性腸道炎癥:像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反復發作的炎癥狀態,會讓腸道壁更容易出現異常增生。
飲食和生活習慣: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西式飲食(比如長期愛吃紅肉、快餐等),以及較少的蔬菜水果攝入,都會讓腸道“壓力大”。加上缺乏運動、肥胖、吸煙或長期飲酒,這些習慣都會增加結腸癌風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這里要強調,風險因素提供的是“為什么會得病”的線索,而不是“該怎么避免”,采取健康措施建議看下一個章節。
04 如何發現和確診結腸癌?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害怕而總是拖延體檢,覺得“應該沒事”。其實,早一點查明原因,后續的步驟都更可控——這就像定期檢測家里的水管,可以防患于未然。??
- 腸鏡(結腸鏡)檢查:這是診斷的“金標準”。通過一根細長的軟管,可以直接觀察腸道有無可疑腫塊,并取小塊組織(活檢)進一步分析。
- 影像學檢查:必要時會用CT、MRI等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遠處轉移。
- 糞便隱血測試:非侵入性篩查,適合普通健康人群定期做。如果檢測到異常,醫生會建議下一步進一步檢查。
- 病理和分子檢測:醫生會根據腫瘤的細胞特征和基因情況,評估最佳治療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0歲以后每2年左右做一次結腸鏡篩查是相對合適的節奏(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當然如有家族史或高危癥狀,應提前檢查。
05 治療方式都有哪些?
結腸癌的治療,其實有點像修復一件復雜儀器——醫生會綜合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組合拳”。???
- 手術:對于早期結腸癌,直接切除病灶和周圍組織,是根治的關鍵。某些情況需要留置造口(暫時或永久性)。
- 化療:主要用于術后防止復發,或者轉移性結腸癌?;熆梢月摵习邢蛩幬镆黄饝?,針對不同分子分型取得更好效果。
- 放療與免疫治療:尤其是針對直腸癌、特殊類型結腸癌,免疫治療也逐漸進入臨床。
- 支持性和姑息治療:對于已經有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側重改善生活質量。
例如前面提到的51歲男性,因發現時已有肝、肺等器官轉移,采用了以化療和靶向藥物為主的姑息性系統治療,目標是延緩病情進展和減輕癥狀,而非徹底治愈。
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并科學治療,大部分結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顯著提高(Siegel et al., 2024)。
06 日??茖W管理如何做?
說到預防,其實不少辦法都很簡單。只要處理好吃、動、檢三個方面,就為腸道健康“加了鎖”。??
- 深色綠葉蔬菜 + 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 + 每天一小盤,幫助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異常細胞積聚風險。
- 全谷物(如燕麥、糙米、玉米) + 豐富膳食纖維 + 每天用來替換部分精制主食,有助于維持腸道正常功能。
- 豆制品、堅果 + 植物蛋白、微量元素豐富 + 每周食用2-3次,為身體提供多樣營養。
- 新鮮水果 + 豐富植物抗氧化物 + 餐前或兩餐之間攝入,天然提升腸道抵抗力。
- 適度有氧運動 + 促進新陳代謝 + 建議每周3-4次,每次30分鐘快走、騎自行車、慢跑都可以。
- 定期體檢 + 早期發現問題 + 40~50歲后建議與醫生商量具體篩查計劃,有家族史者可適當提前。
需要提醒的是,積極養成這些習慣,不是立竿見影的防護墻,而是日積月累的投資。真正有效的預防更多要靠長期堅持。
萬一發現腹部不適、出現不明原因便血、持續體重下降,請不要猶豫,及時找專業醫生。地域選擇上,最好選正規醫院消化科、腫瘤科等??崎T診。
參考文獻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71), 209–24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38338/
- Lynch, H.T., de la Chapelle, A. (1999).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1), 196-20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905805/
- Arnold, M., Sierra, M.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818619/
-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et al. (2024). "Cancer statistics, 2024."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74), 6–3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0673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