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認識與管理:癥狀、致病機制與日常護理
01 你真的了解慢性胃炎嗎?
生活中,有時吃完飯不久,胃里就覺得沉甸甸的,有點脹??赡苡腥藭岩墒遣皇浅詨牧硕亲樱鋵嵾@背后有時跟“慢性胃炎”有關。慢性胃炎是一種很常見的胃病,經常讓人感覺胃部不舒服,但又難以輕易察覺。它的本質是胃黏膜發生了持續性的炎癥,就像小花園里有幾塊草地變得發黃,不再那么有活力。
平時,即便沒有劇烈癥狀,胃黏膜還是會悄悄發生一些變化。長此以往,胃部的“保護層”會變得薄弱,功能也沒那么給力。這種慢性的炎癥,如果及時注意和調整,很多時候都可以被很好地管理。但當忽視太久,它就容易演變成更大的麻煩。其實,早了解早行動,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一種方式。??
02 胃部不適有哪些警告信號?
- 持續性上腹部不適: 很多人剛開始只是偶爾覺得胃里不大舒服,慢慢地變成飯后總有點悶脹,有點酸。舉個例子,有位20多歲的女性朋友,長時間在快節奏的工作中應酬、飲食不規律,經常在下午感到上腹部悶脹和隱痛。開始她以為是普通胃痛,沒放在心上。過后,這種感覺反復出現,即使不吃辣、不喝酒也持續存在。像這種反復的上腹部不適、輕度隱痛,就是慢性胃炎的常見信號。
- 惡心、進食減量: 除了疼痛,一些人在飯前飯后會有點反胃,不想吃東西。比如在工作繁忙、壓力大的時候,常有種吃什么都沒胃口的感覺。這類現象容易影響身體對營養的吸收,久而久之還會讓身體虛弱。
- 消化道其他不適: 雖然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嚴重的癥狀,但有時會有輕微的燒心、噯氣,或者大便性質發生變化。通常這些問題不是特別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如果這些現象持續存在或者影響生活,就需要及時關注。
其實,慢性胃炎的大多表現都不是“劇烈疼痛”,而是那種若有若無的小不舒服。別小看這些反復出現的信號,這說明胃黏膜正在受到慢性刺激。及時發現和調整,有助于避免問題變大。??
03 為什么會得慢性胃炎?
很多人會問:慢性胃炎到底是怎么來的?其實,發病機制離不開以下幾個角度。
- 幽門螺桿菌(HP)感染: 這是導致慢性胃炎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細菌喜歡“潛伏”在胃黏膜里,長期刺激局部免疫反應,打破黏膜的平衡。數據顯示,全球超一半的人都感染過HP(Hooi et al., 2017),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不過,如果持續受刺激,胃黏膜的慢性炎癥就很難完全修復。
- 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像阿司匹林、布洛芬這類止痛藥,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屏障,讓胃部更容易受到胃酸侵蝕。如果經常服用、劑量較大,慢性損傷慢慢就會出現。
- 飲食和生活習慣: 經常吃辛辣、油膩、過燙食物,或者愛喝酒,容易反復刺激胃黏膜,形成炎癥。壓力大、熬夜以及三餐不定時,也容易讓胃部“防線”疲于應對,導致損傷積累。
- 年齡和遺傳因素: 年齡增長后,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有些人家族中也有類似胃病史,更易中招。這和身體的代謝、修復能力相關,不能掉以輕心。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慢性炎癥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有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與慢性胃炎發病顯著相關(Malfertheiner et al., 2022)。這提醒我們,胃部健康并非偶然,日常的選擇很重要。
04 怎樣確診慢性胃炎?檢查環節有哪些?
當胃部不適持續,總是反復,單靠癥狀判斷還不夠。這時,科學的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哪怕內心有些緊張,其實整個流程并不復雜。
- 內窺鏡(胃鏡)檢查: 胃鏡是觀察胃黏膜最直接的方法,可以發現黏膜的炎癥、糜爛、潰瘍甚至少數的息肉。醫生會根據觀察結果做出診斷,取一些組織進一步化驗。
- 幽門螺桿菌檢測: 包括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或者血清檢查。如果確認為陽性,往往需要根除治療。
- 實驗室檢查: 會化驗血液、肝功能(如上文案例中)等,排除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避免漏診。
- 影像學、胃液分析: 這些方法可輔助了解胃功能是否受影響,但一般并不作為首選。
多數情況下,檢查過程當天就能完成,不會持續太久。雖然胃鏡讓部分人有些抗拒,但它對診斷慢性胃炎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出現反復的上腹部不適、家族中有胃部疾病或者中老年人群,建議“兩年做一次胃部檢查”,有問題及早發現早處理,心里更踏實。
05 慢性胃炎的治療方案有哪些?
治療慢性胃炎,最常用的是藥物。醫生通常會根據病因、癥狀和檢查結果制定個性化方案。主要方式有:
- 抑酸藥物: 包括常見的質子泵抑制劑(PPI)和H2受體拮抗劑,通過減少胃酸分泌,降低黏膜刺激,緩解不適。例如在前述病例中,患者每天一次服用PPI,15天為一療程,這有助于胃黏膜逐步修復。
- 抗幽門螺桿菌藥物: 如果檢查顯示HP感染,需要聯合抗生素等進行根除治療。治療方案通常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療程一般7-14天。
- 中成藥輔助治療: 某些復方制劑(如醫院常用的胃痛顆粒)能通過改善氣機、促進胃部修復來輔助緩解癥狀,但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生活方式調整: 針對每個人具體的飲食、作息提出改善建議,比如定時進餐、不過飽、調整姿態等,不僅幫助藥物發揮作用,也利于癥狀控制。
這些治療方法組合應用,能夠讓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得到明顯改善。出現持續不適時,不建議自行買藥,最好還是請醫生判斷后,結合自身習慣制定合適的調整方案。
06 日常怎么吃、怎么管?實用護理建議
管理慢性胃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微調”特別關鍵。這里有幾個具體建議,幫助你規避反復和加重的風險。
- 燕麥片 +舒緩胃黏膜 + 建議早餐用溫水沖泡燕麥片,幫助緩解胃脹胃痛,既助消化還易吸收。
- 南瓜 +促進胃腸道修復 + 偶爾將南瓜做成粥或者蒸食,有利于胃黏膜恢復,為身體提供持續能量。
- 牛奶 +緩解胃酸刺激 + 對于不乳糖不耐受者,早晚各喝一小杯溫牛奶,不空腹飲用,有助于保護胃壁。
- 蜂蜜水 +改善胃動力 + 建議清晨或睡前適量飲用,尤其對晨起胃不適的人有好處。
- 白粥、面條 +柔和守護胃部健康 + 溫熱飲食最適合胃部敏感期,既降低消化負擔,也許能減輕不適。
??
- 少食多餐: 每天安排4-5餐,每餐不宜過飽,減少胃負擔。
- 作息規律: 建議晚上11點前休息,減少熬夜,給胃部足夠的修復時間。
- 運動選擇: 適合溫和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消化和情緒調節。
- 持續記錄癥狀: 提前記下每天的胃部感覺,有異常及時和醫生溝通,復查時提供參考。
如果出現上腹部持續疼痛、食欲明顯下降、黑便等異常,應盡早前往正規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對40歲以上人群來說,定期胃部健康檢查,每2年一次比較合適,尤其是家族有肝胃疾病的人群更不能疏忽。
總結和行動建議
其實,慢性胃炎并不罕見,大多數故事都很平常。它不會一夜之間變成大問題,但小小的積累可能換來長遠的隱患。胃部的“耐心提示”,用心體會就能早做出一些調整。日常管理、定期體檢以及與醫生的溝通,將癥狀變化記下來,點滴積累下來,就能更好地維護胃健康。
這個過程像照顧一座小花園,需要細心和持續的關注。偶爾飲食清淡、規律休息、適量運動,就是給自己一份貼心關懷。等到胃部舒服、吃飯有味的那一刻,你會感受到這些點滴努力的回報。希望這些經驗對你和家人都有小小的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 Hooi, J. K. Y., Lai, W. Y., Ng, W. K., Suen, M. M. Y., Underwood, F. E., Tanyingoh, D., ... & Ford, A. C. (2017). Global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153(2), 420–429. PubMed
-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A., Gisbert, J. P., Kuipers, E. J., Axon, A. T., ... & El-Omar, E. M. (2022).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I/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 71(9), 1724–1762. PubMed
- UpToDate. (n.d.). Chronic gastritis in adults. 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