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中的應用:安全、無痛與康復的守護者
你對麻醉的認知,真的足夠嗎?
也許你從未在意過“麻醉”這件事,手術前,護士會親切地告訴你:“待會兒會有點困,放松就好?!庇械娜酥皇谴蛄司植柯樗帲阎瘁t生操作;有的人一覺醒來,手術搞定,還沒覺得疼。其實,麻醉就像是手術背后的“保護傘”,讓你安靜地穿越那段不適,卻很少人真正了解它有多重要。今天,就跟著我的講解,看看麻醉是怎么守護咱們的健康和舒適的吧!
01 麻醉讓手術安全無痛:它具體做了什么? ???
簡單來說,麻醉就是幫助身體暫時“關閉”疼痛感與部分意識,讓手術不再成為一種煎熬。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不僅負責讓你不受疼痛困擾,還要全程監控你的心跳、呼吸和血壓——保證你在極其脆弱的時刻,身體的每一項指標都穩定在安全線。
不同類型的麻醉方式會根據手術的復雜程度、持續時間,以及每個人的體質有所調整。有些麻醉只是讓一小塊部位“睡著”,比如拔牙用的局部麻醉;有的則讓人完全沉睡、對周圍一無所知,就是全身麻醉。它們的共同點,是科學地屏蔽疼痛與壓力,讓手術醫生能安心操作。
02 哪些情況一定離不開麻醉?有些場合你想不到 ??
-
大部分外科手術
無論是骨折復位、剖宮產,還是闌尾切除,大多數外科操作都不能少了麻醉。沒有它,疼痛和應激反應將讓手術變得無法承受。 -
某些內科和介入操作
比如腸鏡、支氣管鏡檢查或心臟支架植入,有時需要鎮靜或一定程度的感覺抑制,減少患者的不適與緊張。 -
危重患者特殊操作
重癥監護中的氣管插管、洗胃等,麻醉不僅僅是止痛,更防止病人因刺激產生危險的生理反應。
03 麻醉安全嗎?哪些風險值得注意 ??
很多人一說起麻醉,會有點緊張:擔心"麻藥過敏"、“麻醉醒不過來”,甚至誤以為只要麻醉,身體就會出現大麻煩。事實上,隨著醫學水平提升,麻醉的安全性已經大大提高,不過仍需關心三個重點風險因素:
- 個體差異——每個人耐受不一樣
有的人遺傳上對某些藥物更敏感,或有未被發現的代謝疾病。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呼吸抑制等并發癥。調查顯示,嚴重麻醉相關意外的發生率大約為百萬分之一(Checketts et al., 2015)。 - 高齡與基礎病——身體更容易出“岔子”
高齡人士、慢性疾?。ㄈ绺哐獕?、心臟病、腎臟疾?。┎∪耍樽盹L險會相應上升。身體多處器官協同能力變差,更要警惕麻醉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 手術類型與時長——大手術要求更高
手術越大、時間越久,麻醉過程中需要監控的指標更多、調整更復雜,對醫生團隊要求高,風險也隨之增加。
這三個因素有時會疊加。比如剛才的那位79歲骨折手術患者,臨床團隊在術前進行詳細評估,術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最大程度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04 手術前的正確準備,你做對了嗎? ??
手術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術前準備。這不僅僅是穿上手術服那么簡單,下面幾點你都做到了嗎?
-
完整告知健康狀況
有無藥物過敏、慢性疾病、近期有過感冒或發熱,都要如實告訴醫生。這樣可以有效預防藥物不良反應和麻醉意外。 -
遵醫囑禁食禁飲
通常手術前6-8小時不能吃喝,防止麻醉后嘔吐誤吸,避免手術風險變高。 -
按時做術前檢查
如血常規、心電圖、凝血和肝腎功能等。檢查能發現潛在問題,幫助醫生選擇更合適的麻醉和手術方案。 -
記得摘下所有金屬飾品
金屬飾品會干擾醫療設備或增加感染風險,這一步別馬虎。
小結: 術前準備周全,能幫你安心上手術臺,也為醫生順利操作創造條件。
05 麻醉有哪些類型?區別怎么選? ????
并非每次手術都要“徹底睡過去”,麻醉有多種用法——
-
全身麻醉
讓人完全失去意識,適合大型、長時間或者容易引發全身不適的手術。比如開腹、腦外科等。 -
區域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等)
主要是讓身體某個區域失去感覺,身體其他地方或意識清醒。常用于四肢、產科或泌尿系統手術。剛才那位老婦人就是用椎管內麻醉完成骨折固定和植骨,局部失去感覺,人可以交流。 -
局部麻醉
只讓很小范圍(如切除小腫物、牙科等)暫時麻木,清醒且恢復快。 -
鎮靜與鎮痛
有些操作無法進行常規麻醉,可以通過藥物讓人放松、昏昏欲睡,降低痛苦。
醫生怎么選? 要根據手術部位、難度、你的身體狀況綜合決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安全。
06 麻醉恢復以后,這些細節別急著忽視 ??
手術結束,不代表一切都“塵埃落定”。其實,麻醉后的恢復期,每個人感受各不相同。有人覺得神清氣爽,也有人昏昏沉沉,還可能有惡心、頭疼等不適。
-
生命體征需持續監測
如呼吸、心率、血壓、血氧,要觀察至少2小時。這樣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延遲反應或藥物代謝緩慢。 -
麻醉藥物副作用
短暫的惡心嘔吐、肌肉疼痛、口干等,屬于比較常見副作用。一般1-2天會緩解。如果頭暈眼花或者肢體麻木超過12小時,及時告知護士。 -
護理與康復不能掉以輕心
飲食要先少量流質再逐漸過渡到普通餐飲,起床時先坐穩,有家屬陪同再下地。遵醫囑用藥,按專業人員安排康復鍛煉。
別怕問醫生: 你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及時說出來,醫生護士會幫你判斷是否“正常”,避免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07 平時怎么做,有益于麻醉和手術恢復? ????
平常生活的許多好習慣,都能為安全麻醉和手術后恢復加分。這里有一些科學推薦的方法——
- 新鮮蔬菜水果 + 豐富維生素,促進手術傷口愈合 + 每餐餐盤里來點彩色蔬果,多樣搭配最好
- 蛋白質食物 + 肌肉修復,加快體力恢復 + 雞蛋、魚、奶、豆制品,每天至少一份
- 牛奶與豆漿 + 補充鈣質、養護骨骼 + 早餐喝一杯,對中老年尤其有幫助
- 規律鍛煉 + 提高基礎免疫,減少圍手術并發癥 + 慢走、游泳、太極都不錯,貴在堅持
如果近期有手術打算: 感冒、口腔炎癥、皮膚紅腫要暫緩手術,等恢復健康后再進行。手術前保持積極心態,聽醫生護士安排,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08 麻醉那些常見疑問:專家解答 ???
-
“麻醉會不會對大腦有傷害?”
最新研究未發現常規劑量麻醉藥物對健康成人大腦造成長期影響。兒童、極高齡或有重疾患者,建議由經驗豐富醫生評估(Evered et al., 2016)。 -
“為什么麻醉要簽署知情同意書?”
這是保護你的法律權利,也提醒你主動了解醫療內容。知情同意書會詳細說明麻醉方法、風險和注意事項。 -
“手術后多久能吃喝、下床?”
一般小手術,麻醉結束后2小時可少量喝水,清醒后按醫生指引逐步進食和活動。大手術則以完全清醒、腸胃恢復后為準。 -
“麻醉用藥和身高體重有關嗎?”
是的,劑量會根據體重、身高和身體代謝能力調整,確保既有效又安全。
放心看醫生、坦率說身體情況,是做好麻醉的基本原則。
結語
回頭說一句,麻醉其實并不可怕。它就像守護手術路上的“安全氣囊”。只要你用心準備、坦率溝通,充分信任醫生團隊,再大的手術也會順利許多。如果家里有長輩、親友需要手術,多幫他們科普幾句吧!有了科學了解,咱們面對手術和麻醉,就能坦然許多。
主要參考文獻 ??
- Checketts, M. R., Alladi, R., Ferguson, K., et al. (2015).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s of monitoring during anaesthesia and recovery. Anaesthesia, 70(1), 86-93. PubMed
- Peterson, G. N., Domino, K. B., Caplan, R. A., Posner, K. L., Lee, L. A., Cheney, F. W. (2018).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 closed claims analysis. Anesthesiology, 108(5), 882-889. Link
- Evered, L., Silbert, B., Knopman, D. S., et al.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nomenclature of cognitive change associated with anaesthesia and surgery-2018.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1(5), 1005-1012. Full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