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的風險與防范
生活中,肚子老是不舒服,總覺得堵得慌,檢查了好幾次,卻還是找不到問題原因。其實,在肝膽胰這一塊兒,有些病變藏得很深,不少人要等到癥狀實在明顯了,才會發現。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就是醫生常用來查明這些深層問題的一種技術。不過,這項檢查雖然很有用,卻也不是毫無風險。今天,我們就把這個技術背后的細節捋一捋,既不嚇人,也不美化,讓每個人都能安心、科學地面對它。
01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說到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名字有點拗口。簡單來說,這是一種通過胃鏡,把細管遞到十二指腸,再分泌對比劑進入膽管和胰管,最后用X光顯影來觀察膽管、胰管情況的檢查和治療方法。這種技術不僅能查出膽管、胰管里有沒有“堵塞”或“異?!保袝r還能直接把問題處理掉,比如擠掉結石。
醫生會先把帶有攝像頭的細長內鏡送到十二指腸,然后通過特殊的小通道注入顯影劑(對比劑),這樣X線下就能看到胰膽管的樣子。遇到需要,還能順便進行“微創”處理,比如取出結石或者植入支架疏通管道。比起傳統手術,創傷要小很多,對大多數人來說恢復更快。
02 說說ERCP適合哪些人?有什么價值?
- 1. 膽管結石、堵塞 膽管里進了結石,或有腫瘤堵住,膽汁排不出去,就會用到ERCP。40歲的李女士,反復黃疸,肝功能異常,B超顯示膽管擴張,后通過ERCP發現是小結石堵塞,及時處理后癥狀緩解。這一過程有效避免了傳統手術帶來的創傷。
- 2. 胰腺疾病難確診時 有時候胰腺炎原因不明,或懷疑有腫塊、慢性狹窄時,普通影像查不清,ERCP就能“查出隱患”。
- 3. 未解的頑固性黃疸 部分患者長期黃疸,原因查不明,用ERCP能直接“看見”管道內的真實狀況,大大優化診治方案。
03 為什么ERCP會帶來風險?主要有啥危害?
風險 | 發病機制 | 健康影響 |
---|---|---|
胰腺炎 | 操作刺激到胰管,或對比劑反流引發炎癥。 | 可能導致腹痛、發熱、持續嘔吐,少數發展為重癥。 |
感染(膽管炎、敗血癥) | 內鏡器械帶入細菌,或膽管堵塞處難以完全引流。 | 表現為反復發冷、發熱、嚴重腹痛,部分患者需系統抗感染處理。 |
出血 | 取石或切開術時損傷血管。 | 腹痛、解黑便,嚴重時甚至休克。 |
穿孔 | 管道壁被工具損傷造成破裂。 | 腹部劇痛,急需手術修補。 |
藥物過敏 | 鎮靜劑或造影劑引起過敏反應。 | 皮疹、呼吸困難,需及時處理。 |
研究顯示,ERCP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胰腺炎,發病率在3%-10%左右(Coté et al., 2015)。雖然絕大多數人只是輕微腹痛,但仍需警惕極少數嚴重并發癥。
04 做ERCP前后,怎么把風險降到最低?
- 術前全面評估 有慢病、曾經做過膽胰手術、對藥物有過敏史的人,提前告訴醫生很重要。醫生常根據既往既往病史、近期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部分患者會額外安排肝腎功能檢查和凝血指標檢測。
- 優先經驗豐富的醫院和團隊 醫療團隊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并發癥概率,很多時候“大醫院”“專科中心”的經驗更加扎實,就算突發狀況也能及時應對。
- 術中小心操作+全程消毒 醫生會嚴格把控操作手法,并遵循無菌技術,全過程都有專業護士監督。
- 術后密切觀察 檢查完并不是馬上萬事大吉。術后短時間內需留院觀察:一旦腹痛、持續嘔吐或高熱,要及時告訴醫護。
05 檢查之后,患者需要怎么照顧自己?
大部分人在ERCP后2小時內可以正常蘇醒,不過,身體有些“小信號”不該被忽視。比如短暫腹部輕微不適、嗓子干,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不必太擔心。但如果覺得疼痛持續變重、惡心嘔吐頻繁、或者突然全身發冷發熱,這時候一定要立刻匯報醫生。
- 飲食: 檢查當日先別急著大吃,少量流質飲食為主,24小時后感覺穩定再恢復正常飲食。
- 用藥: 部分檢查后需短期口服抗生素,根據醫生建議為準,切勿私自加減。
- 癥狀觀察: 術后48小時如果出現持續腹痛、解黑便、反復高熱,及時返院。
- 休息: 檢查后1-2天盡量減少劇烈活動,適當臥床,有利于身體恢復。
06 未來ERCP技術還能有哪些進步?
隨著醫學裝備不斷進步,ERCP的發展也在向“更安全、更微創、更精準”方向邁進。有研究正在探索更細更柔軟的內鏡頭,盡量減少對膽管胰管的干擾;部分中心引入了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配件,從源頭降低感染風險。
近年來,“內鏡超聲結合ERCP”等新技術出現,讓醫生不僅能看到“管道內”情況,還能更直觀地定位病變,提高診斷率和安全性(Tsiamoulos et al., 2016)。再比如人工智能影像識別的發展,有助于醫生更快發現細微異常。
對于患者來說,未來或許能享受到“個體化預防+定制診療”的服務,讓風險降低到更低水平。
引用參考文獻
- Coté, G. A., & Sherman, S. (2015).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Gastroenterology, 149(6), 1373–1385.
- Tsiamoulos, Z. P., Saunders, B. P., & Thomas-Gibson, S. (2016). Advances in ERCP and EU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30(5), 727–743.
- ASG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2013). Complications of ERCP.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77(6), 9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