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耗阈枰赖脑俅胃腥究赡苄?/h1> 01. 手足口病是什么?
說起手足口病,許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小區公告欄上的流行病提示。其實,這種疾病主要是在兒童中傳播,尤其是托兒所、小學階段的孩子。最初表現為發熱,有時伴隨孩子手、腳和口腔里出現細小的皰疹或潰瘍。很多孩子僅感受到輕微不適,但有些可能會出現食欲下降、偶然喊嘴疼?;叵胍幌?,有一次三歲的男孩在夜里突然說手指頭發癢,第二天媽媽發現手上有幾個紅點,這樣的經歷不少見。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奇A16型和EV71型)。病毒通過飛沫、糞口或者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傳播。換句話說,小朋友在日常玩耍、聚會時,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傳染上。這種傳染性也讓手足口病成為學齡前兒童中的常見“小麻煩”之一。 ?? 小TIPS: 手足口病并不等同于“腳氣”或一般皮膚炎,遇到類似癥狀要及時分辨。 02. 再次感染,真的常見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得過一次手足口病,還會再得嗎?其實,再次感染的情況一點也不少見,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前段時間社區里有個4歲的小女孩芊芊,去年剛經歷過手足口病,今年又因為同樣的癥狀去醫院。她的媽媽很疑惑,這是不是免疫力有問題?醫生解釋,并不是所有病毒都一樣,當芊芊第一次感染的是柯薩奇A16型時,她的身體只對這種病毒產生了抵抗力。如果再次遇到另一種類型,比如EV71型,還是會被“攻破”。 除病毒亞型外,免疫反應的持久和強度也有影響。研究顯示,感染后人體產生的抗體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一些孩子一年多后抗體水平就已經很低了 [1]。 ?? 提醒: 曾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并不代表以后100%不會再感染,有幾種類型病毒交替流行。 03. 為什么多數是小朋友?
細看數據就能發現手足口病在五歲以下兒童中的發病率最高,尤其是托幼和小學階段。大人的感染比例較低,原因在哪? 年齡段 癥狀出現率 再次感染概率 0-3歲 較高 高 4-6歲 偏高 中等 7歲及以上 較低 低
小朋友身體還處于發育期,免疫系統相對“青澀”。對新的病毒種類抵抗力有限,遇到陌生病毒更容易“中招”。再加上幼兒園、小學這些場所人多、近距離交流頻繁,共同玩耍導致交叉感染機會增多。 再說,孩子自理能力有限,如廁后洗不干凈手、喜歡將手放進嘴巴等習慣,無形中給病毒傳播帶來方便。這說明,年齡小并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身體缺乏特異性保護,再加上一些衛生習慣還沒養成。 ???? 提示: 年齡越小,防護措施要更到位,尤其重視集體生活場所的洗手、物品衛生。 04. 病毒如何再次“攻擊”?
簡單來說,手足口病之所以能多次感染,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市面上流行的腸道病毒亞型多樣,彼此間差別大。孩子上個月感染了A16亞型,身體對這個型的免疫力提升,但遭遇EV71或者其他型時,體內原有抗體未必幫得上忙 [2]。 另一個原因是,部分孩子感染后產生的抗體保護期并不很長。有研究發現,部分感染者的抗體水平在一年后就明顯下降了 [3]。如果遇到病毒變異,免疫系統也可能“認不出”新病原體。個體現狀不同,免疫反應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有些孩子一年內重復感染,而有些則間隔幾年才中招一次。 生活中密切接觸、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個人物品共用等習慣,也讓病毒有了可趁之機。尤其是在家庭成員間,小孩之間的相互接觸頻繁,再加上癥狀輕微時很難被察覺,病毒傳播的鏈條也變長。 ?? 要小心: 病毒“升級換代”,以及集體生活的密集,都可能讓一次防護無效。 05. 預防措施和疫苗新進展
再說說預防?,F階段,國內批準上市的是針對EV71型手足口病的疫苗,對預防最嚴重的并發癥有明顯好處,但對腸道病毒的其他亞型效果有限 [4]。家長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帶12至71個月齡的孩子接種EV71疫苗。這種接種方案不是“包治百病”,但對降低重癥風險有好處。 除了疫苗,平時如何更好地防護?下面用表格簡單列一列重點實用方法: 做法 具體建議 勤洗手 如廁、飯前、外出回家都要用肥皂和流動水認真洗手 ?? 不少于20秒 分開餐具和毛巾 家里孩子與成人分開使用日常物品,避免交叉污染 多通風 每天至少開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適量蔬果 常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提高身體抵抗力
對于吃的方面,有些食物可以幫助身體免疫力提升。例如:
- 胡蘿卜 + 富含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有助于保護上呼吸道和腸道健康 + 【建議燉湯、拌涼菜均可】
- 獼猴桃 + 維生素C含量高,增強身體自我修復能力 + 【每天1個即可】
- 雞蛋 + 含有多種優質蛋白和微量元素,支持免疫細胞正常工作 + 【每天1-2個,清蒸或水煮更適合孩子】
? 補充: 手足口病高發期,兒童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模糊、嘔吐等重癥征兆,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處理。 06. 家庭護理和實用建議
一旦孩子不幸感染,科學護理尤為重要。護理的關鍵是針對癥狀緩解,比如皮疹可用溫水輕輕清洗,但別涂刺激性藥膏。保持口腔清潔,鼓勵多喝溫水。孩子如果口腔潰瘍嚴重,喝牛奶、蛋花湯之類較溫和、易吞咽的流質食物較合適。 例如,上個月一家六口中,7歲的哥哥感染手足口病,最開始只是嘴里偶爾說疼,后來逐漸發展為持續咽痛,每次吃飯明顯不想咀嚼。這時家長換用了更軟的飲食,哥哥慢慢恢復,3天后退熱、食欲恢復。 如果家中有多人,小朋友可安排休息在單獨房間,盡量減少相互接觸。日常用具、玩具定期消毒。家庭成員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對緩解傳播有幫助。 ?? 別忘了: 家庭護理是輔助,持續高熱、抽搐、精神異常等嚴重癥狀出現,第一時間就醫更保險。 07. 關于手足口病的誤區,別再被嚇到了
有時候,謠言令人更焦慮。一些家長聽說“孩子得過一次手足口病就安全了”,或者“長皰疹一定會并發心臟病”,其實科學證據并不支持這些看法 [5]。還有些人以為所有手足口病癥狀都很嚴重,實際大多數孩子幾天內會自愈,且重癥較為罕見。 還有人把手足口病傳染期與發病期混為一談,誤以為皮疹消退即不具傳染性。事實上,病毒在糞便中可排泄數周之久,即使孩子癥狀減輕,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還是很必要的。 這個話題告訴我們,科學認識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焦慮于“絕對安全”沒必要,關鍵是提升警覺,發現異常就及時干預。 ?? 再提醒: 沒有哪種疾病百分百可防,但科學預防、注重衛生,“再次感染”也完全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Cardosa, M. J., & Solomon, T.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 Yip, C. C., Lau, S. K., Woo, P. C., & Chan, K. H. (2013). Enterovirus 71 epidemic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11(7), 701-713.
- Li, R., Zou, Q., Chen, L., & Zhang, H. (2017).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heir duration after EV71 infection. PLoS One, 12(2), e0170219.
- Li, W., Teng, Z., Wu, J., et al. (2014).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inactivated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383(9916), 1297-1306.
- 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Cardosa, M. J., McMinn, P., & Ooi, M. H. (2010). 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0(11), 778-790.
01. 手足口病是什么?
說起手足口病,許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小區公告欄上的流行病提示。其實,這種疾病主要是在兒童中傳播,尤其是托兒所、小學階段的孩子。最初表現為發熱,有時伴隨孩子手、腳和口腔里出現細小的皰疹或潰瘍。很多孩子僅感受到輕微不適,但有些可能會出現食欲下降、偶然喊嘴疼?;叵胍幌?,有一次三歲的男孩在夜里突然說手指頭發癢,第二天媽媽發現手上有幾個紅點,這樣的經歷不少見。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奇A16型和EV71型)。病毒通過飛沫、糞口或者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傳播。換句話說,小朋友在日常玩耍、聚會時,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傳染上。這種傳染性也讓手足口病成為學齡前兒童中的常見“小麻煩”之一。
?? 小TIPS: 手足口病并不等同于“腳氣”或一般皮膚炎,遇到類似癥狀要及時分辨。
02. 再次感染,真的常見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得過一次手足口病,還會再得嗎?其實,再次感染的情況一點也不少見,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前段時間社區里有個4歲的小女孩芊芊,去年剛經歷過手足口病,今年又因為同樣的癥狀去醫院。她的媽媽很疑惑,這是不是免疫力有問題?醫生解釋,并不是所有病毒都一樣,當芊芊第一次感染的是柯薩奇A16型時,她的身體只對這種病毒產生了抵抗力。如果再次遇到另一種類型,比如EV71型,還是會被“攻破”。
除病毒亞型外,免疫反應的持久和強度也有影響。研究顯示,感染后人體產生的抗體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一些孩子一年多后抗體水平就已經很低了 [1]。
?? 提醒: 曾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并不代表以后100%不會再感染,有幾種類型病毒交替流行。
03. 為什么多數是小朋友?
細看數據就能發現手足口病在五歲以下兒童中的發病率最高,尤其是托幼和小學階段。大人的感染比例較低,原因在哪?
年齡段 | 癥狀出現率 | 再次感染概率 |
---|---|---|
0-3歲 | 較高 | 高 |
4-6歲 | 偏高 | 中等 |
7歲及以上 | 較低 | 低 |
小朋友身體還處于發育期,免疫系統相對“青澀”。對新的病毒種類抵抗力有限,遇到陌生病毒更容易“中招”。再加上幼兒園、小學這些場所人多、近距離交流頻繁,共同玩耍導致交叉感染機會增多。
再說,孩子自理能力有限,如廁后洗不干凈手、喜歡將手放進嘴巴等習慣,無形中給病毒傳播帶來方便。這說明,年齡小并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身體缺乏特異性保護,再加上一些衛生習慣還沒養成。
???? 提示: 年齡越小,防護措施要更到位,尤其重視集體生活場所的洗手、物品衛生。
04. 病毒如何再次“攻擊”?
簡單來說,手足口病之所以能多次感染,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市面上流行的腸道病毒亞型多樣,彼此間差別大。孩子上個月感染了A16亞型,身體對這個型的免疫力提升,但遭遇EV71或者其他型時,體內原有抗體未必幫得上忙 [2]。
另一個原因是,部分孩子感染后產生的抗體保護期并不很長。有研究發現,部分感染者的抗體水平在一年后就明顯下降了 [3]。如果遇到病毒變異,免疫系統也可能“認不出”新病原體。個體現狀不同,免疫反應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有些孩子一年內重復感染,而有些則間隔幾年才中招一次。
生活中密切接觸、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個人物品共用等習慣,也讓病毒有了可趁之機。尤其是在家庭成員間,小孩之間的相互接觸頻繁,再加上癥狀輕微時很難被察覺,病毒傳播的鏈條也變長。
?? 要小心: 病毒“升級換代”,以及集體生活的密集,都可能讓一次防護無效。
05. 預防措施和疫苗新進展
再說說預防?,F階段,國內批準上市的是針對EV71型手足口病的疫苗,對預防最嚴重的并發癥有明顯好處,但對腸道病毒的其他亞型效果有限 [4]。家長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帶12至71個月齡的孩子接種EV71疫苗。這種接種方案不是“包治百病”,但對降低重癥風險有好處。
除了疫苗,平時如何更好地防護?下面用表格簡單列一列重點實用方法:
做法 | 具體建議 |
---|---|
勤洗手 | 如廁、飯前、外出回家都要用肥皂和流動水認真洗手 ?? 不少于20秒 |
分開餐具和毛巾 | 家里孩子與成人分開使用日常物品,避免交叉污染 |
多通風 | 每天至少開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
適量蔬果 | 常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提高身體抵抗力 |
對于吃的方面,有些食物可以幫助身體免疫力提升。例如:
- 胡蘿卜 + 富含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有助于保護上呼吸道和腸道健康 + 【建議燉湯、拌涼菜均可】
- 獼猴桃 + 維生素C含量高,增強身體自我修復能力 + 【每天1個即可】
- 雞蛋 + 含有多種優質蛋白和微量元素,支持免疫細胞正常工作 + 【每天1-2個,清蒸或水煮更適合孩子】
? 補充: 手足口病高發期,兒童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模糊、嘔吐等重癥征兆,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處理。
06. 家庭護理和實用建議
一旦孩子不幸感染,科學護理尤為重要。護理的關鍵是針對癥狀緩解,比如皮疹可用溫水輕輕清洗,但別涂刺激性藥膏。保持口腔清潔,鼓勵多喝溫水。孩子如果口腔潰瘍嚴重,喝牛奶、蛋花湯之類較溫和、易吞咽的流質食物較合適。
例如,上個月一家六口中,7歲的哥哥感染手足口病,最開始只是嘴里偶爾說疼,后來逐漸發展為持續咽痛,每次吃飯明顯不想咀嚼。這時家長換用了更軟的飲食,哥哥慢慢恢復,3天后退熱、食欲恢復。
如果家中有多人,小朋友可安排休息在單獨房間,盡量減少相互接觸。日常用具、玩具定期消毒。家庭成員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對緩解傳播有幫助。
?? 別忘了: 家庭護理是輔助,持續高熱、抽搐、精神異常等嚴重癥狀出現,第一時間就醫更保險。
07. 關于手足口病的誤區,別再被嚇到了
有時候,謠言令人更焦慮。一些家長聽說“孩子得過一次手足口病就安全了”,或者“長皰疹一定會并發心臟病”,其實科學證據并不支持這些看法 [5]。還有些人以為所有手足口病癥狀都很嚴重,實際大多數孩子幾天內會自愈,且重癥較為罕見。
還有人把手足口病傳染期與發病期混為一談,誤以為皮疹消退即不具傳染性。事實上,病毒在糞便中可排泄數周之久,即使孩子癥狀減輕,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還是很必要的。
這個話題告訴我們,科學認識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焦慮于“絕對安全”沒必要,關鍵是提升警覺,發現異常就及時干預。
?? 再提醒: 沒有哪種疾病百分百可防,但科學預防、注重衛生,“再次感染”也完全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Cardosa, M. J., & Solomon, T.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 Yip, C. C., Lau, S. K., Woo, P. C., & Chan, K. H. (2013). Enterovirus 71 epidemic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11(7), 701-713.
- Li, R., Zou, Q., Chen, L., & Zhang, H. (2017).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heir duration after EV71 infection. PLoS One, 12(2), e0170219.
- Li, W., Teng, Z., Wu, J., et al. (2014).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inactivated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383(9916), 1297-1306.
- 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Cardosa, M. J., McMinn, P., & Ooi, M. H. (2010). 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0(11), 7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