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的浪潮中:解鎖雙相情感障礙的癥狀與原因
01|走進雙相情感障礙
生活中,有的人會因為天氣陰晴不定而情緒變化,但還有一類人,情緒仿佛自己也掌控不了,時而高漲,時而陷入低谷——這就是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在心理健康領域,雙相障礙早在19世紀就被醫學界注意到。過去人們常把它叫做“躁郁癥”,如今我們知道,這遠不止單純的情緒波動。不同于常見的悲傷或快樂,這種疾病會帶來更極端的變化,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大約有1-2%的人曾經歷雙相障礙。這意味著,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有人正在默默與它抗爭。最需要關注的是,它常常不是“某一天”突然爆發,早期很多跡象其實很容易被忽視。
02|情緒的兩極:主要癥狀有哪些?
簡單來說,雙相情感障礙的核心在于情緒的極端波動。主要表現為“躁狂期”和“抑郁期”,每個人的體驗可能有不同。
階段 | 輕微癥狀 | 明顯癥狀 |
---|---|---|
躁狂期 |
|
|
抑郁期 |
|
|
??TIPS: 有位28歲的男士,進入躁狂期時接連好幾天夜不歸宿,總想發起聊天,還不停規劃“宏偉藍圖”。一段時間后,他卻變得無精打采,整天窩在房間里。這一經歷,其實就是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的兩個階段。
情緒波動大并不一定就是雙相障礙,但如果階段性且持續一段時間,并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就要留心了。
03|背后的原因:雙相波動怎么來的?
跟普通的不開心或興奮不同,雙相障礙的根本在大腦。科學家發現,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5-羥色胺(血清素)等化學物質,在調節我們情緒時發揮著重要作用。數據表明,患有雙相障礙的人的大腦這些物質的釋放或接收容易出現問題,這才導致情緒的大起大落[1]。
簡單來講,就是“大腦的化學平衡失調”。有研究發現,腦部特定區域(如前額葉皮層、杏仁核等)活躍度改變,也是情緒調節混亂的元兇[2]。在壓力、作息異常或藥物影響下,這些機制可能更加失衡,從而觸發一次“浪潮”。
?? 數據小知識: 有調查顯示,50%以上第一次發作的患者,回頭看都有過長期睡眠紊亂或嚴重壓力的觸發因素[3]。
對于青少年,尤其要警惕,因為這個階段大腦發育尚未完全,情緒調控更易失衡。父母和老師經常能察覺孩子有突如其來的異常興奮或消沉,但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只是“青春期多變”。
04|哪些因素容易誘發雙相障礙?
風險因素 | 簡要說明 |
---|---|
遺傳 | 有家族史者發病風險高(數據顯示,親屬患病概率提升約8-10倍[4]) |
環境壓力 | 重大家庭矛盾、失業、親人離世等都可能觸發首發 |
生理因素 | 睡眠紊亂、頭部外傷、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也可能誘發異常情緒波動 |
青春期/老年期 | 18-30歲高發,老年期由于身體機能變化風險也在增加 |
酒精及毒品使用 | 數據顯示,相關人群雙相障礙發病率更高 |
有位19歲的女大學生,在經歷學習壓力后,出現過短暫的情緒高峰和低落期,后來被確診為雙相障礙。這提醒我們:并不是所有情緒異常都是心理“矯情”,有時只是疾病的信號。
05|如何治療和日常管理?
面對雙相情感障礙,現代醫學有不少應對方法。治療分為藥物、心理疏導和日常管理三部分,通常需要??漆t生綜合評估。
- 藥物治療:主要選用情緒穩定劑(如鋰鹽)、抗抑郁劑及抗精神病藥。這些藥物能調節大腦的神經遞質,從源頭平衡情緒。不過,個體差異大,一定得遵醫囑調整方案。
- 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別和管理負面認知,提升應對壓力的能力。
- 生活習慣調整: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減少熬夜,對平穩情緒很有好處。
?? 溫馨建議: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情緒失控時間長、嚴重影響到生活,最好的辦法是立即預約精神科醫生。不要自行停藥,也不要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
醫院選擇建議: 一般大家可選擇有精神心理專科的三甲醫院,或者社區衛生中心的心理咨詢門診起步,醫生會根據情況安排后續。
06|理解他人:社會的支持很關鍵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心理上的“低氣壓”,只是雙相障礙患者的起伏更加劇烈。很多時候,他們比外人想象的更努力地和情緒作斗爭。一個包容、友好的環境能大大減少復發幾率。
- 主動了解科學知識,別輕易貼標簽
- 交流時專注聆聽,減少責備或嘲笑
- 在可能時,鼓勵身邊有需要的人去就醫
?? 結語: 情感障礙并不可怕,正視、管理、理解,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我修復”。分享知識,溫柔同行,讓周圍的情感浪潮變得平和一點。
參考文獻
- Goodwin, F. K., & Jamison, K. R. (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hillips, M. L., & Swartz, H. A. (2014).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towar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underlying neural circuitry and a road map for future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1(8), 829-843.
- Merikangas, K. R., Jin, R., He, J. 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