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免疫治療:打破常規的新希望
01 認識肺癌:易被忽視的警報
說起肺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我沒抽煙,應該不會輪到我”。不過,實際生活里,它離我們遠比想象中近。早期肺癌的信號經常只是偶爾的一陣小咳,或者輕微胸悶,很容易被當做普通感冒忽略。等癥狀持續變重,比如咳嗽沒完、胸口不舒服或者莫名消瘦的時候,通常已經不是“早發現”階段了。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肺癌目前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2020年,肺癌新發病例達到220萬,死亡病例大約180萬(Sung, H. et al., 2021)。它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約占85%。NSCLC的初期發展緩慢,但發現時多已進展;SCLC則發展極快。
02 免疫系統:身體里的偵察兵 ?????♂?
每個人身體里都有一支“隱形巡邏隊”——免疫系統。它負責識別、消滅潛在的威脅者,比如異常細胞、致癌物等。有時候,免疫系統能及時發現早期癌變細胞,就像門衛篩查陌生人一樣,把不正常的細胞清理出去。
- 問題一: 某些癌細胞會“偽裝”,騙過免疫系統逃脫巡查。
- 問題二: 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免疫活力下降,識別能力變弱,癌癥發生率增加(Pawelec, G., 2018)。
- 問題三: 某些環境、遺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免疫防線松動。
03 免疫治療都有哪些?
跟以往的化療和放療不同,免疫治療是“動員身體自己的巡邏隊”來對抗腫瘤?,F在,肺癌免疫治療主要有幾種主流方式——
治療類型 | 作用機制 | 常見藥物例子 |
---|---|---|
PD-1/PD-L1抑制劑 | 解除癌細胞的“偽裝”,讓T細胞識別并攻擊腫瘤 | Nivolumab、Pembrolizumab |
CTLA-4抑制劑 | 進一步激活免疫反應,常與PD-1抑制劑聯合 | Ipilimumab |
細胞免疫療法 | 體外培養患者自體免疫細胞后回輸,增強攻擊力 | CIK、NK細胞療法 |
04 免疫治療效果與適應人群
很多朋友最關心的是:"免疫治療對肺癌到底有多管用?會不會有很難受的副作用?"簡單來說,對于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尤其是在化療效果有限的情況下,免疫治療為很多患者帶來了新機會(Garon, EB et al., 2015)。
- 療效: 以PD-1抑制劑為例,晚期NSCLC患者使用后中位生存期延長至12-16個月,部分患者甚至能穩定2年以上。
- 副作用: 免疫治療帶來的不適,多為皮疹、乏力、關節酸痛等,有時候會出現自身免疫疾病樣反應,但整體可控。患者42歲,男性,在三線化療失敗后使用免疫治療,出現皮膚發紅、輕度腹瀉,經調整用藥后癥狀緩解,沒有影響日常生活。
05 最新研究進展:治療更個性化
免疫治療近年進展飛快。比如“組合療法”——免疫+化療、雙免疫聯合,部分頑固性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進一步延長。另外,隨著基因檢測和腫瘤微環境研究,一些生物標志物(如PD-L1表達水平、腫瘤突變負荷)能初步預測治療反應,幫助醫生針對性用藥(Herbst, RS et al., 2020)。
個體化檢測 | 幫助篩選免疫反應更強的患者,避免盲目治療 |
新一代藥物 | 如聯合小分子靶向免疫,嘗試撲捉不同癌變機制 |
治療耐藥研究 | 通過調整方案克服部分患者后期無效問題 |
還有不少研究正在嘗試開發副作用更小的免疫藥物,努力讓治療過程更安全、更貼近日常生活。
06 如何做出明智的治療選擇?
遇到肺癌診斷,家人和自己心里難免慌亂。此時,科學、理性的治療決策尤其重要。你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考量:
- 1. 溝通醫生: 主動詢問自己的病變類型、基因檢測結果、免疫治療適合度,全面了解可選方案。
- 2. 獲取第二意見: 沒有誰能一次拍板全部問題,如果對方案有疑問,完全可以找權威中心或專業醫生再評估一次,了解不同專業建議。
- 3. 知曉治療流程和副作用: 免疫治療與傳統化學藥物、放療所帶來的不適不同,部分人可能有特殊免疫反應,要提前知曉相關知識以便更好應對。
- 治療期間,定期隨訪檢測(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非常關鍵,絕不只是“吃藥就萬事大吉”。
- 如果出現持續低熱、皮疹、腹瀉等新癥狀,及時通知醫生,不要硬抗。
- 信息來源要以權威醫院或醫學期刊為主,網絡“偏方”少嘗試。
07 怎樣減少肺癌風險?
雖然說“百分百預防”不現實,但健康習慣和加強篩查能大大降低肺癌風險。這里說的都是正面推薦。(風險因素和預防方法絕不混用)
推薦習慣/食物 | 有益之處 | 實用建議 |
---|---|---|
新鮮蔬果 | 富含多種抗氧化物,幫助減輕細胞損傷 | 每天搭配多色蔬菜,水果任選2-3種 |
定期肺部低劑量CT體檢 | 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治愈率 | 45歲后每年一次高危人群建議篩查 |
合理膳食+適度運動 | 增強免疫力,控制體重,降低慢性炎癥 | 每周快走或游泳2-3次,每餐不過飽 |
其實,每個人面對健康的新挑戰,都會有一絲緊張甚至迷茫。從身邊的例子和越來越多的醫學進步來看,肺癌不再只是“絕癥”的標簽。免疫治療打開了新的可能,但科學選擇、理性對待,才是我們在路上的最佳同行者。身體的小“偵察兵”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持,早診斷、早溝通,正視醫學的新希望,才能真正走在健康的前面。
友情提示: 有關本文內容建議,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多和醫療專業人員交流。如果家中有高危人群,別忽視規律體檢和健康習慣的調整。
參考文獻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Pawelec, G. (2018). Age and immunity: What is "immunosenescence"?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105, 4-9.
- Garon, E. B., Rizvi, N. A., Hui, R., Leighl, N., Balmanoukian, A. S., Eder, J. P., et al. (2015). Pembro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1), 2018-2028.
- Herbst, R. S., Giaccone, G., de Marinis, F., Reinmuth, N., Vergnenegre, A., Barrios, C. H., et al. (2020). Atezolizumab for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D-L1–selected patients with NSCLC.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14), 1328-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