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雙相情感障礙:診斷與治療的全景探索
有人曾說,情緒就像天氣,偶爾晴朗,偶爾陣雨。然而有些人的情緒起伏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波動,似乎在高峰與低谷之間反復穿梭,沒有明顯的規律。如果你身邊有朋友一會兒精力充沛、話多得停不下來,過幾年又變得異常消沉、什么也不想做,這未必只是性格變化,很可能暗示著一種醫學問題。雙相情感障礙,比我們想象的離生活更近。
01 什么是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以情緒極端變化為主要特征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緒會在“躁狂”和“抑郁”兩端明顯波動。躁狂時,表現為高漲、亢奮、精力旺盛;抑郁期則心情低落、興趣喪失、意志消沉。
這種波動和普通人的心情起伏不同,它具有病理性,影響到日常生活、社交與工作。有研究顯示,全球約1%~2%的人口終生患有雙相情感障礙(Grande et al., 2016),男女發病率差異并不大。發病高峰年齡通常在青年和中年階段。
02 情緒的“雙高雙低”:如何識別雙相情感障礙?
階段 | 典型表現 | 生活例子 |
---|---|---|
躁狂期 | 情緒高漲、精力異常充沛、睡眠需求減低、說話變快,沖動消費 | 30歲的王先生,連續幾天睡4小時仍充滿活力,突然大量網購、頻繁約朋友聚會 |
抑郁期 | 極度低落、興趣喪失、自我評價降低、常伴睡眠障礙,難以集中注意力 | 25歲的李小姐,最近幾乎對什么都提不起勁,常常遲到,覺得沒有價值 |
診斷知識: 目前,診斷常用的標準包含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判斷標準包括至少一次躁狂(或輕躁狂)發作,與至少一次抑郁發作。臨床醫生需仔細區分這兩種情緒極端,并結合病史、行為觀察等。
03 為什么會出現雙相情感障礙?
- 遺傳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病。比如,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有雙相障礙,子女患病風險也會提升(Smoller & Finn, 2003)。
- 生物化學影響: 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水平異常,會打亂大腦調控情緒的平衡,導致情感狀態無法正常切換。
- 環境因素: 長期巨大壓力、喪親、童年逆境等,都可能成為誘因。此外,偶發的生活打擊也有可能觸發首發發作。
簡單來講,如果本身有遺傳傾向,再加上一些壓力或生活變故,出現雙相情感障礙的概率會明顯升高。
04 如何確定是不是雙相情感障礙?
- 專業訪談: 醫生會和患者面對面溝通,了解近期的情緒變化和生活事件,還會參考家屬的描述。
- 診斷量表: 常用的有YMRS(躁狂量表)、HAMD(抑郁量表)等,輔助判斷癥狀的嚴重度。
- 實驗室檢查: 為排除其他身體因素引起的情緒異常,醫生可能安排甲狀腺功能等體檢。
以35歲男性為例,最近持續一月的情緒極端變化且伴有沖動行為,經精神專科醫生綜合面談和量表打分,最終確診為雙相I型障礙。
05 治療手段有哪幾種?如何選擇?
以心境穩定劑(如鋰鹽)、抗癲癇藥、抗精神病藥為主。不同階段、不同個體用藥方案不盡相同。
認知行為療法(CBT)、家庭疾病教育,有助于患者管理情緒、重建自信。
如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有針對性的智能手機隨訪,部分人群有積極效果。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可能效果 |
---|---|---|
藥物 | 躁狂或嚴重抑郁發作 | 情緒恢復、發作減輕 |
心理支持 | 整合患病體驗期 | 增強自我調節,減少復發 |
rTMS等新技術 | 傳統措施不理想者 | 部分人改善癥狀 |
06 如何長期好好管理?未來有哪些新希望?
- 自我監測:推薦使用情緒日記或手機App記錄每日心情變化,便于與醫生溝通。
- 家人和社會支持:建立信任的溝通機制,減少情緒劇烈波動的不確定性。
- 定期復診:主動與醫生反饋治療效果和副作用,必要時及時調整方案。
日常自助Tip
- 深色綠葉菜 + 提升多種營養,幫助神經平衡 (餐盤中適量加入菠菜、西蘭花,每天一到兩小份)
- 紅薯、雜糧食品 + 鉀鎂含量有益心情維持(用來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每周2-3次即可)
- 核桃 + 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每日控制6-8顆,別貪多)
參考文獻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Smoller, J. W., & Finn, C. T. (2003). Family,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 of bipolar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C: Seminars in Medical Genetics, 123C(1), 48-58.
- Beyer, J., & Geddes, J. R. (2017). Systematic reviews of new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bipolar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5(2), 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