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窒息:緊急救援你必須知道的幾招
01 常見誘因盤點:為何嬰幼兒“易中招”?
家長帶著孩子吃飯、玩耍,看似再尋常不過,但意外正可能在一瞬間發生。不只是花生米、葡萄、爆米花,連地上的小扣子、小塑料片都能成為危險因素。其實,對于不到一歲的寶寶來說,進食和玩耍都帶著“探索世界”的味道,什么都想拿到嘴里嘗試,就像是小偵探查線索一樣。
風險回顧:
- 食物(如堅果、果凍、葡萄、小塊胡蘿卜)
- 小型物品(玩具零件、紐扣、硬幣、塑料片)
- 床上雜物(被角、絮狀物品、吸入性碎屑)
研究指出,1-3歲是異物誤吸的高危階段(Gregori, D. et al., 2007)。孩子正在練習咀嚼和吞咽,一旦動作配合不好,異物很容易卡住呼吸道。別小看幾秒的疏忽,危險就可能降臨。
年紀 | 高風險食物 | 易誤吸玩具/物品 |
---|---|---|
<1歲 | 奶塊、果凍 | 小扣子、床單絮 |
1-2歲 | 花生、葡萄、胡蘿卜丁 | 小積木、硬幣 |
2-4歲 | 果凍、糖果 | 小飾品、塑料珠 |
簡單來講,窒息的“幕后黑手”多數藏在孩子最日常的吃和玩的細節里。
02 警報信號:寶寶窒息后的行為會變嗎?
?? 嬰幼兒窒息,往往不是立刻的呼吸驟停,早期癥狀不容易被發現。但如果細心觀察,總會有蛛絲馬跡。
- 輕微、偶爾:咳嗽幾聲、吃東西時突然停頓、表情變得有些緊張,不哭也不鬧
- 持續、嚴重:明顯的呼吸困難、臉色發青、嘴唇發紫、發不出聲的咳嗽、小手抓脖子
- 特殊動作:突然沉默、流口水、胸部起伏快而淺
案例提醒: 一位2歲男孩晚飯時誤吞花生,起初只有短暫沉默,隨后咳嗽,幾秒后出現臉色發紫和呼吸急促。父母及時發現癥狀,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
這個例子說明,窒息的警告信號并不一定張揚,有時只是突然安靜甚至沉默不語。等到明顯發紫再發現,可能已經很危險。
03 救援要快:“嚴重”與“輕微”,如何一眼分辨?
有時候寶寶只是被嗆到,咳嗽兩下就好了。但碰上異物堵住呼吸道,情況就完全不同。能不能發出咳嗽聲,是判斷窒息嚴重性的關鍵。
輕微阻塞 | 嚴重阻塞 |
---|---|
能咳出聲、有氣流 | 無法說話、呼吸、咳嗽無聲 |
臉色正?;蛭⒓t | 臉部、嘴唇發紫或蒼白 |
情緒緊張但無明顯恐懼 | 眼神驚恐、掙扎,甚至意識模糊 |
??? 如果寶寶能大聲哭或者咳嗽,說明氣道沒有完全堵住,這時候讓他保持咳嗽、不要強行拍背。出現無聲咳嗽、臉色發紫或失去意識,就是典型的緊急窒息,需要立刻急救。
04 緊急口袋技能:怎樣自救和他救?
實用急救法兩步曲
- 背拍法(適用于1歲以內嬰兒)
- 讓寶寶俯臥在您的前臂上,托住下巴、頭略低于軀干
- 用另一只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間拍擊5下
- 每次拍擊后觀察是否吐出異物
- 腹部沖擊法(1歲以上,"海姆立克法")
- 讓寶寶站立或坐著,從背后環抱住孩子
- 一手握拳,拳眼緊貼寶寶肚臍上方
- 另一只手包裹拳頭,快速向內上方猛壓5次
?? 發現嬰兒已經失去意識,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CPR),同時呼叫120。
操作期間不宜把手指隨意伸進口腔取異物,以免推得更深。
05 安全細節:如何讓意外遠離寶寶?
細節 | 預防建議 |
---|---|
用餐時 | 把食物切成小塊,蒸軟或煮熟后給寶寶;專心喂飯,不讓孩子邊吃邊玩 |
玩具管理 | 選擇大于寶寶嘴巴的玩具,避免可拆卸、掉渣的小零件 |
居家檢查 | 定期清理地面和床鋪,移走可能被誤吞的小物品 |
健康飲食 | 多讓寶寶嘗試粥、軟飯、熟軟蔬菜,每次用餐耐心觀察吞咽情況 |
?? 簡單來說,餐前、玩前、睡前的環境檢查,可以讓寶寶更安全。
06 理智面對:緊張時刻怎么做?就醫流程要牢記
家長常見焦慮:遇上寶寶無法咳出、臉色發紫,容易慌亂。
- 保持冷靜:快速確認孩子是否有呼吸、有哭聲。深吸一口氣,幫助自己先鎮定下來。
- 緊急呼救:如果無法自行清除異物,立刻撥打120。
- 急救過程中:盡量跟急救員保持通話,明確告知寶寶狀態、做了什么。
- 到院后:主動向醫生交代孩子起病經過、在家急救細節,有氣道堵塞時切勿給寶寶喝水或進食
如果寶寶曾經因窒息出現昏迷,建議后續做氣道和腦部的評估。嚴重缺氧后,也可留意情緒、肢體發育變化。
說起來,任何家長遇到這樣的緊張局面都會慌,但越是時刻準備,越能減少危險的發生,避免不必要的損害。
主要參考文獻
- Gregori, D., Morra, B., Berchialla, P., et al. (2007). Foreign bodies in the upper airways: The experience of two Italian hospitals.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64(6), 645-651.
- Chik, K., Fok, T-F., Chan, H. et al. (2001).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in Hong Kong: A review of 144 cases.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18, 297-299.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 Pediatric Basic Life Support Guidelines. Circulation, 142 (16_suppl_2), S469-S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