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減退:聞不到的警示信號
晚飯后,李阿姨端起咖啡杯,卻發現杯中的咖啡香似乎消失了。同桌的孫女開心地說聞到香味時,她有些疑惑地皺起眉頭。其實,像李阿姨這樣“突然發現聞不到氣味”的情況在日常中并不少見,有時它并不會引起重視。然而,嗅覺減退不僅僅是味覺少了一種體驗,更可能成為一些健康問題的早期提示。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聊聊嗅覺減退背后的原因和應對方法。
01. 聞不到味道,這種體驗你遇到過嗎?
嗅覺減退,說簡單點,就是聞東西時感覺變得模糊或沒那么靈敏。比如,早上煮的雞蛋味、廚房飄出來的飯菜香,或是新洗的衣服那種淡淡清香,即使鼻子沒堵住,有些人卻只能感受到很微弱的氣息,甚至完全沒感覺。很多人一開始可能會以為只是鼻塞,其實鼻子一點都不堵,但氣味就是聞不到。這種小變化,剛開始并不明顯,容易被忽略。
說起來,嗅覺就像家里的警報器。聞不到氣體泄漏、變質食物等危險氣味,會讓生活多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很多人是在某次廚房煤氣開著沒察覺、牛奶變質咽下才反應過來,這時才會真正意識到嗅覺的重要。
友情小TIPS: ??? 如果總感覺食物變淡、廚房沒味道,建議靜下心仔細感受下自己的嗅覺,別總是認為是自己“沒認真聞”。
02. 嗅覺減退可能有哪些原因?
- 1. 上呼吸道感染 比如感冒、流感或新冠,嗅覺細胞一旦被病毒侵襲,嗅覺就會短時間受影響。
小劉,28歲,男性,感冒恢復后發覺蘋果和咖啡的香味都不見了,持續一個多星期才慢慢恢復。 - 2. 年齡相關 隨著年齡增長,嗅覺受體會慢慢減少。60歲以后,很多人會發現聞味道時變得遲鈍。
- 3. 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有時嗅覺減退正是這些神經系統問題的早期小信號。
有位63歲的男士,剛開始只是偶爾聞不到花香,后來伴隨行動遲緩,被診斷為帕金森。 - 4. 鼻腔疾病 鼻炎、鼻竇炎、鼻息肉一類的也可能導致嗅覺通道受阻。
- 5. 環境與生活習慣 長期吸煙者、化學品工作者、經常接觸刺激性氣體者,嗅覺細胞容易受到損傷。
生活中的警示: ?? 不同原因造成的嗅覺減退,恢復的速度和方式可能完全不同。找到具體原因再對癥調整,才是“聞”回生活的關鍵。
03. 哪些癥狀需要特別關注?
癥狀類型 | 描述 | 生活例子 |
---|---|---|
早期階段 ?? | 輕微、偶爾聞不到熟悉的氣味 | 偶爾聞不到橙子的香氣或鮮花的味道,但下次可以聞到 |
明顯異常 ?? | 持續聞不到多數氣味,影響日常 | 炒菜時聞不到油煙香,吃飯總覺得飯菜淡無味 |
伴隨癥狀 ?? | 味覺下降,情緒低落 | 對食物失去興趣,失去做飯的動力,心情變得煩躁 |
生活不便 | 易忽略危險氣味 | 家中煤氣泄漏聞不到,喝到變質牛奶才后知后覺 |
小提醒: ?? 如果持續有上述問題,不要拖著,多和醫生聊一聊,別讓小問題變大難題。
04. 醫生如何幫你確認問題?
- 1. 臨床問診
醫生會先了解癥狀持續時間、伴隨的其他癥狀,以及家族病史。 - 2. 嗅覺測試
會使用一套“聞味道”的測試,比如讓你嗅不同氣味的標本(茶葉、香水、酒精等),根據能否辨認判斷嗅覺損失的程度。 - 3. 影像學檢查
有時需要做頭部MRI或CT,排查鼻腔、神經等結構性問題。 - 4. 血液或相關實驗室檢查
用于排查感染、代謝、內分泌等相關因素,也能輔助判斷嗅覺損傷背后的原因。
就醫建議 ???: 出現嗅覺減退超過2周,特別是伴有神經系統癥狀時,建議盡快去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做全面檢查。
05. 針對嗅覺減退,有哪些治療和調整方式?
- ● 針對炎癥與感染 ??:醫生會選擇合適的抗病毒或消炎藥物,緩解感染帶來的嗅覺問題。
- ● 嗅覺訓練 ??:每天選定一組常見氣味(如橙皮、咖啡、薄荷、丁香),有意識地反復聞,有可能幫助嗅覺神經慢慢恢復。
- ● 鼻部結構問題 ??:如鼻息肉、鼻竇炎等,醫生可能會推薦手術或局部治療。
- ● 修正相關基礎疾病 ??:神經類或內分泌病引起的,需要配合神經內科或內分泌科診療,系統管理慢性疾病。
- ● 日常生活調整: 比如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保持室內通風、適當運動等,都對鼻腔健康有好處。
一點啟示: ?? 氣味感覺的恢復,有時需要時間和耐心。遇到嗅覺減退,不要自責,也不用著急,不同類型的嗅覺減退處理方法也會略有區別,主動尋求專業幫助最有效。
06. 日常保持嗅覺靈敏,怎么做更有益?
- ?? 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呼吸道粘膜修復,建議每日吃1-2個橙子或柚子。
- ?? 新鮮蔬菜:提供維生素A和葉酸,對神經健康有正面作用,每天餐桌上都不要落下。
- ?? 深海魚類: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神經細胞保護,每周吃2-3次較合適。
- ?? 堅果:例如核桃、杏仁,富含維生素E和礦物質,可作為健康的小零食。
- ?? 充足的水分:多喝水有助于鼻腔濕潤,建議每天不少于1500ml。
????? 衛生習慣也很重要,保持室內干凈、定期換洗床單、遠離空氣中異味,有益于嗅覺。不過,如果發現嗅覺持續減退,最好還是及時就醫,這樣可以幫助早發現、早處理,不錯過恢復的機會。
參考文獻
- Doty, R. L. (2017).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there a common pathological substrate? The Lancet Neurology, 16(6), 478-488.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7)30123-0
- Schneider, R. A., Wolfensberger, M. (2021). Clin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olfactory dysfunction.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29(1), 1-7. https://doi.org/10.1097/MOO.0000000000000709
- Petersen, I., et al. (2019). Prevalence of smell and taste dysfunction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meta-analysis. Rhinology, 58(5), 430-436. https://doi.org/10.4193/Rhin20.185
- Yang, J., Pinto, J. M. (2016). The epidemiology of olfactory disorders. Current Otorhinolaryngology Reports, 4(2), 130-141. https://doi.org/10.1007/s40136-016-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