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密探:揭秘有效治療方法
01|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
有些家長一聽到“手足口病”這個詞,一下子就緊張起來。其實,這種病毒性感染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孩子身上。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遇”上過它,但疫情高發季節里,幼兒園里的班級,家長微信群,一旦談及,還是會引發不少擔心。
簡單說,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最常見的病毒類型是柯薩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后會出現發熱、口腔里長小潰瘍、手和腳上出皮疹(有點像小水泡)。
????? 小提示:手足口病的名字來自于癥狀“長”在手、腳、口腔里,所以叫這個名字。
02|家庭里哪些信號值得警覺?
- 輕微發熱: 有些小朋友會突然出現不太高的體溫升高(一般在37.5℃-38.5℃之間),不是非常明顯,偶爾表現為一天里精神有些不好。
- 食欲和平常差異不大: 大部分孩子還能吃喝,不過偶爾可能說嘴里“疼”。
- 偶爾唾液增多: 有些寶寶突然流口水變多,這往往是口腔有不舒服的早期表現。
???? 案例:4歲的男孩,周末開始有點低燒,但還在玩耍。家長只是覺察到孩子吃飯慢了,偶爾揉嘴。這其實是手足口病早期的信號,并不容易和普通感冒區分。
?? 別忽視孩子輕微的不適,尤其是低熱、嘴部輕微不適,這些小變化可能是發病最初的信號。
03|出現什么癥狀最好盡快診斷?
等到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癥狀就會變得明顯,家長很容易發現:
- 持續發熱: 體溫可能升高到38.5℃以上,甚至持續超過48小時。
- 口腔潰瘍: 嘴里和舌頭上長出一個個小潰瘍點,有的像針眼大小,疼得孩子不愿意吃飯。
- 手腳皮疹: 手心、腳心以及手指、腳趾邊緣出現紅色疹子,部分變成小水皰,摸起來微微鼓起。
- 情緒煩躁: 有些孩子因為疼痛哭鬧,或者夜里睡不好。
???? 案例:3歲的女孩上午還是輕微低熱,第二天口腔內出現多個潰瘍,手指上的疹子也伴隨出來。此時,家長帶去醫院,小朋友順利確診為手足口病。
?? 如果出現高熱超過48小時、孩子持續拒食、精神狀態變差,最好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
04|為什么會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有點像春天里的小麻煩,一旦氣溫回升,病毒活動就會變得更加頻繁,不過發病背后的因素其實不少。
風險因素 | 說明 |
---|---|
年齡 | 5歲以下兒童最容易感染,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Solomon T., 2010)。 |
人群聚集 | 托兒所、幼兒園等場所,孩子接觸多、交叉感染機會大。 |
病毒類型 | 腸道病毒A16、EV71型等,不同病毒類型可引起不同嚴重程度的癥狀(Lin et al., 2002)。 |
衛生習慣 | 飯前便后不洗手、共用玩具、毛巾等,都能增大感染概率。 |
季節變化 | 每年4~7月是高發期,秋冬感染也有但少見。 |
?? 醫學界研究顯示,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口—口、糞—口、或呼吸道飛沫傳播(Wang et al., 2018)。
05|家有患兒:日常護理黃金法則
- 充足飲水:鼓勵孩子多喝水,尤其在發熱、流汗多的時候。果汁、淡米湯也可以適當補充。
- 清淡飲食:推薦稍微放涼的稀飯、面條、小米粥等溫軟、容易入口的食物,有利于潰瘍處的愈合。
- 保持口腔清潔:飯后用溫水輕輕漱口,可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擦拭口腔,減少細菌滋生。
- 安靜休息:保證孩子有安靜舒適的環境,幫助體力恢復。
- 分餐具:孩子單獨使用餐具、毛巾等,避免交叉污染。
?? 實際護理時,家長的冷靜和細心最重要。常見的處理方法都強調“多喝水”“吃軟食”,但別忘了日常衛生措施一樣不可少。
06|手足口病可以用什么藥?
有不少家長糾結,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后是否需要吃藥?其實,大多數情況下以對癥處理為主:
- 退熱藥:如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熱藥。
- 局部止痛:口腔潰瘍影響進食時,可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兒童慎用)或醫用含漱水幫助緩解局部疼痛。
- 抗病毒藥物: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嚴重時醫生可以視病情酌情使用利巴韋林等。(請嚴格遵醫囑!)
- 其他輔助藥物:如有胃腸道不適或輕度腹瀉,醫生會根據需要給一些保護胃腸道的藥物。
???? 案例:2歲的男嬰,發熱39℃,口腔潰瘍明顯,醫生建議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降溫和含漱液鎮痛,三天后癥狀明顯好轉。這個例子說明,分階段、對癥藥物處理可以減輕痛苦,幫助恢復。
?? 藥物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自行隨意加量或用藥,尤其是抗生素不要濫用。
07|如何判斷病情加重?并發癥有哪些預警?
大部分手足口病都能自愈,但也有極少數孩子可能出現共濟失調、抽搐、肢體無力等神經系統并發癥。預警信號主要包括:
- 高熱持續超過3天、體溫難以控制
- 嘔吐、精神反應遲鈍,不容易被叫醒
- 四肢無力、甚至抽搐、頭痛劇烈
- 皮膚出現紫癜(出血點)或呼吸困難
?? 一旦出現上述表現,應該立即帶孩子到二級以上醫院就診。
?? 大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EV71感染的重癥率不到1%,但要小心神經系統并發癥。
08|怎樣幫娃遠離手足口?預防與健康教育這樣落地
說起手足口病的預防,還真得從日常每個細節做起。下表是家庭和幼兒園常見、簡單、實操的預防建議:
預防措施 | 內容要點 | 實用建議 |
---|---|---|
勤洗手 | 流動水加肥皂清洗,飯前便后尤其重要 | 和孩子一起玩“洗手歌”,提高積極性 |
通風換氣 | 每天開窗通風30分鐘以上,保持室內清新 | 用趣味貼紙提醒孩子每日主動開窗 |
飲食均衡 |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適量蛋白質 | 餐桌上增加五色蔬果,做趣味拼盤吸引食欲 |
科學隔離 | 患病孩子需在家觀察不少于7天 | 準備繪本、安靜玩具,增強居家情緒管理 |
健康宣教 | 家校合作,讓孩子和家長都了解疾病常識 | 學校定期舉行科普活動,小朋友當“小醫生”角色扮演 |
?? 多用鼓勵和陪伴,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單獨說教更管用。
結語
和孩子的健康打交道,總有焦慮和不確定。不過,家長了解常見癥狀、掌握護理要點、不慌亂隨機用藥,往往能讓孩子安全度過這場“小麻煩”。積極落實生活防護,遇到難題別猶豫向專業醫生尋求幫助,就是最靠譜的防護底線。愿每個家庭都能從科普中獲得幫助,把健康主動權握在手里。
參考文獻
- 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Cardosa, M. J., McMinn, P., & Ooi, M. H. (2010). 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0(11), 778-790.
- Lin, T. Y., Twu, S. J., Ho, M. S., Chang, L. Y., Lee, C. Y., & Infectious Disease Group of Taiwan. (2002). Enterovirus 71 outbreaks, Taiwan: occurrence and recognitio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8(3), 291-293.
- Wang, S. M., Lei, H. Y., Huang, M. C., Wu, J. M., Chen, C. T., Wang, J. H., & Yeh, T. F. (2018). Pathogenesis and reporting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80, 31-36.